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接續(27) 摘自:《心類學顯要》倉忠仁波切 * 現前之類別.瑜伽現前 有說:「此類聖者(非三乘隨一的聖者)應當沒有瑜伽現前,理由是,已捨棄之前相 續中的聲聞或獨覺瑜伽現前,並且未產生大乘瑜伽現前。若承許有瑜伽現前,其所緣必定 是補特伽羅無我,如此則有過難─彼是小乘聖者,因為補特伽羅無我是小乘道的所緣。」 此類聖者相續中有瑜伽現前,如前文舉出事例「現量通達補特伽羅獨立實質有空之智 」,其所緣是「補特伽羅無我」,如此成立並無過難。 因為,此處是以上部宗見而言,總的來說,堪能安立三乘道主要所修的「見」(智慧 )含有「細分補特伽羅無我」的部分,又,是以「行」(發心)的差別而區分三乘道,以 成辦聲聞、獨覺果位之欲求為助伴,是聲聞、獨覺道,以成辦佛果位之欲求為助伴,則是 菩薩道。 如是,從聲聞、獨覺阿羅漢轉入大乘資糧道的修行者,其心續中有依於不共增上緣止 觀雙運而通達四諦十六行相隨一,或是通達補特伽羅無我,彼等現前皆是瑜伽現前,無絲 毫過難。 又有說:「瑜伽現前的分類唯有三種,然而,此類聖者已捨棄聲聞、獨覺之道諦而進 入大乘資糧道,卻沒有大乘之道諦,為何其心續中有瑜伽現前?如何有第四類瑜伽現前?」 此中「捨棄」,並非意謂道的續流斷滅不存在,而是彼道已不具「是聲聞道」或「是 獨覺道」的體性。 例如,未入大乘資糧道修行者的心續中有大悲,由修大悲而產生任運菩提心就進入大 乘資糧道,此中,之前的「未入大乘道之大悲」已轉成「大乘資糧道之大悲」,其心續中 已無「未入大乘道之大悲」,因為,後者已不是前者的體性,以此而言捨棄。 或是,未入大乘資糧道之前已經產生大悲,該分大悲是未入道凡夫相續的善法,產生 菩提心時就是進入大乘資糧道,其相續中的大悲就不是未入道凡夫的善法。 有說:「大乘資糧道並無未入道之大悲,不堪成立,因為必須以大悲為因而能產生菩 提心。」 這種觀點猶如成立此一過難:「佛相續中有五道,因為,資糧道等等皆是引生無學道 的因。」 資糧道引生加行道、加行道引生見道…乃至引生無學道,由修行五道而最終成就佛果 位,一切相智(一切種智)是修道的後續流,也是見道、加行道、資糧道的後續流,但是 ,佛相續中並不存在資糧道等等,彼等並非佛相續中的道,因為已成就無學道之佛果位。 類似道理,最初進入大乘資糧位修行者的心續中沒有「未入道之大悲」,但是有其續 流,也就是說「入道之大悲」是「未入道之大悲」的後續流。 總之,迴小向大,轉入大乘資糧道的聖者,並不是聲聞、獨覺聖者、大乘聖者。 此類聖者,不是聲聞或獨覺聖者,因為心續中有菩提心(欲求佛果無上菩提); 此類聖者,不是大乘聖者,因為未證獲大乘見道。 如是,不是聲聞、獨覺聖者且不是大乘聖者,就是第四類的聖者--非三乘聖者隨一 之轉趣大乘的聖者。 >>>>> [1]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發意欲求佛菩提者…諸欲求勝果(佛果),當發菩提心」 有情的身語意當中,內心意知,發起欲求佛果的任運菩提心第一剎那,即入大乘道。 《大乘阿毗達摩集論》(玄奘法師譯):「道有五種(次第),謂資糧道、加行道、見 道、修道、究竟道(無學道)。」四聖諦當中,道諦的道次第分為:資糧道、加行道、見 道、修道、無學道。未入大乘道前先要有大悲心,其後由大悲心引生菩提心,入大乘道。 [2] 本文說到,未入道者心續的悲,不是入道者心續的悲,然而,後者是前者的後續流。 當一位有情,內心意知的心續中有強烈的悲--欲救拔一切眾生離苦之大悲,並且精勤 串習輪迴苦,當心續中產生無造作之任運大悲,就是大乘種性醒覺,此時尚未入大乘道。 再進一步,內心意知當中,由欲求利他的大悲心,引生欲求佛果的菩提心,當心續中 產生無造作之任運菩提心,就是進入大乘道,進入大乘道的當下,即是進入大乘資糧道。 如是,大乘資糧道心續中的大悲,不是未入道前的大悲,然而是未入道前的後續流。 [3] 若是已得聲聞、獨覺阿羅漢之後,透過欲求利他的大悲心,引生欲求佛果的菩提心轉 入大乘道,即是迴小向大,此位迴小向大的行者是聖者,但不是三乘隨一的聖者。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88006232.A.BBB.html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6/29/2023 12: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