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續(48)... 摘自:《心類學顯要》倉忠仁波切教授 略釋:堅固之習氣。 一般而言,習氣是存在於補特伽羅的相續中。 若是進一步觀察尋找補特伽羅的施設處-- 中觀自續派以下,1.主張有八識的宗派(承許阿賴耶識的唯識宗),尋得補特伽羅的 事例是「阿賴耶識」,2.主張有六識的宗派(包括中觀自續派、不承許阿賴耶識的唯識宗 、經部宗、毗婆沙宗),尋得補特伽羅的事例是「第六意識」 --以此而言,習氣是存在於阿賴耶識上或第六意識上。 (註:若是上部宗中觀應成派,尋找補特伽羅的施設處,不可得任何事例。) 如是,所謂堅固習氣-- 1.以承許六識的宗派(包括中觀自續派、不承許阿賴耶識的唯識宗、經部經、毗婆沙 宗等)而言,就是第六意識上的習氣; 2.以承許八識的宗派(承許阿賴耶識的唯識宗)而言,就是阿賴耶識上的習氣。 為何習氣是堅固?因為識上的習氣直到醒覺之前,並不隨施設處(阿賴耶識或第六意 識)的體性而轉變,故是堅固。 有說:「阿賴耶識是無覆無記,故堪能留存善、惡、無記隨一類別的習氣,然而,以 第六意識而言,但隨現行善心而轉為善性,但隨現行惡心而轉為惡性,或有時是無記性, 其上的習氣如何能堅固不變而相續?」 簡言之,就是疑問:「第六意識上的習氣,如何能堅固保持自己的善、惡、無記隨一 的體性,直到醒覺之前?」 雖然承許習氣是存在於第六意識上,但是更加詳細觀察,習氣實則存在於補特伽羅上 、存在於我上。 因此,第六意識隨於顯現心類而轉變之時,其上的習氣並不隨之轉變,如是道理,第 六意識上的善、惡、無記之習氣隨一,皆是如此堅固。 再者,或是從這個角度思惟── (唯識宗認為)執瓶之眼知的所緣緣、近取因皆是習氣,故習氣是堅固。如下略說: 1.以經部宗而言,瓶(色法)與執瓶之眼知(心法)是因果次第,以「所緣緣──瓶 (色法)」為因而產生「執瓶之眼知(心法)」,因此,彼二(瓶、眼知)是異質。 2.但以唯識宗而言,主要是以習氣而安立「所緣緣」。 例如,執瓶之眼知(心法)的所緣緣是「執瓶之眼知的同類習氣」,由「執瓶之眼知 的同類習氣」的醒覺力而引生「具瓶相之眼知(心法)」及「所顯現瓶相(色法)」。 這就是說,「執瓶之眼知(心法)」所顯現的「瓶(色法)」,其主要是由「執瓶之 眼知的同類習氣」而顯現。 也就是說,「瓶」的主要直接因就是「彼(執瓶眼知)同類習氣」,由「彼(執瓶眼 知)同類習氣」的醒覺力,而於「執瓶眼知(心法)」中顯現「瓶相(色法)」。 如是,(唯識宗認為)以執瓶之眼知來說-- 「執瓶之眼知的同類習氣」是「真分之所緣緣」,瓶則是「假分之所緣緣」,何以故? 因為,「瓶」不是引生「執瓶之眼知」的因(近取因),因為,若是執瓶之眼知的所 緣緣,則必定是生成此眼知的直接因,又,若是生成此眼知的直接因,則必定是瓶的近取 因。 總之,以唯識宗而言,「執瓶之眼知(心法)」、「瓶(色法)」,彼二由同一習氣 的醒覺力引生而同時存在(彼二不具有因果次第),因此,彼二(瓶、眼知)是一質。 此如「所緣緣」的性相中有說:「是生起執色根現前為具色相的主要直接能生。」 此中「具色相」,意謂認知(覺知,心法)方面有顯現自己的主要趨入境「色相」。 如是,以唯識宗來說,阿賴耶識上有「具色相認知」的近取因之習氣,由彼習氣直接 引生「具色相認知(心法)」及「色相(色法,如瓶)」。 例如,由(阿賴耶識上)「具瓶相認知的近取因之習氣」直接引生「執瓶之眼知」、 「瓶」,要言之,就是以彼習氣為近取因而引生(彼二者)的。 如是,總而言之,因為,執瓶之眼知的所緣緣、近取因皆是習氣,故習氣是堅固的。 再者,可從這方面理解阿賴耶識上的習氣是堅固,如下略說: 隨教行唯識宗的主張中「阿賴耶識」的內涵是最為主要。 「阿賴耶」是梵語,以其譯音而於中文上稱為「阿賴耶識」,從中文的字面上並不能 了解其意義,最多只能知道它是某一種心王而已。於藏文上則是譯音:根習KUNSHI。 對於阿賴耶識有二種釋義,前者是以「諸法」的角度而言,後者從「習氣」的角度來 說,由此二種解釋而能了解其內涵: (1) 此中KUN是「一切」或「基」的意義,意謂一切諸法。SHI是「處」的意義,意謂 所依處、施設處。如是,諸法的來源處、所依處之心就是阿賴耶識,就是KUNSHI的意義。 (2) KUN是「所有習氣」的意義,SHI是「處」的意義。如是,所有習氣的所依處、施 設處之心,就是阿賴耶識,或稱為第八心王。又或者,因為是留存習氣之處、含藏種子習 氣之處,故稱為「藏識」,譬如諸法的倉庫一般。 阿賴耶識是無覆無記的堅固心,因為,無論心續中現行善心或惡心並不隨之轉變; 但是,第六意識則會隨之轉變,如心續中現行惡心時,第六意識就隨行轉為惡性,第 六意識會隨行惡法;心續中現行善心時,第六意識就隨行轉為善性。 如是,阿賴耶識的體性是無覆無記,並不隨行善或惡而轉變,故其續流是堅固穩定, 因此,阿賴耶識上的習氣也是堅固的。 * 唯識宗主張,諸法是由堅固習氣的醒覺力而有。(...待續...) >>>>> [1] 佛教內道一切大小乘宗義當中,只有隨教行唯識宗承許阿賴耶識 佛教內道宗義,由四部宗義盡攝無餘: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宗。 (註:金剛藏於佛教密續典籍云:「四乘及五宗,此非佛所說。」也就是說,佛教道 道只有三乘道果:聲聞乘、獨覺乘、大乘,沒有超出三乘的第四乘,佛教宗義以四部宗義 盡攝無餘,沒有超出四部宗義的第五宗,超出變成四乘或五宗則非佛說,屬外道範疇。) 其中,唯識宗又分為:1.承許阿賴耶識的隨教行唯識宗、2.不承許阿賴耶識的隨理行 唯識宗。佛教宗義當中,只有唯識宗當中的隨教行唯識宗,承許阿賴耶識。 [2] 佛教當中,僅有隨教行唯識宗承許阿賴耶識,那麼,阿賴耶識屬於常法或無常法? 《百法明門論》的<攝類>當中,以五個範疇分類諸法,即所謂五位百法。 哪五種攝類?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前四者屬有為法,有為法 亦即無常法,包括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都是有為法、無常法。我們的識蘊 心法,隨教行唯識宗將識蘊區分為眼識心王至阿賴耶識心王,八個識心王,都是無常法。 [3] 本文開頭說到,觀察尋找補特伽羅的施設處 一切你、我、他,都是補特伽羅。每一個補特伽羅,即每一個我,佛教說沒有不依自 己的五蘊安立的我,所以,補特伽羅無我(人無我)--五蘊不是我(補特伽羅)、也沒 有遠離五蘊的我(補特伽羅)--人無我說到,我(補特伽羅)只是依蘊施設安立的假有。 人無我說到,我(補特伽羅)是假有、不是實有。然而,尋找施設我的施設處五蘊, 能否尋得假必依實的事例?中觀自續派以下說,施設處可得真我事例,應成則說不可得。 中觀自續派以下認為於施設處可得心(阿賴耶識的心識或第六意識的心識)是我的事例。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89409436.A.A33.html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7/15/2023 17:02:18
khara : 感謝法布施 另外補充一個小細節 07/15 17:44
khara : 藏語口語 kun shi 藏文形式轉寫 kun gzhi 07/15 17:45
khara : 這樣可以把 gzhi 與 shi 區分開來 07/15 17:45
khara : https://i.imgur.com/qlMSJKm.jpg 07/15 17:45
khara : (現代拉薩腔與書面發展有段距離, 07/15 17:45
khara : 類似現代華語與古漢語有距離般) 07/15 17:46
ykkdc : 感謝提供藏文文字截圖,ptt打不出這些文字 07/15 17:50
khara : 確實哈哈!PTT介面只能用轉寫的。 07/15 17:55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7/16/2023 07: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