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註:實相只有一種,不會有二、三,因此不同實相詮釋,就有了不了義的差別。又 : ,諸佛證同一法身,佛果法身是由證得實相的智慧獲證,若有不同實相則不能說證同一法 : 身,這也同樣說明實相的不同詮釋有了不了義,這都屬毗婆奢那觀慧。止觀修習,要有奢 : 摩他安止的禪定,才能讓毗婆奢那勝觀具力乃至斷障,而毗婆奢那觀慧要透過智與辨的學 : 習,《增壹阿含經》:「汝今當修二法,所謂止與觀…復當更修二法,所謂智與辯也」) 補充:涅槃寂靜無二門 摘自:2017年10月4日 月稱菩薩《入中論》& 《緣起讚》第二天 達賴喇嘛尊者教授 「緣生興悲我敬禮。」 悲心又可以分:「緣有情的悲心」(生緣悲)、「緣法的悲心」(法緣悲)、「無緣 的悲心」(無緣悲)三種。 悲心所緣取的對象,認為這是實質有的,由此而產生緣眾生的悲憫心叫做「緣有情的 悲心」(生緣悲)。 如果思惟眾生無有自性,明明無有自性中,但是眾生卻因由自性的執著(即顛倒心) ,雖然是想要離苦得樂,卻離樂得苦、無有自在,以這種空性(思惟空性的智慧)攝持的 情況下所產生的悲心,叫做「無緣悲心」。 由(思惟)無有自性的智慧攝持的情況下,緣眾生而產生悲憫心,因為這種的悲心是 由智慧(空性正見)為助伴所產生的緣故,叫做「無緣的悲心」。 緣法的悲心,就是以無常的智慧為助伴的情況下所產生的悲心,叫「緣法的悲心」。 所謂的佛法,不是以信仰為主的修持,佛法的修持,靠的是內心的改變,內心的改變 靠的不是信仰、不是信心、不是信念。而是透過真相的認知,認知哪一種的情緒是有問題 的?哪一種的情緒值得我去發展的? 而真相的認知,靠的是學習,是由聞所生慧生起思所生慧,由思所生慧再來生起修所 生慧。 能夠讓我們內心獲得改變,靠的是修所生慧的覺受改變內心,可是,在這個之前,必 須有思所生慧,所思的內容,必須要無有疑惑的相信(定解),而不是“我的上師這麼說 、某某第三者這麼說”,不是的! (註:要獲得沒有疑惑的定解,首先要有疑惑,此處的疑是具義疑,非染污疑,透過 具義疑的疑惑、質疑,才會去探究觀察,透過反覆地觀察才會產生符義的勝解。) 是要自己去觀察、觀察、再觀察,透過了各種各樣的理由,最終讓自己獲得了結論: 這是唯一的一條途徑、這是唯一的真相! 當內心產生定解的時候,根據已經產生定解的內容,反覆的去串習,再來生起修所生 慧的,如果沒有這樣一種修行的過程的話,內心的改變是很困難的。 內心的改變,最主要來自于修所生慧,修所生慧之前,必須要有思所生慧的定解,而 在思所生慧之前,必須要有聞所生慧、必須要廣聞博學。 我們佛教徒很有信心這沒有錯,可是都不想學習! >>>>> [1] 廣學多聞,好問、好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藕益法師《唯識心要》:「若欲去除疑,惟有虛心博學,審問慎思,憑正教為指南, 依師友為眼目,又須如舜之好問好察,如孔之善惡皆師,方能永斷疑根,直至不疑之地」 [2] 大悲心的分類:生緣大悲、法緣大悲、無緣大悲 這三種大悲心的覺知,所緣都是一切有情,行相都是欲令遠離痛苦獲得安樂。 無緣大悲,此處說到的無緣,常見到望文生義為沒有緣份的眾生,並非如此。此處的 無緣,"無"指的是內心意知通達"無自性(空性)"的智慧下而"緣"一切有情產生的大悲心。 又,無常與無自性(空性),二者不同,有以為無自性(空性)就是無常,並非如此,差 別非常大,可以說天差地遠,要了解定義才不會混淆,無常是世俗諦,空性是勝義諦。 [3] 《大聖妙吉祥菩薩祕密八字陀羅尼修行曼荼羅次第儀軌法》唐朝.淨智金剛譯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諸菩薩等,我今更說最勝大威德八字曼荼羅壇法次第,汝當 諦聽。…我今依真言次第法門說,…具足慈悲,行無緣慈,憐愍一切苦厄有情作是念誦, 誓當救拔一切恐怖厄難眾生。…行人先興八種心方可持法:第一慈悲心、二無妬心…』」 此段漢傳大藏經,大威德金剛儀軌法當中,提到「無緣慈」,如上說三種分類:生緣 慈、法緣慈、無緣慈。無緣慈亦是在思惟無自性(空性)的智慧攝持下生起緣眾生的慈心。 佛教密法的基礎即是菩提心(誓當救拔一切苦厄有情)及空正見(思惟無自性的智慧)。 [4]「涅槃寂靜無二門」--無二門,沒有第二條門徑道路,唯一的道路是通達實相的智慧 尊者提到:「不是某某這麼說,不是的!是要自己去觀察、觀察、再觀察,透過了各 種各樣的理由,最終讓自己獲得了結論:這是唯一的一條途徑、這是唯一的真相!」 涅槃無二門,能夠獲證涅槃,要有通達實相的智慧,雖然實相有不同詮釋,但是了義 只有一種,沒有第二條道路,只有唯一的一條途徑、唯一的真相。然而了義者,不是誰說 了算,要透過學習觀察,並非某某這樣說,我就這樣相信,要透過聞思修讓自心獲得定解。 [5] 《長阿含經》:「云何二法,趣向涅槃?一謂為止,二謂為觀。」獲證涅槃需要修習 止觀,然而非佛教徒也有止觀,即便佛教內道所觀實相也有不同詮釋,故要分析觀察 《增壹阿含經》:「汝今當修二法,所謂止與觀…復當更修二法,所謂智與辯也。」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89477330.A.AD0.html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7/17/2023 05:16:00
kissung : 南無阿彌陀佛 07/17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