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雜阿含464經》: 「謂聖弟子,止、觀俱修(雙修止觀),得諸解脫界…。」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唐.義淨法師譯):「言應勤者,勸不放逸,能與出世聖道 : ,加行為依止故,謂於奢摩他(止)、毘鉢舍那(觀),雙修等運,獲聖道故。」 : 《瑜伽師地論》(唐.玄奘法師譯):「如世尊言:善雙修止、觀,方乃俱解脫。」 經論補充--戒定慧三增上學,止攝於定、觀攝於慧,止觀雙修(定慧雙修、定慧俱修) 1. 《雜阿含464經》: 「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若斷界..滅界(獲證滅諦),是名諸解脫界。」 2.《大寶積經》:「彌勒!復有二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云何為二?一者、於奢摩他(止)常勤修習,二者、於毘鉢舍那(觀)而得善巧。」 3.《長阿含經》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云何二法,趣向涅槃?一謂為止(奢摩他),二謂為觀(毗婆奢那)。」 4.《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唐.玄奘法師譯 「復有二法,謂奢摩他(止)、毘鉢舍那(觀)者, …如世尊說:『非有定無慧,非有慧無定,要有定有慧,方證於涅槃』。」 5.《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唐.窺基法師撰 「如有頌言:相縛縛眾生,亦由麁重縛,善雙修止觀,方乃俱解脫。」 6.《解深密經疏卷》唐.圓測撰 「是故菩薩雙修止觀。雜集第十,有四句,一、有定無慧,二、有慧無定,三、 定慧俱有,四、定慧俱無。此中應說(定慧俱有,即雙修止觀)。」 7.《大乘起信論疏筆削記》宋.長水沙門子璿錄(華嚴經-賢首宗祖師) 「論若行等者,此約四儀六緣之中,皆須止觀雙修,定慧俱運。 …問:何故止觀合修耶?答:若不雙修,皆成邪故。」 8.三藏法數 「出天台四教儀集註....無明惑者,謂於一切法無所明了,此惑乃業識之種子,煩惱 之根本,聲聞緣覺不知其名,別在大乘菩薩,定慧雙修,萬行具足,方斷此惑。」 9.《顯揚聖教論》無著菩薩造 玄奘法師譯 「作意分別者(初禪近分至正行的作意差別),謂了相等七種作意。了相…勝解…遠 離…攝樂…觀察…方便究竟作意者(加行究竟作意),謂倍修習止品,樂斷樂修故,雙修 止觀,數數觀察。方便究竟果作意者,謂從此後無間由前因緣故,證入根本初靜慮定。」 10.《佛遺教經論疏節要》宋.淨源節要 明.袾宏補註 「發慧斷惑,是道共戒。具斯二戒(定共戒與道共戒),定慧雙修矣。」 11.《大乘法苑義林章》窺基撰 「故世尊言:『相縛縛眾生,亦由麁重縛,善雙修止觀,方乃俱解脫。』」 12.《南海寄歸內法傳》唐.義淨撰 「然今古諸師,並光傳佛日,有空齊致習,三藏以為師,定慧雙修指,七覺而為匠」 13.《首楞嚴經義海》唐.懷迪證釋 宋.咸輝排經入注 「多聞習定,止觀雙修,若但偏攻,豈全道力。」 14.《淨心誡觀發真鈔》天台沙門 允堪述 「定慧下,示雙修,謂若定慧雙運,離於偏修,則名平等,由平等故,一性無二,即 名見佛性體矣。」 15.《大乘起信論直解》明.憨山德清 「云何修行止觀門?六度應云定慧二門,今云止觀者,以在因曰止觀,在果曰定慧。 今欲雙修並運,正在因行,故合為一門。」 16.《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隋.天台智者大師 「若夫泥洹(涅槃)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當知此之二法( 止、觀),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 17.《大乘莊嚴經論》無著菩薩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次說菩薩修習止觀。…如經中說,佛告諸比丘:『…諸比丘!有二法應須修習,所 謂:止、觀。』一分、非一分者,一分謂或止或觀,非一分謂止觀合。問:何故?答:修 有單雙故。單修者一分,或止修或觀修,雙修者非一分,謂止觀合修。」 18.《解深密經疏卷》唐.圓測撰 「自下第七,修習止觀單雙門。故莊嚴論第十一(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一覺分品)云 ,單修者謂止觀別修,雙修者謂止觀合修(聚合止、觀二種作用而相輔相成)。」 19.《大般若經》唐.玄奘法師譯 「舍利子!復有菩薩摩訶薩雖具住六波羅蜜多,常以靜慮(禪定)波羅蜜多而為上首 ,勇猛修習諸菩薩行,具修一切勝『奢摩他』,勸諸有情亦令修習如是勝定,令速圓滿。 舍利子!復有菩薩摩訶薩雖具住六波羅蜜多,常以般若(智慧)波羅蜜多而為上首, 勇猛修習諸菩薩行,具修一切『毘缽舍那』,勸諸有情亦令修習如是勝慧,令速圓滿。」 20.《增壹阿含經》: 「汝今…當修二法,所謂止與觀也,…復當更修二法,所謂智與辯也。」 21.《大涅槃經》:「毘缽舍那(觀),名為正見,亦名了見,名為能見,名曰遍見,名 次第見,名別相見,是名為慧。」 >>>>> [1] 止、觀二法--止,梵語奢摩他;觀,梵語毗婆奢那 我們身語意三門當中,以何修習止、觀?是以內心意知的覺知,修習止觀。 我們內心意知的覺知,意知覺知的心心所,本具定心所、慧心所的心所法。 一切有情無始劫以來,自心意知本具定、慧的心所法。止觀的修習,止的本質即內心 意知定心所的本質,觀的本質即內心意知慧心所的本質。當內心意知的專注力獲得初禪近 分定以上,即獲得正式的止,在沒有失去止的基礎上獲得觀,即內心意知獲證止觀雙運。 獲證止觀雙運,一個意知心王的定、慧兩個心所法於同一所緣同時具力決定。佛教內 道以空正見的止觀雙運三摩地為不共增上緣,現證空性(空性即諸法的究竟自性,例如現 證心的自性,即明心見性現證心的空性)時登移見道,見道正性離生,始獲斷障能力。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89150751.A.510.html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7/12/2023 20:58:35
kissung : 南無阿彌陀佛 07/12 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