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補充--摘自達賴喇嘛尊者:學習《攝類學》&《量論》的利益 : 在學到《攝類學》的因果單元時,特別會提到,近取因與俱生緣兩者。近取因將會演 : 變為果的體性,而清晰明瞭的認知(即覺知),必須要由一個隨順它的近取因來產生,要 : 一個無心的物質(即色法)作為認知(覺知,即心)的近取因是很難的。 補充:覺知(或稱作心) 摘自:《攝類學》初階講記(一) 倉忠仁波切教授 「明而了知」,即覺知的性相。可分為眼知等六種。 就「覺知」本身而言,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這一點必須確定清楚。 「覺知」可分為六:眼知、耳知、鼻知、舌知、身知、意知。 從藏文翻譯過來,「眼識」是心王;「眼知」則是包括心王、心所。此處本文「眼知 」,即是包括心王、心所二者。 在中文用詞上,習慣以「第六意識」作表達,其實用詞上以「第六意知」會比較適當 。「第六意知」是包括心王、心所二者。中文用詞上以「第六意識」(是心王),可是, 與此心王相應的心所,沒有辦法稱為「第六意識」,會有這樣的過難。 所以是,通達瓶子的眼識是心王,與此眼識相應的定、慧等等心所,皆是屬於眼知( 如果說眼識則是指心王,所以不能說是眼識),與此眼識相應的心所,並不是眼識,而是 眼知,也就是說,眼知比較廣大。 「不是心王、不是心所」,有很多屬於這樣的心類(覺知)。 例如,大乘資糧道、大乘加行道等等,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可是,包括有心王、 心所二者。 一切相智(佛的一切種智的覺知)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而是包括心王、心所二者。 例如,「人」是存在,但是「人」不是男生、也不是女生。「覺知」是存在的,不是 色法,一定是心法(覺知);但是,覺知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而是包括心王、心所二 者。這樣作區分就會比較清楚。 「明而了知(明了)」就是覺知的定義。心法即是「覺知」。心就是「唯明唯了」。 「唯明」是心的體性;「唯了」是心的作用。 「心法」是認識的主體,分別為「心王」、「心所」二種。「心王」為「心法」的主 體,而屬於心王的是心所,一般說為:主體的心王、伴隨的心所。有心王,一定有其伴隨 的心所。 總的來說,心王、心所都是心類法(覺知);但就心王與心所相對而言之時,即說「 心」即是「心王」。 「心」的定義,如《心類學》中說:「與伴隨(心)自己生起的『心所』相應者,就 是心的定義。」「心所」的定義,如《心類學》中說:「與心所自身所跟隨的心相應者, 就是心所的定義。」 心王、心所二者是以具有相應的方式存在,具有五種相應:(一)所緣相應——因為 是同一個所緣(所緣的境是同一個)。(二)行相相應——因為執持的方式是相同(二者 的執持行相是相同,如二者的行相皆是青色)。(三)時間相應——因為時間是相同(二 者是同一時間生起)。(四)所依相應——因為不共的增上緣是相同(如執青色之眼知, 其心王是依不共增上緣眼根而生起,其相應的心所亦是依此不共增上緣眼根而生起)(五 )質相應——因為,如每一個眼知的質產生時,其伴隨的受,也只有對應的一個質產生。 >>>>> [1] 補充一些基礎,<攝類學>、<心類學>等介紹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佛法基礎概論, 越是基礎越重要,否則往後學習經論會解錯,比如錯解而於止觀的修學落入外道見。 [2] 本文提到,覺知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並不是說,在心心所(心王及心所)之外有另 外一個心叫做覺知,而是說,心王、心所都是覺知,覺知是具有心王、心所的心法。 [3] 大乘資糧道、加行道乃至一切種智,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可是包括有心王、心所 道,即內心的智慧,屬吾人身語意三門當中的意知,意知是具有心王、心所的覺知。 大乘五道十地,資糧道、加行道等五道的施設處是吾人內心的第六意知,第六意知不 是心王、也不是心所,第六意知包括有心王、心所,而不是只有指心王、也不是只有指心 所。佛果無學道的一切種智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而是包括有心王、心所二者的意知。 [4] 道諦的道次第: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五道的施設處是覺知。 覺知的分類有眼知等前五根知與第六意知,五道的施設處,不是吾人前五根知的覺知 ,而是吾人身語意當中第六意知的覺知。三乘菩提的施設處,皆是吾人內心的第六意知, 例如,大乘的佛果無學道,即佛的身語意當中意知證獲無上菩提究竟圓滿的斷、證功德。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88604365.A.021.html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7/06/2023 13:38:28
kissung : 阿彌陀佛 07/06 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