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東華禪寺 萬行法師 2014.2.15 開示 理是頓悟事需漸修 ---------------- 問:六祖傳的禪法是否經過了四禪八定? 師:六祖見五祖時已經開悟了,為什麼還要深山隱居,打撈三十年呢?社科院的很多專家 學者都已經悟道了,為什麼他們還沒有超越生死呢?專家學者們都比我們的悟性好,比我 們的思想境界高,學識都比我們淵博,他們在理上悟了,但沒有功夫。而我們往往是死做 功夫,不去研究經典學習理論,不去悟,雖然偶爾會見到一點道的影子,但我們也表達不 清楚。所以達摩祖師講修道分“理入”和“行入”,這時候理就是理,功夫就是功夫,還 沒有達到究竟的果位。到了究竟的果位上,理就是功夫,功夫就是理,兩者是一不是二。 問:如果悟道後不斷地修,是否一生就能獲得圓滿的果位? 師:悟道後如果根器不夠,仍然達不到圓滿。儘管在理論上悟了,功夫不圓滿也未必能圓 滿,但至少不會走偏差。悟道了就意味著方向已經清楚了,但還沒有走完這個過程。 問:悟道後色身不是可以轉變嗎?如果繼續不斷地修,怎麼不能一生修到圓滿的果位呢? 師:悟道並不表示色身可以隨之轉變。色身的轉化沒有那麼快。翁源縣的地圖你三分鐘就 看完了,並裝進你的腦子裡。如果讓你找到具體的位置,就未必像看地圖那麼清晰明了。 理論和實際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和出入。 問:那下一世再來的時候,是不是很容易又迷掉了? 師:四禪八定修完了就不會迷,沒有超越四禪八定就會迷。就像水還沒燒開就熄火了,這 水仍然是生水。燒開後,即便放涼了也是涼開水。因為水性已經改變,不再是寒性,而是 熱性。 問:四禪八定修完了就不需要再來做人了嗎? 師:四禪八定還未超三界。 問:六祖開悟後就不需要再走這個過程了嗎? 師:怎麼不需要呢?剛才不是講了,六祖是理論上先悟,是頓悟,還需要修證。所以後來 南禪就形成了一種弊端,學南禪的都是一些大學士,他們都學口頭禪,追求頓悟,很多雖 然悟道了,但在生死大限到來的時候,一個個還是傻了眼!而北禪的神秀派在理論上可能 講不過南禪惠能的弟子,但是生死一來,個個可以談笑風生,含笑自如地走掉。所以後來 南派就滅在那幫所謂的“禪師”身上。再後來,南北又融合了。 問:十地頓超指的是什麼?是理上的悟,還是功夫? 師:是思想境界。但沒有到達到一定程度是超不了的。本身沒有十地的基礎,又如何能超 十地?十地就像一個平台,你還沒到達這個平台,又如何超越這個平台?連基礎的功夫都 沒有,見地都沒有,怎麼超呢?我們剛開始修,就是修自己的習氣毛病和各方面的嗜好。 你的習氣毛病越少,嗜好越少,你離道就越近,你的真我就越快現前;你的習氣毛病越多 ,嗜好越多,你的真我完全與嗜好融為一體了,你就無法超越。但是,當修到一定程度, 你能走進去再走出來時,即便有任何愛好,也是與道融為一體的。因為愛好本身就是道的 顯現。可是我們還沒有走進去再走出來,這時候的愛好是脫離道的。 問:您說南宗惠能的手下在生命大限來的時候,個個手忙腳亂。而北宗神秀的手下個個都 是坐脫立亡。請問後來的五宗七派是神秀的傳承,還是惠能的傳承? 師:六祖惠能。 問:可是在《五燈會元》上記載,明清的禪師全是惠能這一派的徒孫,而北宗神秀門下這 一派卻沒有留下一個真正的法子。 師:禪宗在惠能的徒子這一代被推向了頂峰,在徒孫這一代開始衰敗、消亡。但是到了南 禪第四代,大家已經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意識到只頓悟不做功夫不行,必須摒棄這種口 頭禪、不做功夫的流弊,理上一旦明了就必須踏踏實實地做功夫,所以這時候就開始改革 ,將理與事相結合,使禪宗得以延續至今。 問:剛才說六祖一派以理上為主,不講做功夫。請問這是上師自己的觀點,還是禪宗記載 的祖師的觀點? 師:我的觀點。 問:六祖及其徒孫的修行方法與您的一致嗎? 師:不一致,否則我就是六祖了。 問:那六祖惠能這一派主張悟後起修又怎麼講? 師:我也主張悟後起修啊,而且我特別強調悟後起修。我也主張理是頓悟,事需漸修。可 是現在的人都只求悟,不注重修,那有什麼用呢? 問:是不是現在的人認為頓悟後就沒事了? 師:不累積到一定程度怎麼可能頓悟呢?就像燒開水一樣,不持續地燒火使水達到沸點, 水怎麼會開呢?水之所以會開,說明已經燒了一定的時間,比如十分鐘、二十分鐘、三十 分鐘,才突然開了。頓悟也是漸修累積的結果。 問:請問南派惠能與北派神秀的修法,以您的觀點,那個更純正? 師:他們兩個是一個法門,把他們分開,這個法門就不完整,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法門 。 問:也就是他們是一樣的? 師:他們兩個完全一樣,如果把他們兩個拆開,就不構成一個完整的法門。 問:既然一樣,為什麼五祖不把衣缽傳給神秀,而傳給了惠能? 師:神秀講的是因地,惠能講的是果地。我相信如果當初五祖讓惠能先開口,得衣缽的必 定是神秀。可是神秀先開口,惠能看完神秀的偈子後,在他的基礎上才創作了那首偈子。 問:他倆的偈子有什麼區別? 師:一個講因,入手處;一個講果,圓滿後。 問:您說一個講因一個講果,是您自己的理解,還是他們兩個的真實境界有差別? 師:我講的都是我吃進去再吐出來的東西。 問:可是在五祖的判斷裡,神秀的偈子根本沒有開悟。 師:那只是後人說五祖,萬行就說神秀開悟了。 問:天台宗講的“六即佛”,其中的“理即佛”是否就像六祖在見地上已成佛的意思?如 果要即生成佛,該如何做?六祖和神秀兩個是理即佛,還是即生成佛? 師:天台宗講的六即佛,最後必須在功夫上圓滿,功夫上不圓滿,都不是我們最終追求的 。但是見地不正,功夫也不會圓滿。到一定層次,理就是功夫,功夫就是理。但是在這個 層次之下,理還是理,功夫還是功夫。為什麼佛教講四禪八定是共法?所有的教派,包括 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錫克教、婆羅門教等,所修的四禪八定完全一樣,四禪八定並 沒有脫離心意識。 問:為什麼《圓覺經》上說佛與眾生沒有差別? 師:那是在果位上講沒有差別,果位以下,每下一個台階都有差別。就像佛的三身四智, 在未證得之前全都有差別,一旦獲得三身四智,在這個平台上就沒有差別了。 問:在因地起修時,佛和眾生是有差別的嗎? 師:有差別,但只要到達果位就沒有差別了。 問:六祖一派和神秀一派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師:沒有區別。 問:剛才您說每個眾生修行都有差別,現在又說沒差別了,請問為什麼您說話前後矛盾? 師:每個眾生都有差別,根性不一樣,選擇的法門不一樣,當然有差別。 問:弟子不這麼認為。 師:說來與我聽聽。 問:《圓覺經》上說得很清楚,眾生五性差別,外道種性、凡夫種性、如來種性先不談, 就說聲聞種性和菩薩種性吧。聲聞種性是先斷事障,後斷理障。菩薩種性是先斷理障,後 斷事障。聲聞是先修四禪八定,後修三昧,斷除貪嗔癡後才開悟成佛。菩薩種性是以般若 智慧單刀直入,先見本來面目,然後再用自己的般若智慧斷盡煩惱而成就。 師:圓覺經上講的無性差別,指的是眾生的本來面目與佛的本來面目沒有差別。雖然我們 現在是凡夫,但我們的佛性和已經成就的佛的佛性是沒有差別的,也就是當初六祖見到五 祖時說的“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問:請問如來禪與祖師禪的區別? 師:如來禪偏重接引眾生,或者說傾向於隨緣普度。祖師禪的側重點不在普度,他打出去 ,你能接住,他就跟你講,你接不住,他就不跟你講——這就是祖師禪。如來禪,他打出 去你接不住,他會想辦法讓你接住,偏重於普度。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境界也不一樣。 問:《禪宗錄》上記載,大皋和尚說祖師禪勝過如來禪,請問勝在什麼地方? 師:祖師禪是利根器人學的。根器不利就學如來禪。如來禪是有修有證。祖師禪是無修無 證,只見本來,即告功成。 問:大皋和尚是如來禪還是祖師禪? 師:他超越了一切禪,不能用一個概念給他套上。 問:生活禪、安詳禪,祖師禪、如來禪之間有什麼區別? 師:生活禪是民國年間才提倡的,因為捕捉不到祖師禪和如來禪,才不得不喊生活禪。 問:您是屬於如來禪還是祖師禪? 師:我哪個禪都靠不上。 問:上師是有修有證,還是無修無證? 師:有修有證。 問:有修有證就是有所得,對嗎? 師:有所得。 問:佛經上講無所得才是無上正覺,有所得即是增上慢人。 師:那是佛,不是我呀,萬行是有所得啊!悉達多講悉達多的感受,萬行講萬行的感受, 就如同你講你的感受一樣。但是今天晚上你一直在講別人的東西,你應該講講你自己的東 西、你的觀點。 答:上師的觀點就是弟子的觀點! 師:我的觀點就是你的觀點?就像我們都吃一碗飯,你的感受和我的感受會一樣嗎?我們 每個人吃這碗飯都應該有自己的感受。你不能說你吃這碗飯沒有感受,我的感受就是你的 感受,或者悉達多的感受就是你的感受。你的感受對與錯且不說,只要你吃了這碗飯就應 該有感受。你做了一件事就應該有體驗。如果說你的體驗和悉達多的一模一樣,恐怕大家 理解不了,接受不了。 問:弟子當初的問話就是感受,弟子的感受都在問話之中。 -- 只要精進不懈地朝著自己擬定的目標走下去,如願以償是遲早的事,修法就怕朝三暮四, 遇難即退。 ~摘錄至萬行法師《微言大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5.126.10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82120778.A.C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