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解深密經》唐.玄奘法師譯 佛告慈氏菩薩(彌勒菩薩)曰: 「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 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即佛典三藏十二分教)。 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 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第六意知),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 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奢摩他安止)。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正式的止)。」 「世尊!若諸菩薩緣心為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 佛告慈氏菩薩曰:「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隨順的止)勝解相應作意。」 佛告慈氏菩薩曰: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依於伴隨身心輕安的正式奢摩他安止),即於如所善 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內 心第六意知)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 觀,是名毘缽舍那(觀/毗婆奢那勝觀)。如是,菩薩能善毘缽舍那(正式的觀)。」 「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如所思所有諸法內三摩地所緣影像,作意思 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 佛告慈氏菩薩曰:「非毘缽舍那作意,是隨順毘缽舍那(隨順的觀)勝解相應作意」 >>>>> [1] 我們說到止觀時,當然是指正式的止觀(真正的止觀)。 比如我們說員工,一般都是指正職的、正式的員工,雖然也有實習的員工、實習生。 我們的身語意,內心意知修習止、觀,在未獲得正式的止觀時,如何稱呼?佛陀說, 在未獲得正式止、觀時,前面所修習的止、觀階段,稱為隨順的止、觀(實習的止觀)。 [2] 佛陀說正式止觀的界限--正式的止、觀,與隨順的的止、觀,如何分野呢? 佛陀說,我們內心意知獲得正式的止、觀,是由伴隨身心輕安所攝的止、觀。上界心 所攝的定心,才有真正的身心輕安。若尚未得身心輕安所攝的止、觀,屬於隨順的止觀。 [3] 《雜阿含經》:「若聖弟子成就於佛不壞淨,其心不起知足想,於空閑林中,樹下、 露地晝夜禪思,精勤方便,能起勝妙出離隨喜,隨喜已,生歡喜;生歡喜已,身猗息 (輕安);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心則定;若聖弟子心定者,名不放逸。」 此處,猗息又譯輕安。例如,三十七道品當中七覺支的輕安覺支,又譯作猗息覺支。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87320109.A.C16.html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6/21/2023 12:47:43
kissung : 南無阿彌陀佛 06/22 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