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58】十六觀之七——華座觀(二)   再看蓮華上的種種莊嚴,我們看經文:   臺上莊嚴   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台;此蓮華台,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 為校飾。   幢上莊嚴   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 ;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   珠光德用   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 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台,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 。   此說明蓮華臺上有三種莊嚴:首先看第一個臺上莊嚴: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台。釋 迦是能勝的意思,釋迦毗楞伽寶是說這個寶特別的尊貴殊勝、晶瑩剔透,來當作蓮華台。 所以我們說蓮華是清淨義,連台座都特別的晶瑩剔透。這個蓮華台,有八萬金剛的甄叔迦 寶,紅色的寶石、清淨透明的摩尼寶,以及美妙莊嚴的珍珠網,在蓮華台周圍的邊緣,來 做點綴裝飾。   再看臺上的幢上莊嚴:於其蓮華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這個寶幢,古德解釋:表 示四無量心,是說菩薩在因地的時候,一念清淨莊嚴的心性,以慈、悲、喜、舍四種願力 ,來攝受眾生,所以叫做四柱寶幢。一一寶幢,有百千萬億須彌山,這個寶幢就像百千萬 億須彌山這麼高大。其次,看寶幔的莊嚴: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寶幢是比喻菩薩的四 攝法,當他付出行動的時候,菩薩的調柔猶如寶幔──有佈施、愛語、同事、利行,四種 方便來攝受眾生。這個寶幔就像夜摩天,夜摩天是欲界的第三天,它的光明特別殊勝,形 容就像夜摩天宮的寶幔這麼的莊嚴。   第三個、寶珠: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這個寶珠是比喻菩薩的波羅蜜妙行,除了有四 無量心、善巧的四攝法,還有實際的利他行動。就是在這個寶幔當中,鑲了很多很多的微 妙寶珠來做裝飾。   簡單說:極樂世界的蓮華台上面有寶幢,寶幢旁邊掛了很多寶幔,寶幔上面鑲了很多 的寶珠,有這三種莊嚴。那麼,這麼多的寶幢、寶幔、寶珠,有什麼好處呢?先解釋它的 德用──這每一個寶珠有八萬四千光明,每一個光明,有八萬四千種不同的顏色,每一金 光處處變化,各作奇異之相,以下舉出三種:能夠變出金剛台、或是變現出真珠網、或是 變現各式各樣的華雲。於十方世界,隨眾生的歡喜而變現,來施作佛事,宣揚菩薩的佈施 、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種種波羅蜜,顯現給眾生看,令發無上道心;換句話說 ,就在寶珠的光明當中,來宣揚菩薩的種種佛事。這是極樂世界蓮華台的莊嚴相貌,跟它 的功能德用。   總結觀名   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   這個叫第七觀華座觀、華座想,也是正報的前方便。   結示本願   佛告阿難: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   那麼,這個蓮華座的微妙莊嚴,是怎麼來的呢?它是法藏比丘願力所成就的。   這一段的總結經文,在《阿彌陀經》有出現過四次─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是 由無量功德之所莊嚴出來的。極樂世界的莊嚴,當然是彌陀本願所成就的,這個沒有話說 。因為,沒有阿彌陀佛因地的發願、塵點劫的實踐,就沒有極樂世界的莊嚴,我們也就得 不到祂的攝受。但關鍵是:阿彌陀佛所成就的功德莊嚴,是祂老人家自己受用;身為一個 凡夫,我們比較在意的是:怎麼跟祂的功德相應?也就是如何轉他成自呢?在《阿彌陀經》 當中,蕅益大師解釋三力,其中佛力不可思議,這個沒有話說,由於阿彌陀佛的發心,才 能幫助我們末法眾生去惡生善,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發心,修行必須完全靠自己的力量,那 是一種漫長辛苦的菩薩道,所以我們感恩彌陀的發心,帶給我們一個希望!   但是,我們怎麼契入祂的功德,跟祂感應呢?這個地方,就有兩種差別──《阿彌陀 經》是強調名號功德,它是從音聲契入。本經也有講到在臨命終時,如果你真的無法觀想 了,那就提起音聲。但是你真的想要消除重大罪障、增加品位的話,相狀是很重要的!你 看後面的九品往生,九品的分判啊,從相狀契入的,是品位比較高的。當然,我們也知道 阿彌陀佛是法界身,能夠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可以從音聲契入、也可從相狀契入,當然也 可以兩個兼修。雖說這個蓮華是阿彌陀佛成就的,但是我們在觀想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成 就我們自己的蓮華;就在我們觀想蓮華的時候,也念念成就自己的蓮華,是這個意思。這 個地方有佛陀的蓮華跟我們眾生的蓮華,這兩層意思。   好,看最後的總結:   重顯觀儀   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 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鏡中,自見面像。   結觀成益   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   辨觀邪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這是說我們要憶念阿彌陀佛功德之前,要先做蓮華觀,這是觀正報之前的準備。所以 在作觀的時候呢,不能夠混雜其他的觀想,要很專心而且注意它的次第,什麼次第呢?   先觀蓮華的華瓣,每一華瓣當中有寶珠,每一顆寶珠都放光明,那麼蓮華觀完之後觀 華台,寶臺上有四個寶柱,寶柱旁邊有華幔,華幔上有很多的寶珠。你要一個一個都觀得 很清楚,就像照鏡子看到自己的顏面一樣,那麼清楚分明。有什麼好處呢?能夠滅除五萬 億劫的生死重罪,而且臨終必定往生極樂世界。依上所說而觀,與經文相符者,就叫正觀 ;否則,那就是邪觀。   【59】你的心態不同,結果就不同!   關於佛陀的法身,下一段馬上講到,事實上跟小乘人的法身不一樣。前面有講過,小 乘法是以空性的無常觀成就了法身,也叫清淨法身,但是阿羅漢的清淨法身啊,叫素法身 ,吃素的素,他不能夠他受用,也不能救拔眾生。佛陀的法身叫做妙法身,祂是一一理性 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有救拔眾生的力量。   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比較一下,凡夫功德跟佛的功德,到底有什麼差別:佛在世的 時候在舍衛國,有一位大富長者,生了一個女兒,這個女兒生出時很奇怪,她的頭頂上長 了一顆寶珠。這顆寶珠白天看沒有什麼特別,一到晚上就放光,而且越晚放光越明顯。所 以大富長者,就取這個女兒名字叫寶光。當然這個是善業力,而且這個女兒善根很強,父 親去聽法的時候,她就跟在身邊,長大之後,就要求出家。她也是屬於那種善來比丘,根 本不用佛陀剃度的根性。佛陀說:善來比丘尼!鬚髮自落,袈裟披身。她自然能感得戒體 ,所以在修行當中很快證得阿羅漢果。   那麼,弟子們就問佛陀說:這個寶光比丘尼,為什麼一出生,頭上就有一顆寶珠呢? 乃至於出家之後,那顆寶珠都還在呢?佛陀回答說:這個比丘尼啊,毗婆屍佛入涅盤後, 到了末法時代,她是一個在家女居士,有一天到大殿拜佛,禮拜毗婆屍佛的佛像,拜下去 ,便非常感動痛哭流涕,拜完之後,就把身上非常喜歡的一顆寶珠,供養毗婆屍佛的佛像 ,而且還咒願:願以此佈施的功德,生生世世,出生在尊貴家。她因為這種供佛和咒願的 力量,感得生生世世都出生在天上,或是人間的大富長者家,而且頭頂上都有一顆寶珠放 大光明。   我們要說的是:凡夫依止有所得的心,以善業力、咒願力,所創造出來的這種寶珠莊 嚴,它本身沒有自在力!   我們必須把凡夫的業感緣起,跟佛陀的法界緣起,作一個說明:事實上,佛陀在因地 修行的時候,也一定施捨過寶珠,乃至於施捨過祂的身體。但是為什麼祂的功德有自在力 呢?而且能夠隨意變現、施作佛事呢?因為佛陀的心是依止菩提心、空正見,祂是以無所求 的心去做佈施,所以所成就的莊嚴,我們看經文就知道──處處變化,各做異相,或為金 剛台,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同樣一件事情,比方 說你現在去做一個財佈施,你用有所得的心態去做,來生所感的福報是固定的,是一顆寶 珠永遠就是寶珠了,而且別人看到它,也不可能生起滅惡生善的效果,頂多起歡喜心,甚 至起貪心,想要偷你的寶珠都有可能。如果你是以無相的菩提心──以無所求的心去做, 而且發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那你以後得到這個寶珠,那是不可思議啊!每一個人看到 都會起歡喜心、都能夠生起滅惡生善的善根、都能夠施作佛事。   我們要知道:同樣一件事,你的心態不同,結果就不同!我們現在除了仰仗佛力來幫 助我們之外,也要知道為什麼佛陀都有這種功德。其實觀經雖然是他力的加持法門,但從 某種程度來講,也是提醒你──自己要發心!所以觀經還講到──托彼依正,顯我自性, 就是說:自性功德我都已具足,為什麼不把它開顯出來呢?所以我們在觀想極樂世界依正 莊嚴的時候,雖然要生起皈依之心,但是也有自我勉勵的意思。   這個就是講到蓮華的莊嚴,這種莊嚴能夠起各種變現,而且在變現過程當中,能夠宣 揚佛陀的功德,讓眾生能滅惡生善、施作佛事。   【60】十六觀之八——佛菩薩像觀(一)   辛二、第八佛菩薩像觀   這一科是一個總像觀,是把佛跟菩薩合起來觀。到下文再把它分開來,做個別的、微 細的觀察。我們看經文,先看前面三段的總說:   結前啟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   想佛緣由   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結歸一心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 遍知海,從心想生。   這段經文很重要!在修觀時,如果這段經文不懂,你就沒辦法修了,這個道理非常重 要!   我們依經文解釋一下。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你能夠把極樂世界的蓮華座觀 ,觀想成就之後,就可以觀想佛了。當然是觀想佛坐在蓮華座上。所以者何?為什麼要觀 想阿彌陀佛的身相莊嚴呢?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這是講到佛陀的身-以法性為身。這裡,再 解釋一下,佛陀的救拔有兩種:一種是應化身的救拔,一種是法性身的救拔。   什麼叫應化身的救拔呢?比方說,諸位有幸生長在佛陀時代,能夠親自看到佛陀,整 天跟在佛陀的身邊,這個時候佛陀就可以主動救拔我們,而且是無條件的救拔,這個叫做 為諸眾生不請友。   諸位可以看看佛弟子得到佛陀的加被,即便他在打妄想,佛陀都有辦法去改變他,而 且不用你去祈請佛陀救拔你,只要善根成熟,佛陀就主動救拔你,所以叫做為諸眾生不請 友。但是有一個條件:你要生長在佛世,只要你有善根,佛陀可以毫無條件、主動積極的 救拔你,這是應化身的救拔。但是,等到佛陀一期的應化結束了,佛陀涅盤了,這個世界 上已經沒有佛陀了,這時候剩下法身。法身的救拔跟應化身的救拔有所差別,是有條件的 救拔,祂有一定的道路,必須跟祂的道路相應,佛陀才有辦法救拔你,所以佛陀滅度之後 ,祂就不能主動救拔你。   但是: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這是針對像法、末法時代來說的,就是我們出生的時候, 佛陀滅度了,那怎麼辦呢?沒關係!還有希望。因為佛陀應化身滅度了,佛陀的法性身── 遍一切處,恒常存在。   而佛陀的法性身有什麼好處呢?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關鍵在這個“入”。智者大師解 釋說,就是一種自在力。   其實我們凡夫也會造一些功德,對不對!我們也曾經佈施、持戒、作很多慈善事業, 那麼這些功德我們想要輸送給我們的親友。比方說你的父母親、你的子女,你要怎麼做呢 ?只能夠回向,是不是?你不能說:某某人啊,你在美國,沒關係,你觀想我的形狀,我就 能夠入到你的心中哦,我們做不到。他觀想你的形狀,他還是依舊苦惱,因為我們不能入 眾生的心中!所以我們凡夫的功德,只能夠透過回向來輸送,當然這中間的過程,障礙重 重,問題就比較多,因為彼此之間的因緣淺深都有問題。    但是:佛陀的力量很大,即便佛陀滅度了,剩下法身,都能夠入於眾生的心想當中, 所以即便佛陀沒有在我們身邊,我們還是可以跟佛陀感應道交!為什麼?因為佛陀的法性身 ,祂有能入的功能,能透過我們的妄想,進入到我們的心中,產生一種感應加持的力量。    但是,這個地方要有條件,我們說過佛陀滅度之後,佛陀對我們的救拔,是有條件的 救拔,不是無條件的救拔──必須我們準備好了,佛陀才能夠產生入的力量。怎麼準備呢 ?這個地方說來話長,我們等下一堂課再來說明。總而言之,生長在末法時代,讓我們感 到很遺憾,雖然得到人身,佛卻滅度了;我們還有很多的煩惱、很多的業障在,誰來幫助 我們呢?其實,雖然佛陀應化身已經滅度了,但是佛陀法身還在,只要你有正確的方法, 就可以達到跟正法時代一樣的效果、得到佛陀的加被,而這個方法當然就很重要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0.46.12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29935579.A.C9D.html
eudamonia4u : 南無阿彌陀佛 08/26 08:43
dakudai : 阿彌陀佛! 08/26 17:34
cartervun : 南無阿彌陀佛,每一篇都很精采,很期待下一篇 08/26 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