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摘自:2017年10月4日 月稱菩薩《入中論》& 《緣起讚》第二天 達賴喇嘛尊者教授 : 悲心又可以分:「緣有情的悲心」(生緣悲)、「緣法的悲心」(法緣悲)、「無緣 : 的悲心」(無緣悲)三種。 補充:大悲心的三種層次--生緣大悲、法緣大悲、無緣大悲 摘自:CBETA B09,No.44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宗喀巴大師造 翻經沙門釋法尊謹譯 轉自: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B0044_001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一) 釋第一勝義菩提心之一 丁二 敬禮緣法與無緣之大悲 緣法與無緣之大悲,亦由所緣而顯。頌曰: 『眾生猶如動水月,見其搖動與性空。』 由見眾生如水中月影,為風所動,剎那動滅。緣彼而起大悲心者,我今敬禮,此即敬 禮緣法之大悲。 由見眾生如水中月影,似有自性而性實空。緣彼而起大悲心者,我今敬禮。此即敬禮 無緣大悲。 釋論略「緣生」,而僅引上句「興悲我敬禮」者,意謂後二所緣中,已說有「眾生」 矣。 此謂如澄淨水,微風所吹故,波浪遍於水面。水中月影與彼所依之水,同時起滅,如 有彼月自體顯現可得。然諸智者,則見彼月剎那無常,及所現月自性本空。 如是菩薩隨大悲心者,見諸有情,墮薩迦耶見大海。無明大水流注其中令極增廣。非 理作意邪分別風鼓動不息。往世所造黑白眾業,如空中月。今世有情如彼月影。剎那生滅 為諸行苦之所逼迫,而自性本空,緣此便有大悲心生。 此亦由思有情悅意,及流轉生死,而後能生。已如前說。 此中薩迦耶見即是無明,而復別說無明者。意取能引薩迦耶見之法我執無明。 釋論,不以行相,而以所緣境分別三種大悲。則知彼三,皆以欲令有情離苦為行相。 雖亦同緣有情為境,而所緣不同。 初大悲時,說「緣生興悲」,後二悲時亦說「眾生猶如」,此即顯示同緣有情。 若爾何別?應知緣法大悲,非但緣總有情,乃緣剎那起滅之有情,即緣剎那無常所差 別之有情也。 若能解有情剎那起滅,則必已遣除常一自在有情之想,故亦能解定無離蘊異體之有情 。爾時便知有情唯是五蘊和合假立。即緣蘊等法上假立之有情,故名緣法。 此說無常有情僅是一例,即緣無實主宰之有情,亦是緣法所攝。實緣法上假立之有情 ,而但云「緣法」者,是省略之稱也。 無緣大悲亦非但緣總有情,乃緣自性本空之有情。 所謂無緣者,謂無執實相心所著之境也。實是緣非實有所差別之有情,而但云「無緣 大悲」者,亦是簡略之稱。 藏人註疏,多謂「第二大悲緣剎那生滅,第三大悲緣無自性」。蓋是未解悲心所緣行 相之談。 此二大悲亦以欲令有情離苦為行相,若以剎那生滅與無自性為行相,則於一大悲中, 應有不同之二行相矣。 以是安立彼二義所差別之有情為大悲之所緣。成就此二大悲心者,由先知有情是剎那 生滅及無自性,便能現起二差別相(剎那相與無自性相)。非大悲心直緣彼二也。 本論釋論皆說後二大悲緣上述差別相所別之有情。第一大悲則非緣彼所差別者,但緣 總相有情,依此說名緣有情大悲。 以是應知或說第一大悲要緣常一自在之有情者,所說非理,以未得無我見者之大悲, 多有僅緣有情總相者。即得共同人無我及真理見者之大悲,亦多有未緣差別相所別之有情。 喻如能遣瓶上常執已達無常者,非凡緣瓶心皆緣無常所別之瓶。即未達瓶無常者,亦 非皆緣常相所差別之瓶也。 此三大悲隨緣某一所緣,皆以救拔一切有情出苦為相。故與二乘之悲心有大差別。 若已發起諸大悲心,便能引大菩提心,我為利益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禮供文中所讚 之大悲,雖以最初大悲為主。但菩薩身中餘大悲心,亦是所讚。故此處釋論中說發大悲心 之菩薩,亦不相違。 若爾,最初入道菩薩正因之大悲中,為有三種大悲否?曰不定。 大乘種姓隨法行者則有。彼先決擇勝義之正見,次乃緣有情發大悲心。依大悲故發菩 提心學菩薩行能仁禁戒。 若大乘種姓隨信行者則無。彼不能先達真理,待發心已,方能求真理正見及學菩薩行。 如中觀莊嚴論云:「先求真理智,勝解勝義已,緣惡見世間,遍發大悲心,精勤利眾 生,增長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悲慧所莊嚴。諸隨信行者,發大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次 勤求真智。」 本論伸禮供已,雖未立誓願,然亦無失。如中觀論與六十正理論。亦有但立誓願無禮 供者,如觀友書。此入中論為造論而伸禮供,應亦兼含立誓之義。 使他趣入之因,謂所為繫屬等。本論所詮,即甚深廣大二義。其不共所為如前已說。 所為之心要,暫時者,謂由了解論義,如法修行,進趣四道。究竟者,謂證果地。所為心 要,依於所為,所為依於論,即是繫屬也。 >>>>> [1] 摘自善知識教授--無緣大悲   大悲心是一種具世俗行相的心,是一種無法忍受有情受苦的心,「無緣大悲」也是大 悲心,它仍是一種對於有情受苦無法忍受的心,只不過這個產生無緣大悲的補特伽羅,所 看到的有情,是「無諦實的有情」。換言之,他見到生起大悲心的對境是無諦實的。   這個「看到一切有情是無諦實」的心,是另一個心(即了解空性的意知),它能幫助 生起大悲心,但不是大悲心(了解空性的意知和欲令有情離苦的意知,是不同的意知), 然而,它仍屬於同一個補特伽羅的心(在一位有情的內心當中,有許多不同的意知)。 換言之,(身語意當中,內心意知)深入去思惟有情「非從自己方面成立」、「尋找 施設義不可得」而後生起的大悲心(欲令一切眾生離苦的意知),就是「無緣大悲」。   無緣大悲的生起,是在證得無諦實的心(即了解空性的智慧)的攝持之下而產生,所 以才如此命名。無緣大悲,是最清淨無染的大悲心!   依「三輪體空」而生起大悲心,最清淨。依「三輪體空」而布施,此即最清淨的布施 。讚頌宗喀巴大師的《密集嘛》中,第一句是「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為什麼要加「無 緣」二字?因為,一般的悲心都有過失,而無緣大悲,卻是一切悲心中最超勝、清淨、無 過失的悲心。   證知「無諦實」(無自性)後,會深深體悟「執有情為實有」的執著、無明、顛倒錯 亂,徹底愚弄了我們,它是大謊言!大騙子!清楚這點,由此而生的大悲心會非常強烈。 否則,不知有情無諦實,就不會認為實有執(自性執著)多壞,悲心當然力量小。   每一位有情,明明不是諦實成立,但卻都認為自己是諦實成立,而被這種實執,騙得 團團轉!也因此,已證知有情是無諦實的人,會一種特別想要去反抗、消除實執的心,強 烈認知到「要助有情離苦,一定要消除實執!」由此而生的大悲心,就更強烈了。   證知有情無諦實的這顆心(即內心意知了解勝義諦空性的智慧),不但會使得大悲心 (大悲心是具有世俗行相的意知)產生時遮止了執實,同時,也令大悲心變得更強而有力。 平時我們都會說:「實執是錯亂的,它是顛倒識。」內心其實不懂,也沒體會,有口 無心罷了。生起大悲心,卻未遮止實執,有何過失?實執本身是一種煩惱障,是第一個過 失。 再者,未證知無諦實,就不會覺得實執有多壞,對於有情如何因實執而受苦,也就不 那麼了解,當然無法忍受他們因實執受苦的心情,也就不可能強烈。因此之故,大悲心力 道有大小之別。   《入中論善顯密義疏》於三種大悲心,個別禮讚: 1.「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如水車轉無自在,緣生興悲我敬禮」是緣生 大悲;2.「眾生猶如動水月,見其搖動與『剎那壞滅』,緣生興悲我敬禮」是緣法大悲; 3.「眾生猶如動水月,見其搖動與『無自性』,緣生興悲我敬禮」則是無緣大悲。   其他論典禮讚的對象,有時是聲聞獨覺聖眾,例如小乘的論典;有時是佛菩薩,例如 大乘的諸多論典。但是《入中論》禮讚的對象,不是我們仰望的皈依境,而是對於皈依境 的「因」做禮敬。   平常我們都會雙手合十對皈依境禮拜。但若按照月稱菩薩禮拜的方式,我們真正應該 禮拜的對象,是我們內心裡小小的悲心!從「因」的角度去思惟而禮拜,能產生廣大而深 遠的利益。 [2] 由見無自性(空正見)而生大悲--《菩提道次第廣論》〈毗缽舍那〉(觀): 「如《佛護論》云:為何義故宣說緣起?答云,阿闍黎耶大悲為性,見諸有情為種種 苦之所逼切,為解脫故,欲顯諸法真如實性,隨說緣起。故云:『見非真繫縛,見真實解 脫。』何為諸法真實性?答曰:謂無自性。諸不智者,由愚癡闇障蔽慧眼,而於諸法分別 自性,由是彼等遂起貪瞋,若時了知緣起,發慧光明除愚癡闇,由智慧眼(此處的眼,不 是說肉眼,如佛眼是指內心意知),照見諸法無自性性,爾時無所依處,貪瞋不生。」 (註:演培法師:「吾人修學佛法,在求生死解脫,為求生死解脫,必修無我正觀, 欲求正見契經之深義者,不得不以龍樹之中觀正見(註:漢地稱龍樹為大乘八宗共祖,哪 八宗:包括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律宗、淨土宗、密宗等,皆舉龍樹為傳承,舉要言 之,漢地大乘八宗亦當不離佛教四部宗義也),深得龍樹論意者,當推佛護、月稱一派, 求見龍樹之正義,即可明白了義的契經,進而修習無我之正觀,最後獲得生死的解脫。」) (內心小小OS:過去個人先接觸過漢傳、南傳,直到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才接觸到藏傳 ,個人於藏傳最初是由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入手的,還記得當時聽此論講授非常感動...。)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89571449.A.31A.html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7/17/2023 17:05:25
kissung : 南無阿彌陀佛 07/18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