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續上一篇...) 摘自:《心類學顯要》倉忠仁波切 * 現前之類別.瑜伽現前 略釋:止觀雙運三摩地。 瑜伽現前的不共增上緣是止觀雙運三摩地,因此,產生瑜伽現前之前,必須先修止與 修觀,進而獲得止觀雙運。 「止」意謂奢摩他(梵語 samatha,音譯奢摩他,義譯止),彼是定之體性。 「觀」意謂毗缽舍那(梵語 vipasyana,音譯毗婆奢那,義譯觀),彼是慧之體性。 「雙運」意謂聚合而相輔相成進行作用;若以修行者方面而言,就是聚合二種方便之 作用的道(屬內心意知)。 「三摩地」是梵文上的名稱,其是定的別名。 一般而言,定、三摩地是同義,但是,彼二與「止觀雙運之三摩地」則有差別。 未產生止觀雙運的一般凡夫,其心續中有定、三摩地,但不是止觀雙運之三摩地。 例如,一般世間凡夫心續中產生善心,「與彼善心相應的定、三摩地之心所」是有的 ,但不是止觀雙運之三摩地。 如是,止觀雙運就是「止與觀同時聚合作用之道」,也就是說,彼道既是止又是觀, 具足「與止相應的觀」及「與觀相應的止」二分,彼二分互為作力、相輔相成而作用; 若以「與觀相應的止」(專注安止的作用)之分而取名,即名為「止觀雙運之三摩地 」,若以「與止相應的觀」(觀擇決定的作用)之分而取名,則名為「止觀雙運之慧」。 再者,顯教修止觀雙運的次第不同於密乘所修,以顯教而言,獲得止觀雙運之前,必 須先依次第修習「九住心」(屬欲界定),修成第九住心「等持住」之後,再由彼力引生 「心輕安」;其後引生「身輕安」;其後引生「身輕安樂」,產生不共的身輕安之樂受; 其後由彼引生「心輕安樂」。 最初現行的「心輕安樂」比較強烈,但隨著定力而逐漸轉爲深穩,平等專注於所緣境 之時就是獲得「初業修習所得止」,也就是獲得「止」(最初成辦正式的奢摩他安止,就 是獲得色界初禪近分定的最初作意,屬上界定心所攝)。 修成止(正式的奢摩他安止、初禪近分定最初作意)之後,依於止而入定某一法,先 於彼法上修習而引生「身心輕安」,其後引生「身心輕安樂」,其後引生「觀」(正式的 毗婆奢那勝觀),修成觀之時就是成就「止觀雙運」(正式的毗婆奢那勝觀=止觀雙運)。 此中,最初修止時相應的「慧心所」,彼時之慧心所,就是最終修所成「觀」的近取 因。 最初修止(九住心的止)之時就有相應之「慧心所」,如前所說,修習而引生輕安、 輕安樂等等,其後再引生定、止(初禪近分定的止、正式的奢摩他安止),其後依次修習 ,而將相應之「慧心所」修成觀(初禪近分定所攝的觀),當修成觀(正式的毗婆奢那) 之時就是成就「止觀雙運」(正式的觀=止觀雙運)。 >>>>> [1]《雜阿含916經》:「心猗息(心輕安)已,心受樂(心輕安樂);受樂已,則心定。」 《雜阿含615經》:「其心喜已,身則猗息(身輕安);身猗息(身輕安)已,則受身 樂(身輕安樂);受身樂(輕安樂)已,其心則定(最初得正式的止為初禪近分定)。」 (註:猗息又譯輕安。如三十七道品當中,七覺支的輕安覺支,又譯作猗息覺支。) 南傳《相應部》:「比丘修習輕安覺支時,於比丘輕安覺支修習圓滿,身輕安者,則 得樂,得樂者,則得心定(最初獲得正式的禪定安止,即初禪近分定最初作意)。」 南傳《長部》:「捨離此等之五蓋者(除遣貪瞋等煩惱五蓋的粗重),則生歡喜,生 歡喜已則生喜悅,意懷喜悅者則身輕安,身輕安者則感受樂,覺樂者則心入三昧。」 [2] 《瑜伽師地論》唐.玄奘法師譯:「如世尊言:善雙修止觀,方乃俱解脫。」 《大乘莊嚴經論》無著菩薩造.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次說菩薩修習止觀。....佛告諸比丘:『諸比丘!有二法應須修習,所謂:止、觀 。』....修有單雙故,單修者一分,或止修或觀修;雙修者非一分,謂止觀合修。」 如本文說止、觀聚合而相輔相成進行作用,聚合止、觀之作用的道(屬內心意知)。 [3] 《百法明門論》唐.玄奘法師譯 「心所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根本 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善十一者:一、信,二、精進…八、輕安…」 我們覺知的心、心所,具有51種心所法,其中,有11種善心所--包括:信心所、精進 心所、輕安心所等,與內心第六意知心王相應的善心所,包括信、精進、輕安等心所法。 善心所當中的輕安心所,分為一般輕安、殊妙輕安。一般輕安是只要生起善心都有, 如九住心時的隨順止觀也有一般輕安,殊妙輕安要獲得正式止觀、初禪近分定以上才有。 如《大寶積經》:「見彼如來端正殊妙,諸根寂靜得奢摩他。」諸佛菩薩皆有身心輕安。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87664709.A.71E.html
kissung : 南無阿彌陀佛 06/25 14:27
ykkdc : 樓上的推文都好奇怪,我是說時間上的奇怪,比如與上 06/25 14:37
ykkdc : 一篇的推都在同一分鐘內,可是本篇文可在一分鐘看完 06/25 14:37
ykkdc : 嗎?沒別的意思只是想提醒要仔細閱讀思惟,如佛陀每 06/25 14:38
ykkdc : 每在經中開示前,總是先提醒"諦聽,善思念之,吾當 06/25 14:39
ykkdc : 為汝分別說之",在版上po文不是用耳朵聽,改用眼睛 06/25 14:40
ykkdc : 看的"諦聽"就是認真閱讀,然後善思念之--如理思惟觀 06/25 14:40
ykkdc : 察抉擇,這就是有用心在修行喔,提醒大家一起共勉^^ 06/25 14:41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6/25/2023 14:43:49
ykkdc : (然後有問題可提出討論,如經中常有疑惑"何以故?") 06/25 14:45
ykkdc : (有疑問是很重要的,經典中經常有何以故?所以者何? 06/25 14:47
ykkdc : 要去探求、去探究,去問why?去觀察思惟抉擇何以故) 06/25 14:48
ykkdc : (上一篇開始的心類學相關也在本版po過很多次了,幾 06/25 15:15
ykkdc : 次下來每看一次複習一次應該會有更深入的體會通達) 06/25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