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承(37)----摘自:《攝類學》小理路—小因果單元 洛桑卻配格西教授/法炬法師翻譯 : 說法師,必須依據古來具量論著,所詮說的意義來做宣說,或是隨順佛的密意而做宣 : 說,這種無顛倒的說法師,才是此處所說的對境。 : 如果說法師,所說的法是顛倒的,即使我們不對他產生信心,也不會造作惡業,但是 : 如果對他起瞋恚,就會造作惡業。 補充--說法師,主要做的是法施。布施提到財施、法施、無畏施,何謂法施? 摘自:《俱舍論》卻佩格西講授/廖本聖老師翻譯 《俱舍論》〈分別業品第四之六〉唐.玄奘法師譯: 「....財施已說。法施云何?頌曰:『法施謂如實,無染辯經等。』 論曰:『若能如實為諸有情,以無染心辯契經等,令生正解名為法施。故有顛倒或染 污心,求利名譽恭敬辯者,是人便損自他大福。』」 產生福德之三個基礎,第一個是布施,第二個是持戒,第三個是修行。 布施有幾種分類,其中「法施」的定義,法施云何? 「法施謂如實,無染辯經等。」 法施是以無染不帶有煩惱的心為動機,不貪著名聞、恭敬、利養等世俗八風,而去為 他者說法。 說法的動機是無染不帶有煩惱,為了利益聖教於眾生,不是為了收攏徒眾、貪圖財富 受用、博取名聞、博取恭敬等,這是法施的第一個條件。 除了 (1) 無染不帶有煩惱的發心動機, 還要有 (2) 如實不顛倒解釋佛典三藏的能力, 具備這二者才能夠稱為法施。 法施:不帶有煩惱的動機+如實不顛倒的解釋佛典三藏。 相反的,如果帶著現世的世俗八風,為求名聞、恭敬、利養、衣食等而去說法,即不 具備法施的條件。 即使說的法能有些利益眾生,但對於說法者無利益,反而是破壞了我們過去生所累積 的諸大福德。 故以清淨動機說法極為重要,同時對於講說的法也必須是正確的,不能夠誤導他人。 當一個說法者,有純正的動機,但無法如實不顛倒的解釋佛典三藏;或者,能夠如實 不顛倒的解釋佛典三藏,但是動機不純正。這兩者都不是法施。 必須具備動機純正、對於所說的法能夠如實不顛倒的闡釋經論三藏,俱足這兩者才是 具定義的法施,利益才會大。 >>>>> [1] 佛教的法師,以佛典三藏為師。例如,玄奘法師世稱唐三藏,唐朝時代的三藏法師。 這篇在本版反覆po過許多次。這是個人上課筆記,翻譯的廖本聖老師時任法鼓佛教學 院、法鼓佛學學報主編。本文部分內容,個人參考日宗仁波切教授,所以有合併在一起。 [2]《增壹阿含經》:「…汝今當修二法,所謂止與觀…復當更修二法,所謂智與辯也。」 佛教的修行有止、有觀,要正確的修行止觀,佛說更需要智與辯。不論學習世俗諦的 法類、勝義諦的法類,都需要智與辨。法施也是,如云:『法施謂如實,無染辯經等。』 佛陀在經中開示,總是提醒「諦聽諦聽,為汝分別解說,善思念之」,除了說法者法 施,我們自己也要透過智與辯,善加分辨思惟觀察抉擇,這都隨順於止觀,令智慧增長。 [3] 本文提到法施要如實不顛倒。宗喀巴大士《菩薩戒品釋》提到曲解說法違犯菩薩戒。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88533434.A.2BA.html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7/05/2023 18:19:25
kissung : 南無阿彌陀佛 07/05 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