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深密解脫經》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佛言:「彌勒!諸菩薩等,於彼修多羅中,善思惟已,於空閑處,獨坐觀察,觀察彼 心內常隨順,如是觀心,如是不斷心,彼菩薩得身樂、心樂(身心輕安樂)。彌勒!是名 我說菩薩修行奢摩他法(奢摩他安止)。 彼菩薩得身心樂已(依於伴隨身心輕安樂的正式奢摩他安止),依身心樂觀所說法, 如向思惟一切諸法,觀察內心三昧境界像,能信諸法離於思惟。彌勒!諸菩薩等如是觀彼 三昧鏡像,可知彼義覺觀思惟,忍悕見意知覺現前。彌勒!是名我說菩薩修行毘婆舍那。 彌勒!諸菩薩等應當如是善知毘婆舍那(毗婆奢那勝觀)。 爾時,聖者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世尊菩薩未得內心觀像,未得身樂、未得心樂 (未得身心輕安樂),佛說彼觀名何等觀?」 佛言:「彌勒!非奢摩他,是隨順奢摩他,是故我說名為隨順信奢摩他。」 彌勒菩薩言:「世尊!菩薩未得身樂、心樂(未得身心輕安樂),觀於內身三昧境界 ,思惟彼法如是觀心,佛說彼觀名何等觀?」 佛言:「彌勒!我說彼觀非毘婆舍那,名隨順信毘婆舍那。」 >>>>> [1] 《深密解脫經》即《解深密經》的另一譯本,前者譯本比後者玄奘法師譯本更早期。 同樣的,佛陀說到,正式的止觀是有伴隨身心輕安樂所攝的止觀,之前是隨順止觀。 [2] 南傳《相應部》:「比丘修習輕安覺支時,於比丘輕安覺支修習圓滿,身輕安者,則 得樂,得樂者,則得心定(最初獲得正式的禪定安止,即初禪近分定最初作意)。」 南傳《長部》:「捨離此等之五蓋者(除遣貪瞋等煩惱五蓋的粗重),則生歡喜,生 歡喜已則生喜悅,意懷喜悅者則身輕安,身輕安者則感受樂,覺樂者則心入三昧。」 《成唯識論》:「輕安唯在定有(上界定心所攝),由定滋養有調暢故,論說欲界諸 心心所,由闕輕安,名不定地。」《百法贅言》:「輕安一法,唯定地有,欲界中無。」 [3] 獲得上界定心所攝的輕安,止息身心煩惱的粗重,即除遣了身心於善法的不堪能性, 能讓身心於善法的所緣上任運自在,能夠不放逸地行持善法、堪能不疲厭的聞思修。 [4] 《大寶積經》:「見彼如來端正殊妙,諸根寂靜得奢摩他」諸佛菩薩皆有身心輕安。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87321304.A.F6B.html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6/22/2023 05:33:51
kissung : 南無阿彌陀佛 06/22 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