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摘自:《心類學顯要》倉忠仁波切 : * 現前之類別.瑜伽現前 : 再者,瑜伽現前、意現前有三邊差別: : (1) 是「瑜伽現前」周遍是「意現前」,是「意現前」不周遍是「瑜伽現前」,例如 : ,取色之意現前、通達他心的神通,彼等是意現前,但不是瑜伽現前。 補充:心類學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自心,有明而了別的體性、自性空的體性,佛的自心也 有明而了別的體性、自性空的體性。補特伽羅的身語意當中,內心意知具有這樣的體性, 在佛聖者和輪迴的眾生是沒有差別的,然而,眾生尚未斷除二障,故眾生的心稱如來藏。 佛法的修行,以"基、道、果"建立,有情眾生內心意知的如來藏,即是修行的基礎。 我們內心意知的如來藏(佛性),具有世俗與勝義兩方面體性--內心意知的自性住 佛性(空性),或稱自性住如來藏,即佛果自性法身的因,屬勝義諦的體性;內心意知的 增長性佛性(明而了別),或稱隨增性如來藏,即佛果智慧法身的因,屬世俗諦的體性。 任一法皆有表相的世俗諦與實相的勝義諦,我們的心也是如此,我們依於心的基礎修 行,修行之道含攝世俗諦與勝義諦的法類,世俗諦的法類修方便,勝義諦的法類修智慧。 我們依於心的基礎修行,在心法的內涵上,透過心類學認識-- 1.量知、非量知; 2.分別心、無分別不錯亂識、無分別錯亂識; 3.自證、他證; 4.心王、心所; 又,量、非量: 1.比量、現量; 2.由自引申定解之量、由他引申定解之量; 3.士夫量、聖言量、心識量 按照基、道、果,可以可靠地達到解脫者為量士夫。 我們的心識本具量的體性,最終能夠將內心的如來藏轉為佛果一切種智的正量士夫。 >>>>> [1] 我們身語意三門的覺知,可分為:根知、意知 根知包括:眼知、耳知、鼻知、舌知、身知。這五種覺知,即前五根知,屬無分別心 意知包括:意知的分別心、意知的無分別心。意知的覺知,有分別心、無分別心二種 覺知不是色法、不是色蘊,覺知包含有心心所,覺知(心心所)無形無色,不是色法。 [2] 又,覺知可分為:顛倒知、量知 不論我們的根知或意知,都有顛倒知或量知。顛倒知是不正確的,量知是正確的。 量知的覺知,分為:比量、現量。不論比量或現量,都是正確的覺知。 [3] 又,現量的覺知,分為:根知現量、意知現量、自證現量、瑜伽現量 此處,系列文提到的瑜伽現量,屬意知。瑜伽現量也是意現量,然而是聖者才有的現 量。因為凡庸和殊勝的差別,將聖者現證四聖諦十六行相隨一的意現量,稱作瑜伽現量。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88779575.A.3F2.html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7/08/2023 11:33:57
kissung : 南無阿彌陀佛 07/09 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