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東華禪寺 萬行法師 2021.6.13 開示 如何自律 -------- 當一個人心中有大願時,自然就能自律。為什麼多數人不能自律呢?因為他們的人生沒有 定位、沒有方向就容易隨波逐流,所以說學佛一定要先發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是一 種大願。當你有了願力時,一定能管住自己的情緒,能支配自己的身口意。一個人如果連 自己的身口意都管不住,怎麼實踐自己的理想,怎麼實現自己的抱負呢? 過去的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發心、發願。沒有發心、發願,心就在三界內, 無論你怎麼修,都會被因果所束縛。當你發了心、發了願,心性立得很高時,自然就超越 了三界內的各種束縛。當你的心天天向著道,天天都在道中時,你還會違犯紅塵中的清規 戒律、法律法規嗎? 為什麼有些修行人會違犯清規戒律呢?因為他沒有出離心,他的心還放在三界內,沒有脫 俗,他自然就受紅塵的制約。一個脫俗的人,他的心一定是放在三界外的。 我們學佛,第一步要做到嚴持戒律,通過嚴持戒律慢慢地降伏自己的身口意。當你在遵守 戒律的時候,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戒律很複雜、很束縛自己,那是因為你還不具備自律的能 力。當你做到了自律,你就超越了戒律、超越了法律。你會發現,戒律、法律非但沒有捆 綁你的手腳,反而讓你的手腳更舒展、更規範、更自由自在。當你還沒有到達無為的階段 時,你還是在有為中修行。但是,今天的有為是為了達到明天的無為。當你達到無為時, 自然就解脫了,自由了。 一個自律的人能給自己、給他人、給社會帶來什麼利益呢?一個自律的人,就他個人而言 ,能成長、完善自己,能圓滿自己的人生;就他人而言,能幫助身邊的人、有緣的人,讓 他們也受益、也提升;就社會而言,能把自己奉獻出來,服務社會,淨化社會。一個人只 有達到了自律,他的人生才會有豐厚的回報。無論你是想追求世間的功名利祿,還是想追 求出世間的成佛果位,都必須學會自律。 一個不能自律的人,不配擁有世間的榮華富貴,更不配擁有佛位。當你有了願力、有了抱 負,能做到自律了,別人把大任託付給你,你才擔得起來、托得起來。一個自律的人,是 一個任勞任怨的人。任勞是一種能力,任怨是一種境界;任勞是體力、腦力的問題;任怨 是情緒、心態的問題。 很多時候,讓大家付出一點體力、腦力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當你傷到他的面子、他的尊 嚴、他的心時,他就不高興了。那是因為他只是降伏了身,降伏了口,還沒有降伏意。只 有一個降伏了意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做到自律的人。 一個自律的人,是一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人。無論別人用什麼方式對待我們,我們都 要保持修行人的風範,寬容、理解、接納他人。到任何地方,我們都要主動地向他人示好 ,展現出謙恭有禮、平和友善的風範。 一個自律的人,是一個超越自我的人。我們出家人每天早晨三四點鐘就要起床誦經。對一 個小和尚而言,最大的痛苦就是要早起。但是,如果你真的想修學佛法,當一輩子和尚, 你就必須轉變、必須突破、必須超越。如果你不轉變、不突破、不超越,你會痛苦一生、 糾結一生,這不是違背了你出家的初衷嗎?上早晚課、出坡、打坐和過堂,這四件事會伴 隨出家人的一生。如果你從心裡排斥其中一件,你做和尚都會很痛苦、很糾結,就這件事 情而言,你就沒有解脫。沒有解脫的原因是你的自律性不強,管不住自己的身口意。當你 認識到叢林這四件事是做和尚必須突破的,而你真的想當和尚,你就必須調整你的心態, 超越你的身口意,把這四件事視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一個自律的人,是一個無我的人。就像冬天的陽光、夏天的涼風那麼自然而自在。當他和 任何人交往時,你感覺不到他有一個“我”存在。但是,當你需要他時,你會發現他就在 你身邊。佛家最高的境界是無我。儘管現在我們還做不到,但是我們可以先做到忘我。如 果連我都忘不掉,你怎麼能和所做的事情融為一體,把事情做好呢?很多人事情還沒有開 始做,就顧慮這、顧慮那,顧慮一大堆,結果把所有的精力都消耗在顧慮上了。等他放下 顧慮想做事情時,已時過境遷,錯過機會了。 為什麼一個人做事情會有那麼多的顧慮呢?因為他有一個強大的自我、有私心。古人說無 私者無畏,有了私心就沒辦法心無掛礙地甩開膀子做事情。一個人的顧慮多了,他內在的 潛能就發揮不出來。當一個人的自我太強大時,是很難和周圍的人事物融為一體的。如果 我們做事情時,能把“我”放下,不考慮了,保證事情會做得很輕鬆,而且不會有太多逆 一個學佛的人,首先要把自己想像成是佛菩薩的千手千眼,是佛菩薩的工具,做任何事情 都不是自己在做,而是佛菩薩借我們的口、我們的手在做,無論做對做錯都交給佛菩薩。 如果大家都能用這種心態來做事,是不是就解脫了一大半?如果你認為是你在做,你就會 越做越辛苦,越做越抱怨。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自律呢?如果你是一個大根器的人、大氣魄的人,你就直接把心放到 一個很高的高度,你的身心自然就打開了,你的身口意自然就超越了。如果不能一步到位 ,把心直接放到三界外,那就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譬如嚴持清規戒律,勤修戒定 慧,把心放在修法上。不能頓悟,就漸修。 佛法適合每一種根器的人修。如果你的根器好,不需要三世,不需要次第,當下就可以頓 悟。之所以能頓悟,是因為你能主宰自己的身心,能支配自己的身心,你的身心是隨時可 以開、隨時可以合的。 師父在教育弟子的時候,如果弟子是上根器,他會“風、火、雷、電”同時使用;如果弟 子是中根器,他會用和風細雨的方式來教育;如果弟子是下根器,他可能會對他彬彬有禮 。因為每個人的承受力不同,自律的能力不同。如果你掌控不了自己的情緒,管不住自己 的身口意,師父是不會出手的。 古時候的人非常尊重學佛的人、出家人,因為出家人的素質、德行很高。那時候寺廟的藏 經樓就是社會的圖書館,很多文人墨客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是在寺廟中度過。我們中國傳 統文化有相當一部分也是因為保存在寺廟裡而免於戰火或焚毀,留存至今。古時候的出家 人多數都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傳遞者。 但是,今天這種情況已經改變了,很多出家人到社會上的大學去學習,拿學位。當然,社 會上的大學也有真理、也有智慧,但是,更多的是知識、技能和技術。而在一個宗教場所 裡,學的是如何做人。當學會了做人,學任何知識、技能和技術都很快。 為什麼有些人學技術學得很快,而有些人卻學得很慢呢?學得快是因為他很專注,能管住 自己的身口意。學得慢是因為他很散亂,管不住自己的身口意,沒有辦法把身口意收回來 與技術對接。因此,一種技術,心不散亂的人可能一天就學會了,而心散亂的人可能要一 個禮拜才能學會。 我們從小是學習怎麼做人——學仁、義、禮、智、信。長大之後就要學習怎麼做事。到了 第三階段,做人和做事要結合在一起。其實,做人與做事是分不開的,通過做事往往就能 看出一個人的為人;通過一個人的為人,也可以知道他未來做事會是什麼結果。因此,我 們既可以藉事看人,也可以藉人看事。 學佛也是如此,我通過看你做人做事,就知道你以後修法會是什麼結果。你能把日常工作 做好、做完善,將來你修法也會修得很好。如果日常工作你都做不好,學佛修法你也做不 。我看你做一件事,就知道你做一萬件事!知道你做一輩子的事!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自我的模具。你是個圓形的模具,你做任何事情都是圓的;你是個 方形的模具,你做任何事情都是方的。因為做任何事情都是我們內心的顯現,都是我們內 心的名片。你千萬不要說:我做事是無意的,和我的內心沒有關係。正因為你是無意的, 你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才會展露無遺。 當然,修學佛法是有一個過程的,必須先通過警覺達到覺知,再通過覺知達到覺照,最終 達到能完全管住自己的身口意,支配自己的身口意。我們起什麼心、動什麼念,我們的細 胞都會記錄下來。長此以往,我們的身口意就會定型。我們的五官也是我們長期起心動念 的結果和外現。 為什麼我們每天要靜心呢?因為靜心的過程,就是和我們的身口意對話、對接的過程,就 是在訓練我們的身口意,對我們的身口意做一個疏通。如果你整天忙忙碌碌,“忘我”了 (指失去覺照),你做事情就達不到一個高度、深度和廣度。如果你靜坐時,覺照沒有升 起來,坐在那裡渾渾噩噩,無論你坐多久,你都無法超越自我。超越不了自己,你就不可 能獲得自由。 一個自由的人,並不是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他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當他想 要的時候,還可以不要,這才叫自律,這才叫自由——能做自己的主人,能掌控自己。修 行會在不知不覺中把我們的身口意統一、規範起來。當我們修到某個階段,要出去弘法, 與眾生打交道時,這時候才是對我們的修行,對我們的心性真正的驗證,並非你能盤腿坐 多久,能誦多少經,才證明你有修行、有功夫。 真正的功夫是在工作中、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真正的禪定、真正的智慧,也是在工作中 、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我們東華禪寺常住三百多人之所以能和諧和睦地共住,主要是靠 我們每個人的自律,而不僅是靠規矩和戒律。我們學佛修行必須從自律著手,通過自律降 伏了自我,自然就獲得自由了,而自由,不正是大家所渴望的嗎? -- 學佛之人,慈悲心易發,菩提心易發,勇猛心易發,精進心易發,但多數是三分鐘熱度。 在修學佛法的道路上,恆心與耐心有時比發心更重要。 ~摘錄至萬行法師《微言大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5.60.13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82346286.A.6DC.html
eudamonia4u : 南無阿彌陀佛 04/24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