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摘自:《心類學顯要》倉忠仁波切教授 : * 現前之類別.瑜伽現前 : 「由自之『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三摩地』所生已離分別、不錯亂之聖者心續的現 : 觀」是瑜伽現前的性相(定義)。分類有三:(1)聲聞,(2)獨覺,(3)大乘。 : 此中「瑜伽」意謂「雙修」(不是單修止(定),也不是單修觀(慧),止、觀俱修), : 也就是指「止觀雙運」。或有以「瑜伽」一詞而意謂「道」,例如,見道以上聖者心續中 : 的瑜伽,就是聖者道(道,意謂智慧,智慧(道)屬於身語意三門當中,內心的意知)。 : 由上說可知,瑜伽現前的「瑜伽」意謂內道聖者,彼屬是三寶之一(例如,四向四果 : ,四雙八輩的聖僧,是證得瑜伽現前的內道聖者)。 : 一般人經常使用「瑜伽者」一詞,或是認為長頭髮、衣服髒污、不修邊幅、不受世俗 : 規範的人是瑜伽者,或是認為山洞中苦修的人就是瑜伽者,然而真正的涵義並非如此。 補充:現量當中的瑜伽現量,屬聖者才有的道現觀--例如見道十六心觀智--此中言瑜伽者 摘自:《唯識述記》唐.窺基法師(玄奘法師的心子) 「言瑜伽者,名為相應,此有五義,故不別翻。一、與境相應,…二、與行相應,… …三、與理相應,…四、與果相應,能得無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圓,利生救物,赴機 應感,藥病相應也。此言瑜伽,法相應稱,取與理相應,多說唯以禪定(止觀)為相應。」 >>>>> [1] 印順法師<妙雲集>:「古代的佛弟子,不像晚期的佛教徒專以禮拜、唱念為修行。他 們除學經(論)持律而外,主要是對人廣行教化,對自『精勤禪思』。禪思,含得止 與觀,凡修持而得止觀相應,心境或理智相契應的即名為瑜伽,瑜伽即相應的意思」 [2] 古代稱呼修行人為瑜伽者、瑜伽師,如引文說,修行者內心與法相應、與理相應、與 禪定相應,特別指止、觀的修行,修行者內心當中具有與法理止觀雙運的禪定相應。 [3] 問:為什麼瑜伽現量需要以止觀雙運為基礎? 答:首先,要知道瑜伽現量是無分別心,如何讓意知的分別心轉為無分別心的現證? 加行道入定時,意知是夾雜義共相的分別心,透過緣空止觀雙運,經加行道四善根位,自 性有的幻相會逐漸減少,於加行道最後的世第一法無間入見道,心現證空性,與空性無二 、猶如水融於水,沒有夾雜一點義共相,需要通過止觀雙運才能達此意知無分別的現證。 意知的意現量,有神通的意現量、瑜伽現量的意現量,瑜伽現量的無分別智唯聖者才有。 [4]《瑜伽師地論》(玄奘法師譯):「言瑜伽者,受持、讀誦、問論、抉擇,正修加行。」 佛教內道,止觀的獲得,從佛典三藏的受持、讀誦、問論、抉擇而來,亦即從佛典三 藏的聞思修三慧而來。<心類學>、<地道建立>等基礎學科提到,修行者於資糧道下品獲緣 空之聞所成慧、中品獲緣空比量之思所生慧、上品獲緣空禪定之修所生慧,轉入加行道, 加行道以意知比度緣空止觀雙運的禪定為不共增上緣,最後意知無分別現證空性獲見道。 [5] 律藏《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唐.義淨法師譯): 「言應勤者,勸不放逸,能與出世聖道,加行為依止故,謂於奢摩他(止)、毘鉢舍 那(觀),雙修等運,獲聖道故。」佛教三乘行者,皆以內心止觀雙運的瑜伽獲證聖道。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89301860.A.398.html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7/14/2023 16:58:20
kissung : 阿彌陀佛 07/15 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