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佛說:「發意欲求佛菩提(想成佛)者,諸欲求勝果(佛果),當發菩提心。」 大乘發心,發菩提心,菩提心欲求的是成佛,菩提心緣念佛果,以成就佛果為目標。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乘菩提心的意欲目標成就佛果一切種智),大 悲為首(大悲是生起菩提心的首要因素),無所得為方便(了解無自性可得的智慧,一切 都是依賴觀待的緣起),起內空智乃至起無性自性空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與一切有情 同共迴向一切智智。是為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為利眾生願成佛)」 大乘道(成佛之道)-- 1.菩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內心作意緣念的目標,意欲成就佛果一切種智,發菩提 心希求成佛。2.菩提心的因素是大悲心,由欲求利他的大悲,而生起欲求成佛的菩提心。 3.大乘的意樂是大悲心、菩提心,加行是透過智慧(了解無自性可得的空正見)的增長, 經過五道十地,最後成佛。 此是說,一位有情的身語意當中,內心的意欲,以佛果(一切智智)為所緣,內心意 欲的目標,朝向欲求成就佛果一切種智,這樣的作意發心,就是發起欲求成佛的菩提心。 欲求成佛的菩提心,以何為因?菩提心以大悲為首,即菩提心的前因是大悲心,菩提 心的首要因素是大悲心,由大悲心引生菩提心。大悲心是以一切有情為所緣,而欲求究竟 利益一切有情的悲心,由欲求利他的大悲心,而引生欲求成佛來究竟圓滿利他的菩提心。 當一位有情的身語意當中,內心的意欲,由大悲心生起菩提心以後,也就是發心了, 這樣一位有情就稱之為菩薩,發心乃名菩薩。 一位發起菩提心的菩薩,就是入大乘道的行者了,目標是什麼?成就正覺(成佛)。 成佛的方法是什麼?成佛的正因,行持六度四攝的正行,六度當中,以空正見為主要 ,所謂,缺乏般若的空性正見,則其他五度如盲,般若的空性正見,就是了解三輪體空的 智慧,就是了解四法印當中「諸法無我」一印的智慧,亦即了解「諸法無自性」的智慧。 以無所得為方便,就是了解無我的智慧,以般若智慧為主要,間接說到六度四攝等行持。 菩薩由大悲心為因,生起菩提心入大乘道,並且修學空性正見,最後斷盡二障成佛。 >>>>> [1] 《入中論》歸敬頌:「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成就佛果的三因:大悲心、菩提心、無二慧(空正見)。 菩薩為什麼能夠成佛?因為具有不捨棄眾生、不忍眾生苦的大悲心,以及不捨離因為 希求利他的大悲而欲求成就佛果的菩提心,由此攝持,加上通達遠離常斷二邊的空正見。 [2]《華嚴經》:「菩薩修行如是功德,不捨一切眾生故,大悲為首故,思念一切智智故」 菩薩內心意知「思念一切智智(佛果)」,即發菩提心,以佛果為所緣目標,思惟憶 念成就一切智智,菩薩意欲成佛,因為大悲心不捨一切眾生,希求成佛來究竟利益眾生。 《華嚴經》:「起大悲心,欲令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一切種智(成佛),復作是 念(思惟):我所修行,欲令眾生皆悉得成無上智王,但欲救護諸眾生(欲求利他)。」 [3] 此處《般若經》云:「無所得為方便,起內空智,乃至起無性自性空智」 止觀的觀--觀察施設義自性不可得的智慧,即空正見,空性以所緣區分四空、十六 空、十八空、二十空等,可學習《入中論》,當中解說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等空性內涵。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90332601.A.921.html
kissung : 種善因、得善果。 07/26 14:20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7/26/2023 21: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