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1] 摘自:《百法明門論》唐.玄奘法師譯 : 「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煩 : 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別境五者,一欲、二勝解、三念、四定、五慧」 : 我們的身語意,內心意知的心、心所,即意知心王及與意知心王相應的心所法,有51 : 種心所法,51種心所法的分類有六大類:遍行心所、別境心所、善心所、根本煩惱心所、 : 隨近煩惱心所、不定心所,其中,別境心所有五個:欲、勝解、念、定(三摩地)、慧。 補充:心、心所當中,別境心所的欲心所 摘自:《大智度論》 「(佛果)十八不共法者,…七、『欲無減』者,佛知善法恩故,常欲集諸善法故, 欲無減。修習諸善法,心無厭足故,欲無減。....《首楞嚴經》中說:『佛於莊嚴世界, 壽七百阿僧祇劫,度脫眾生。』以是故說『佛欲無減』。 八、『精進無減』者,如『欲』中說:『欲義即是精進』。 復次,『欲』以『精進』心數法中各別,云何言『欲即是精進』? 答曰:『欲』為初行,欲增長名『精進』。 如佛說:『一切法,欲為根本。』 欲如人渴欲得飲,精進如因緣方便求飲。 欲為心欲得,精進為成其事。 欲屬意業,精進屬三業。 欲為內,精進為外。 如是等差別。 復次,是精進諸佛所樂,如釋迦牟尼佛精進力故,超越九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註:《大寶積經》:「彼彌勒修菩薩行經四十劫,我時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由我勇猛精進力故,便超九劫,於賢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陀說,彌勒菩薩 比他早四十劫發菩提心修菩薩道,但他因為精進力故,反而比彌勒菩薩早先九劫成佛。) >>>>> [1] 此處,《大智度論》說:「欲義即是精進」。 這是不周遍的,內心的欲求,不一定引生精進,因為,精進必定是趨入善法,然而, 內心的欲求,不一定是趨入善法,例如,內心趨入五欲的貪求所引生的,不能稱作精進。 [2] 《大智度論》又說:「『欲』以『精進』心數法中各別」(註:應該是"欲與精進") 心數法,即心所法。心、心所當中,欲心所、精進心所,這是兩個不同的心所法。 欲心所屬別境心所,精進心所屬善心所。能夠引生精進的是欲心所,此時的欲心所必 定是趨入善法,後續才能引生精進,如上已說,欲不一定引生精進,因為欲有趨入不善。 [3] 《大智度論》又說:「如佛說:『一切法,欲為根本。』 《華嚴經》:「廣大智(佛陀)所說,欲為諸法本,應起勝希望,志求無上覺。」 內心欲求無上覺,即成就佛果無上菩提的正等覺,這樣的欲求,是趨入善法的欲求。 內心欲求聲聞菩提,趨入聲聞道。內心欲求獨覺菩提,趨入獨覺道。內心欲求無上菩 提,佛說這是最勝的希望,趨入成佛之道。聲聞、獨覺、菩薩行者,都有成就止觀雙運。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87482626.A.94B.html
kissung : 隨喜~善法欲 06/23 13:41
ykkdc : 佛的善法欲是大悲心.這篇還有個重點,欲與精進的關係 06/23 14:04
ykkdc : (此處的欲是講心所法,屬別境心所,別境心所不等於 06/23 14:13
ykkdc : 煩惱心所,煩惱心所是另外一大類的心所法如貪瞋等, 06/23 14:13
ykkdc : 又一般講的五欲塵是外境色法,也要跟此處的欲區別) 06/23 14:14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6/23/2023 14:16:46
ykkdc : (欲界的五欲塵,佛說要少欲知足.善法欲則要心無厭足) 06/23 14:21
ykkdc : (如果對五欲心無厭足,對善法欲少欲知足,就相反了) 06/23 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