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補充:涅槃寂靜無二門 : 摘自:2017年10月4日 月稱菩薩《入中論》& 《緣起讚》第二天 達賴喇嘛尊者教授 : 「緣生興悲我敬禮。」悲心又可以分:「緣有情的悲心」(生緣悲)、「緣法的悲 : 心」(法緣悲)、「無緣的悲心」(無緣悲)三種。 摘自:《入中論》講記 2019-001 洛桑卻佩格西講授 札西老師翻譯 然後當我們說,發起欲令眾生離苦,如果只有產生希望眾生遠離苦苦的心,這樣一來 ,這個悲心是有局限的,是因為就苦苦來講是指苦受,實質上的一種苦受。比如像我們說 炎熱的這種苦——熱苦,或者我們說寒冷的苦,除此以外還有饑——饑渴的苦,或者是病 苦,這個都屬於苦苦,實質上產生苦受的部分。 由於縱使我們能夠暫時脫離這種苦苦,就像病苦來講,我們透由一些治療方式,能夠 暫時脫離這種病苦,但是只要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我們就會再再的又去領納這些痛苦, 就是苦苦的部分。所以,解決或者僅僅只有遮止苦苦的話,他沒有辦法究竟的將一切苦斷 除,最後必然還是會不斷的去領納苦苦。 這個就是為什麽,大悲心發起,他真實的是希望一切眾生遠離的是遍行苦。 因為當我們還有有漏的蘊體在,一定會不斷的召感苦苦的產生,所以最根源的就是我 們必須要遠離遍行苦。沒有遠離遍行苦的話,就算暫時遮止苦苦、苦受,暫時透由一些方 式脫離了苦苦,但之後還是會產生,所以它不是一個究竟能夠解決苦苦的一個方式。 因此大悲心發起,他欲令眾生離苦,一開始就是希望眾生能夠遠離所有的痛苦,主要 是指遍行苦。 然後再下來說到,大悲心分為三種,大悲心的支分,可以分為三種: 1.第一個是唯緣有情的大悲心;後面是2.由通達有情無常智慧所攝持的悲心,這個是 緣法悲心;以及3.由通達有情自性空的智慧所攝持的悲心,這個就是無緣大悲。 1.第一個提到,唯緣有情的大悲心 指的就是說,因為它僅僅只有緣著有情,並且生起欲令眾生離苦這樣的一個心而已, 並沒有了知到,他所緣的有情是剎那剎那壞滅的體性,他所緣的有情是自性空,所以唯緣 有情的大悲心,他沒有為通達有情無常的智慧,以及通達有情無自性或者自性空的智慧所 攝持,所以第一個悲心是唯緣有情的大悲心。 2.接下來第二個悲心是緣法悲心 緣法悲心,它是能夠對於所緣的有情,了知無常剎那壞滅的體性,由這樣的一個智慧 所直接攝持的悲心,所以稱之為緣法悲心。 3.第三個悲心,是由通達有情無自性,或者通達有情非諦實成立的智慧所直接攝持的 悲心,我們稱之為無緣大悲。 由於無緣大悲,它必須要由通達有情自性空的智慧所攝持,所以當我們在念誦米字瑪 的時候,在一開始禮讃宗大師說到,“無緣大悲寶藏觀世音”,無緣大悲指的就是三種悲 心當中的第三種。 所以說,在這裡所禮讃的大悲心,就可以分為這三種大悲心。 這三種大悲心來說,第一個就是唯緣眾生的大悲心,它是一個真實的大悲心。為什麽 名為“唯緣”? “唯”就是僅僅,僅僅緣眾生的大悲心,這個意思就是說,它沒有為通達有情無常以 及通達有情自性空的智慧所攝持,所以我們就稱之為“唯緣眾生的大悲心”。它只有緣到 眾生,並且希望他能夠遠離痛苦。 再下來第二個提到“緣法悲心”,指的就是說為通達無常的智慧所攝持的悲心、所直 接攝持的悲心。 然後第三個是“無緣大悲”,也就是說它是由“通達有情諦實空或者通達有情自性空 的智慧”所直接攝持的悲心,這個悲心可以說是三種悲心當中最為殊勝的悲心。 這個是因為當我們在說智慧資糧當中,最為殊勝的就是通達空性的智慧,當我們在說 福德資糧當中最為殊勝的就是大悲心,所以由於它具有兩種殊勝的道理,就是它具有福德 資糧當中最為殊勝的大悲心,也具有智慧資糧當中最為殊勝的空性慧, 由這樣的一個空性慧所直接攝持的悲心“無緣大悲”,我們就說它是悲心當中、悲心 的種類當中最為殊勝的。 我們說,在三種悲心當中提到,為通達空性的智慧所攝持的悲心是第三個無緣大悲, 為通達空性的智慧所直接攝持的大悲心。 它的意思就是說,悲心的所緣是有情,而對於有情同時他可以了知,就是說他所緣的 這個有情,體性是無自性的道理。 所以,他透由了知有情自性空,有這樣的一個智慧,在通達有情自性空的智慧所直接 攝持,指說,他雖然知道有情是無自性、是自性空的,但是有情一樣具有苦苦、壞苦以及 行苦,在苦當中領納這些苦,所以他希望這些無自性的、自性空的有情能夠遠離痛苦,產 生這樣的一個悲心,就是所謂的由通達空性的智慧所直接攝持的悲心,也就是說“無緣大 悲”。 所以在下來我們看到,“最初說我而執我”的這一段。在上面講完有關於說明“大悲 心為什麽是根本”的道理,除此以外還有禮敬大悲心。 丙二、別禮大悲分二 丁一、敬禮緣有情之大悲 丁二敬禮 (...下略...) >>>>> [1] 四聖諦當中,苦諦的苦,在佛典提到,分類有三苦、八苦等等。 1.三苦:苦苦、壞苦、行苦。 2.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 三苦當中的行苦,就是八苦當中的五取蘊苦(五蘊熾盛苦),二者同義。 行苦(五取蘊苦)是一切苦的基礎,也就是說,只要有行苦(五取蘊苦)就會有三苦當中 的苦苦、壞苦,只要有行苦(五取蘊苦)就會有八苦當中前面七種生、老、病、死等苦。 所以,佛陀轉法輪,宣說四聖諦,說到「苦應知」,苦應知的苦,指的是應知行苦。 何謂行苦?即是十二緣起支當中,由「無明緣行」的能引業產生五取蘊的純大苦聚。 [2] 菩薩生起大悲心,即身語意三門當中,內心意知生起欲令一切有情遠離痛苦的悲心。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發意欲求佛菩提者,當發菩提心。」菩薩內心意知發起 菩提心的心心所,菩提心是意知心王,而大悲是與菩提心的意知心王同俱相應的心所法。 菩薩的悲心,不是一般的悲心,一般的悲心世間人也有,然而,菩薩希求一切眾生遠 離痛苦的悲心,是遠離怎樣的痛苦呢?大悲心發起,他真實的是希望一切眾生遠離行苦。 [3] 大悲心是內心意知的覺知,大悲的所緣是一切有情、行相是欲令離苦,且所離之苦希 求遠離行苦。三種大悲:緣生大悲、緣法大悲、無緣大悲,都是大悲心,所緣都是一 切有情而欲令離苦,後二種大悲所緣的一切有情更以無常、無自性的智慧攝持而差別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89729039.A.7CE.html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7/19/2023 13:29:40
kissung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07/19 18:45
ykkdc : 本文最後一句無常、無自性的智慧,是指了解無常的智 07/19 19:06
ykkdc : 智慧、了解無自性的智慧,此處"什麼的"智慧,是指了 07/19 19:07
ykkdc : 解"什麼的"智慧,而不是以"什麼的"來形容智慧,也就 07/19 19:08
ykkdc : 是此處"什麼的"不是形容詞,而是智慧了解的對境,要 07/19 19:09
ykkdc : 注意一下才不會誤讀(這裡不像課堂上同學會發問,所 07/19 19:10
ykkdc : 以再多解釋一點,要了解其中理路,才能如理思惟。) 07/19 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