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ykkdc (ykk)》之銘言: : : 摘自:《入菩薩行論》禪定品 達賴喇嘛尊者教授 : : 一般奢摩他或禪定,它本身應該是一個無記的性質,既非善也非惡, : : 可是它卻是內外(內外道)共同的修行內涵,內道和外道,都有奢摩他(止), : : 也有毘婆舍那(觀)。 : 補充:外道也有修止(奢摩他)、觀(毗婆奢那),外道的止觀認為有個常一自主的 : 我 : 摘自:2019-11-23 國際比丘培訓中心/達賴喇嘛尊者教授 國際比丘培訓中心 : 「奢摩他」(止)只是訓練我們內心專注力的提升,非佛教圈裡也常見到這種 : 修行; : 「毘婆舍那」(觀)的分析觀,通常也會出現在佛教,與非佛教的領域裡。 : 如果,某毘婆舍那的分析觀,是建立在無我論或緣空奢摩他(以無我的空性正見為所 : 緣獲得奢摩他)的基礎上,將會變得很與眾不同,迥異於其他的古印度傳統。 好奇一個點。 像《莊子》所謂的「庖丁解牛」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 之會。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无非牛者。 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 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 間,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 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 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 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算是符合「心一境性」的一種「定」嗎? 也就是符合奢摩他的功夫? 但(姑且不論這可能只是個寓言)殺牛進而悟定, 以佛教的觀點來說,是否可算是缺少了對「業果」認知的, 有定無慧的「有漏三摩地」? 也就像有些人藉釣魚來培養修養功夫,似乎確實可行。 因為在當事者眼中魚只是個可被摧毀的練習對象。 這也類似? 當然,若說比喻,佛教也有屠牛喻: 《雜阿含經》卷11第276經 譬如善屠牛師、屠牛弟子手執利刀,解剝其牛,乘間而剝, 不傷內肉、不傷外皮,解其枝節筋骨,然後還以皮覆其上。 https://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11 比喻智慧如利刃而善加運用得以剖開觸與境之間的貪執等。 但佛教這顯然只是拿現象來作喻。《阿含》他處即有提及屠牛者因業受報。 但亦可見得古代的某些屠者,在專精的技術下集中精神確實很讓人驚歎。 而《莊子》這由於不把業及業果的公式列入考慮, 且莊子思想更不拘一格, 所以更可能他是讚美一切能專精其技術者,例如《胠篋》篇: 盜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 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 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盜竊頭目從規畫行程到完成任務到順利分贓不讓屬下不滿, 也需要專注的精神技術,也是「道」。 (當然《外篇》可能並非莊周本人所寫, 但不拘一格不在乎世俗的灑脫風氣應該可代表莊派思想。) 另外當然像是在被惡師欺騙後,受佛陀教誨前的, 那位有「大德力」的央掘魔羅, 能成為甚至天人畏懼的重大殺人犯,其武藝也需要相當程度的專精, 也算是一種「心一境性」? (雖說這種專精並不像是靜慮思惟) 其實提這問題也是在想到佛教立場, 止與觀,定與慧不可偏廢。 也就想找找在偏廢下最優秀的具體例子。 (尤其是藉由強大的能耐來造惡的情況。) -- Immer mit den einfachsten Beispielen anfangen.                     David Hilber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7.195.4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89331352.A.95B.html
ykkdc : 佛教說的定,是內心的專注能力,心一境性是指內心意 07/14 19:05
ykkdc : 知於一個所緣境上安住,此心一境性的安住能力,透過 07/14 19:06
ykkdc : 修習,經過欲界的九種住心次第之後,當達到色界初禪 07/14 19:07
ykkdc : 的近分定時(已超越欲界九住心),獲得正式奢摩他安止 07/14 19:08
ykkdc : 相關內涵之前板上發過系列文: 07/14 19:09
ykkdc : [分享]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廣論止 07/14 19:09
khara : 感謝!我再多精進思考。:) 07/14 21:44
ykkdc : (我們內心意知的自性,原本就具有定、慧等心所法的 07/15 10:52
ykkdc : 功能作用,內心意知本自具有心一境性的能力,這樣的 07/15 10:53
ykkdc : 能力屬於覺知的定心所,下至地獄道眾生上至非想非非 07/15 10:54
ykkdc : 想處的眾生,乃至阿羅漢、菩薩、佛陀,各自的內心意 07/15 10:54
ykkdc : 知都具有心一境性的定心所,這個能力雖然本自具有, 07/15 10:55
ykkdc : 但是這個能力的發展有不同的差別,心識的心一境性是 07/15 10:57
ykkdc : 心識能夠於一所緣境上安住一段時間的本性,能夠安住 07/15 10:59
ykkdc : 的一段時間,隨著修行而有差別,例如,九住心的九種 07/15 10:59
ykkdc : 住心次第,第二住心的心一境性,能夠於一境安住的一 07/15 11:00
ykkdc : 段時間,比第一住心的心一境性的時間來得常,第三住 07/15 11:00
ykkdc : 心又比第二住心能夠安住更長的一段時間,後後住心比 07/15 11:01
ykkdc : 前前住心能夠安住更長的一段時間,內心安住的品質能 07/15 11:03
ykkdc : 力發展增長,當達到色界初禪近分定的安住能力時,我 07/15 11:04
ykkdc : 們內心意知的心一性境的定心所能力就取名奢摩他安止 07/15 11:05
ykkdc : 我們內心意知的自性,雖然本自具足心一境性的能力本 07/15 11:06
ykkdc : 性,但還是要訓練才能夠讓內心能夠安住的品質、質量 07/15 11:07
ykkdc : 提升,反過來,為什麼我們的內心意知可以透過訓練讓 07/15 11:08
ykkdc : 內心的住分獲得四禪八定,因為內心意知本自具足心一 07/15 11:09
ykkdc : 境性的能力本性的緣故,若不具此本性也無法訓練提升 07/15 11:10
ykkdc : 現代人因為資訊過於爆炸導致注意力破碎的問題,所以 07/15 11:11
ykkdc : 注意力渙散的問題也是需要關注,提升內心定分品質) 07/15 11:14
khara : 感謝! 07/15 17:46
khara : 所以未具正見但訓練到心具一境性 07/15 17:46
khara : 就可算是種有漏三摩地 07/15 17:46
khara : 而這與一般的臻於化境的技藝專精又不同 07/15 17:47
khara : 但都是有漏,且具大能則可運用以傷害眾生 07/15 17:47
khara : (印度教傳說中的大苦行者發怒時可對人下詛咒) 07/15 17:47
khara : 業報則需等時間耗去其定性之後才會到 是嗎 07/15 17:47
ykkdc : 業報有分引業和滿業,引業的異熟果報,如由引生上界 07/15 17:53
ykkdc : 禪天的引業成熟投生後,要待一期的引業結束,才再由 07/15 17:55
ykkdc : 另一能引業成熟感生下一世,成熟時間的快慢就很難說 07/15 17:57
khara : 感謝! 07/15 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