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修行止觀雙運的修行者,古代稱為瑜伽師(禪師) 摘自:《心類學顯要》倉忠仁波切教授 * 現前之類別.瑜伽現前 「由自之『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三摩地』所生已離分別、不錯亂之聖者心續的現 觀」是瑜伽現前的性相(定義)。 分類有三:(1)聲聞,(2)獨覺,(3)大乘。 此中「瑜伽」意謂「雙修」(不是單修止(定),也不是單修觀(慧),止、觀俱修), 也就是指「止觀雙運」。或有以「瑜伽」一詞而意謂「道」,例如,見道以上聖者心續中 的瑜伽,就是聖者道(道,意謂智慧,智慧(道)屬於身語意三門當中,內心的意知)。 「瑜伽者」是:欲證獲解脫以止觀雙運精勤修行的補特伽羅。其中主要是以止觀雙運 而修行證獲解脫。 總的來說,外道與內道都承許解脫之道,所以,瑜伽者包含外道與內道的修行者。 差別而言,皈依三寶之心所攝止觀雙運修行的補特伽羅就是內道瑜伽者,相反的就是 外道瑜伽者。 以内道來說,瑜伽者有出家眾與在家眾二種,並且不一定是聖者。 是「聖者」周遍是「瑜伽者」,是「瑜伽者」不周遍是「聖者」。 由上說可知,瑜伽現前的「瑜伽」意謂內道聖者,彼屬是三寶之一(例如,四向四果 ,四雙八輩的聖僧,是證得瑜伽現前的內道聖者)。 一般人經常使用「瑜伽者」一詞,或是認為長頭髮、衣服髒污、不修邊幅、不受世俗 規範的人是瑜伽者,或是認為山洞中苦修的人就是瑜伽者,然而真正的涵義並非如此。 瑜伽現前的性相:由自之「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三摩地」所生已離分別、不錯亂 之聖者心續的現觀。 其性相(定義)中有四條件: 1.依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所產生、2.已離分别、3.不錯亂、4.聖者心相續的現觀。 瑜伽現前必須依特殊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三摩地」才能產生,於下文中略釋止觀雙 運。 又,彼(瑜伽現前)是現前,故是離分別。 又,彼不錯亂於自己的顯現境,故是不錯亂。 又,彼是聖者心續中的現觀(或是道,或是智),意謂補特伽羅心續中有的道,其界 限是見道以上(見道以上包含見道、修道、無學道)。 瑜伽現前必定是聖者心續中的道,資糧道與加行道修行者心續中並沒有,有學見道乃 至無學道聖者心相續中皆有瑜伽現前。 如是,要言之,聖者心續中依於「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三摩地」所產生的現前, 就是瑜伽現前。 瑜伽現前的事例── 以經部宗而言,自宗不承許法無我,因此,瑜伽現前的所緣就是四諦十六行相隨一, 其中包含補特伽羅無我的部分。 例如,現前通達無常(細品無常)、現前通達苦諦、現前通達集諦、由現前而通達補 特伽羅無我等等,彼等皆是見道以上聖者心續中的現觀(瑜伽現前); 凡夫並無現證四諦十六行相隨一之瑜伽現前,因為,自續派以下認為資糧位、加行位 雖有產生止觀雙運的情形,但必定末產生瑜伽現前,唯有見道位以上的聖者才有通達四諦 十六行相隨一之瑜伽現前。 例如,有一類補特伽羅,未入聲聞資糧道之前,已獲得止觀雙運,所以,聲聞資糧道 已得止觀雙運的補特伽羅,是有的,但是,彼未獲得「緣四諦十六行相隨一之止觀雙運」 ,若以主要所修的見解而言,就是未獲得「緣補特伽羅無我之止觀雙運」。 又,當彼(聲聞資糧道行者)心續中產生「緣四諦十六行相隨一之止觀雙運」的分別 知,就是進入聲聞加行道,但是並未產生「現證四諦十六行相隨一之止觀雙運」(通達四 諦十六行相隨一之瑜伽現前),當然也一定未產生「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之瑜伽現前」。 又,加行道分為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等四位,從煖位至世第一法次第而修, 當「緣補特伽羅無我之止觀雙運」(屬分別知)離開「補特伽羅無我的義共相」時就是產 生「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之瑜伽現前」(現量無分別知),就是進入聲聞見道,也就是證獲 第一剎那之聲聞見道──聲聞見道無間道(見道根本智的第一剎那)。 又如,產生任運出離心進入聲聞資糧道,由修而產生「緣補特伽羅無我之止(奢摩他 )」,但未產生「緣補特伽羅無我之觀」;其後,由修而產生「緣補特伽羅無我之觀(屬 分別知的毗婆奢那)」時就是產生「緣補特伽羅無我之止觀雙運」,就是進入聲聞加行道 ;其後,歷經加行道之煖、頂、忍、世第一法,進入聲聞見道時就是產生「通達補特伽羅 無我之瑜伽現前」(現量現觀,屬無分別知的毗婆奢那,具有斷除煩惱障的能力)。 如是,為何彼是瑜伽現前?因為,彼是依於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所產生,且是已離分 別、不錯亂之現前,又是見道位聖者心續中的道,故是瑜伽現前。 瑜伽現前的類別有三:聲聞之瑜伽現前、獨覺之瑜伽現前、菩薩之瑜伽現前。 此三種瑜伽現前是見道以上聖者心續中的現觀。 因為修行上有三乘聖者的差別,並且三乘之聖者道不相同,故有三種瑜伽現前之類別。 概略來說,瑜伽現前的三種類別是以彼道的「所依身」而區分;更詳細而言,區分為 三乘聖者、三乘瑜伽現前,這是以最初直接入道的種性而建立。 最初直接以聲聞種性、獨覺種性、菩薩種性而入道,如是建立有三乘聖者、三乘瑜伽 現前。換言之,何以區分為聲聞、獨覺、菩薩之瑜加現前?原因是:最初入道的種性者有 三類,故建立三種聖者的瑜伽現前──聲聞種性聖者的瑜伽現前、獨覺種性聖者的瑜伽現 前、菩薩種性聖者的瑜伽現前。 總相的分類是以「種性者」(最初入道的種性者)而建立,但是觀察個別而言,不是 三乘聖者的聖者、不是三乘聖者的瑜伽現前,是有的,另有不屬於三種分類隨一的第四類 ,例如,由聲聞獨覺阿羅漢迥轉(迴小向大)進入菩薩乘資糧道道、加行道的修行者,此類 聖者心續中的瑜伽現前,並非三乘聖者的瑜伽現前隨一,並非三種瑜伽現前的其中一種。 >>>>> [1] 《雜阿含464經》: 「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謂聖弟子,止、 觀俱修(雙修止觀),得諸解脫界(獲得瑜伽現前,斷除所斷,獲證解脫道的滅諦)。」 律藏《根本薩婆多部律攝》:「能與出世聖道,加行為依止故,謂於奢摩他(止)、 毘缽舍那(觀)雙修等運,獲聖道故(以止觀雙運三摩地為不共增上緣獲聖者現觀)。」 [2] 摘自:印順法師<妙雲集>: 「古代的佛弟子,不像晚期的佛教徒,專以禮拜、唱念為修行。他們除學經(論)持 律而外,主要是對人廣行教化,對自『精勤禪思』。禪思,含得止與觀,凡修持而得止、 觀相應,心境或理智相契應的即名為瑜伽,瑜伽即相應的意思。」 [3]《瑜伽師地論》(玄奘法師譯):「言瑜伽者,受持、讀誦、問論、抉擇,正修加行。」 瑜伽師修習止、觀的加行,止、觀的獲得,從佛典三藏的受持、讀誦、問論、抉擇而 來。雙修止、觀,以內心意知止觀雙運三摩地為不共增上緣,獲得瑜伽現量的聖者現觀。 佛教內道的瑜伽師分為三類:聲聞道的瑜伽師、獨覺道的瑜伽師、大乘道的瑜伽師。 [4] 現前是覺知,瑜伽現前(瑜伽現量)是哪一種覺知?屬於身語意當中,內心意知的覺知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87654991.A.5F2.html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6/25/2023 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