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續(49)... 摘自:《心類學顯要》倉忠仁波切教授 * 唯識宗主張,諸法是由堅固習氣的醒覺力而有。 唯識宗有一特別的主張──諸法是由堅固習氣的醒覺力而存在,不論善、惡、無記隨 一。若無堅固習氣,則無一切諸法,一切法是由習氣的醒覺力而有的。 例如,我們看見某一法(比如,你看見你的父親這這一法、你看見你的母親這一法等 ),這就是由習氣的醒覺力而有的,因此我們才會看到,若不是如此,根本不可能看到。 以唯識宗主張「三性」(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來說,其中-- 依他起的「他」,意謂「識上的習氣」。 1.以隨教行唯識宗(承許阿賴耶識的唯識宗)而言,「依他起」的「他」,就是阿賴 耶識上的習氣; 2.以隨理行唯識宗(不承許阿賴耶識的唯識宗)而言,「依他起」的「他」,就是第 六意識上的習氣。 總的來說,(唯識宗認為)依他起是因緣所生,若詳細而言,依他起是依識上的習氣 之醒覺力而有。 (唯識宗認為)一切有為是依他起──依於「識上的習氣」所生,例如,瓶是依他起 ,瓶是依識上的習氣之醒覺力而有的。 再者,法是由量通達而存在,如瓶是由量通達而成立。 以唯識宗而言,此中,能成立的量就是「執瓶根現前(執瓶眼知)」與「領納執瓶根 現前之自證(執瓶眼知之自證知」,彼二也是由識上的習氣之醒覺力而有的。 是不是存在?由量通達而存在,這一點各宗派皆是共許的。 但是,唯識宗認為,「瓶」、「執瓶根現前」、「領納執瓶根現前之自證」,彼三是 由識上同一習氣之醒覺力同時生出,這就是攸關「諸法由堅固習氣之醒覺力而有」的道理。 又以圓成實來說(唯識宗所說的圓成實性),例如,「二取異質空」(能取與所取二 者異質空)是圓成實,但是,通達彼空性(圓成實)之前必須先了解何謂「二取異質」。 以唯識宗的主張而言,例如,「瓶(色法)」、「趨入瓶之眼知(心法)」,彼二由 識上的同一習氣之醒覺力所生,故是一質、一體。 要言之,這是從「生出的因」的角度而建立,因為由同一個習氣所生,故是一質、一 體,並不是以法自身方面而言。 所以,這也是必須先了解「諸法由堅固習氣之醒覺力而有」的道理之後,才能了解唯 識宗所主張的「一質」與「異質」的內涵,如此才能透由觀察而破除「二取異質」而通達 「二取空」(二取空,即能取與所取異質空,屬唯識宗所說遍計所執自相空的法無我)。 過去學習時上師詢問:「唯識宗所主張的三性,最難了解的是什麼?」 我們回答:「最難了解圓成實。」上師說:「不對!依他起最難了解。」 後來我一再思惟才發現依他起的實際內涵非常難以了解。若要了解(唯識宗所說的) 依他起的「他」,就必須了解如何依識上的習氣而引生一切有為。 (唯識宗認為)我們的認知趨入某一境時,為何是由識上的習氣之醒覺力而有? 例如,見某一色(例如瓶子此一色法),如何由識上的習氣之醒覺力而生出彼色,且 由眼知通達而成立彼色存在,這種真實情況是如何?唯識宗的主張之中,最細微且難以了 解的就是依他起。 再者,(唯識宗)一般總相而說:諸法由識上的習氣之醒覺力所生。 但是,更詳細觀察則能發現過難,因為無能建立常、無為的部分,常等諸法並非因緣 所生,所以,彼不是由識上的習氣之醒覺力「所生」。 因此,(依他起)應當安立為:諸法由識上的習氣之醒覺力而存在。 例如,瓶是由識上的習氣之醒覺力所生,也可說為,瓶是由識上的習氣之醒覺力而有 的;但是,瓶上的所知、瓶上的無我等諸常(屬於無為),不堪能安立為因緣所生。 因此,應當安立為:「瓶是由識上的習氣之醒覺力所生,瓶的特法(如瓶上的無我) 也是由同一習氣的醒覺力而有的(不可說為:所生、引生、生出)」。 或是,總的說為:「由識上的習氣之醒覺力而存在。」 總之,唯識宗特別說到「諸法是堅固習氣的醒覺力而存在」,「有為的部分」(亦即 無常法)可理解為由習氣的醒覺力「所生」,若以諸法而言(包括無為的部份,亦即常法 的部份),則應當理解為由習氣的醒覺力「而有」,或是由習氣的醒覺力「而存在」。 識上的習氣是堅固的,如何能對治惡習氣的部分? 識上的惡習氣雖是堅固,但相對來說,其正對治品則是更為堅固,比如,石頭雖是堅 硬,但最終會消滅。 譬如,鍋上的髒污看似堅固,經過長時清洗終究能乾淨。識上的不善習氣雖是堅固, 但是,它的正對治品是正確且更為堅固,以正確堅固的心而對治,終有一天就能盡除。 因為心續中堅固的不善習氣,導致我們輪迴受苦,所以,我們所需要的就是正確堅固 之能對治品的心類,為了能具足正確堅固的心類,我們必須不斷修學! * 附帶闡述.似現前(..略..) >>>>> [1] 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 「所云大乘(大乘宗義),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即唯識宗)。」 大乘宗義,不超出二種:中觀宗及唯識宗(義淨法師此處說的瑜伽,即唯識宗)。 佛教大乘包括顯教、密法,不論顯教、密教,都不超出中觀宗或唯識宗的宗義。例如 ,達賴喇嘛尊者經常提到,佛教密續所說的空性,與顯教般若經所說的空性,並無二致。 [2] 佛教宗義,以是否承許法無我區分大小乘宗義,大乘宗義復分為:唯識、自續、應成 大乘宗義承許法無我的空性,然而,大乘宗義當中,唯識、自續、應成,三者對於法 無我空性的詮釋不同。也就是,對於某一法的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各有不同 的詮釋,此處以唯識宗所說的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講解屬於唯識宗的空性。 唯識宗說任一法上皆有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其中,依他起性的他,究其 本源是阿賴耶識上的習氣而起。例如,執瓶眼知是依他起,執瓶眼知是具有色法瓶相的眼 知,此中,能取的執瓶眼知、所取的瓶,彼二者都是依他起,且是由阿賴耶識上執瓶眼知 的同類習氣醒覺之力同時而有,所以,能取的執瓶眼知、所取的瓶,彼二是一質非異質。 如是,唯識宗於依他起上,破除遍計所執能取與所取異質,即依他起上二取空的圓成實。 大乘宗義當中,唯識、自續、應成,對於依他起的詮釋,差異非常大,並非以為唯識 宗講的依他起就是中觀宗講的依他起,也並非以為中觀宗講的依他起就是唯識宗講的依他 起,要有正確的了解,才不會張冠李戴相互混濫。此處是以唯識宗所說的依他起性講解。 (註:實相只有一種,不會有二、三,因此不同實相詮釋,就有了不了義的差別。又 ,諸佛證同一法身,佛果法身是由證得實相的智慧獲證,若有不同實相則不能說證同一法 身,這也同樣說明實相的不同詮釋有了不了義,這都屬毗婆奢那觀慧。止觀修習,要有奢 摩他安止的禪定,才能讓毗婆奢那勝觀具力乃至斷障,而毗婆奢那觀慧要透過智與辨的學 習,《增壹阿含經》:「汝今當修二法,所謂止與觀…復當更修二法,所謂智與辯也」)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89412814.A.32D.html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7/16/2023 06:4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