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佛說:「發意欲求佛菩提(想成佛)者,諸欲求勝果(佛果),當發菩提心。」 : 大乘發心,發菩提心,菩提心欲求的是成佛,菩提心緣念佛果,以成就佛果為目標。 略釋:菩提心 倉忠仁波切教授 以大乘而言,產生菩提心之前,必須先產生大慈、大悲,所以必須修習大慈、大悲; 產生大慈與大悲之前,必須先產生出離心。 「菩提」有三種:聲聞乘菩提、獨覺乘菩提、大乘菩提。 生起希求三乘菩提隨一的心,皆是「發菩提心」。 「發」意謂生起、產生;「發心」意謂在心續中生起這種心、產生這種心。 所以,「菩提心」有三種差別:希求聲聞乘菩提的心、希求獨覺乘菩提的心、希求大 乘菩提的心。簡言之,就是:聲聞菩提心、獨覺菩提心、大乘菩提心。 如果我們了解,自己相續中的輪迴就是被業及煩惱之力所自主、根本沒有絲毫的自由 ,那麼,我們就會希求獲得斷除業及煩惱之解脫。 所謂出離,也就是解脫。出離心,也是一種欲求(希求解脫、欲求自輪迴中解脫)。 中文語詞的使用上,凡是心類或覺知都加上「心」字,如出離心、慈心、悲心等等, 並不確認區分心(心王)與心所的差別。 然而,如前本文所說大乘發心的性相,菩提心是與自己的助伴「欲心所」相應之意識 認知,所以,因為它是心王(意識心王),故名為菩提心。 類似道理,出離心是希求解脫輪迴,所以也是與欲心所有關。所謂出離心,也就是希 求解脫之心,那麼,是出離什麼?從哪裡解脫?就是出離「由業及煩惱所自主之體性」, 從「由業及煩惱所控制之體性」中解脫出。 所以,希求(欲求)獲得這種出離、希求獲得這種解脫,如此的認知,就是出離心。 大乘的修行者,先於自身上修習苦(認知行苦)而產生出離心,之後再轉移於他有情 上修習苦(認知行苦)而產生大悲,所以必定是先產生出離心之後,才能修大悲。 所以,產生大乘發心(大乘菩提心)之前,必須先產生大慈大悲,因此必須修習大慈 大悲;產生大慈與大悲之前,必須先產生出離心,因此必須修出離心。 再者,心續中產生大悲之後才能產生菩提心,當心續中任運產生菩提心之時,就是入 大乘道(大乘資糧道)。 如何是進入大乘道?大乘修行者心續中產生任運的菩提心──「發心為利他,欲正等 菩提」之菩提心,心續任運產生此心,就是進入大乘道,就是進入大乘資糧道。 以大乘而言,「菩提心」是──「為利一切有情而希求無上菩提的欲求心所」相應的 心王(意識心王)──安立此心王(意識心王)就是大乘菩提心。 此中「無上」意謂無有更上、無有更超勝。 「菩提心」自法是心王(意識心王),因為其是由(菩提心)自法相應的「欲求」心 所之力所產生,當相應的「欲求」心所(希求無上菩提的欲求心所)任運產生之時,與此 欲求(心所)相應的心王(意識心王),就是大乘菩提心。 菩薩的定義可安立為「未斷盡所知障之已生任運大乘菩提心且無退失的補特伽羅」。 心續中產生非造作任運的「緣無上菩提之欲求心所」時,與彼欲求心所相應的心王( 意識心王)就是大乘菩提心,具大乘菩提心的補特伽羅就是菩薩。 何謂菩薩?「菩」意謂修行之目的,其目的就是無上菩提;「薩」意謂欲求之發心。 如是,以「為利一切有情,欲求自利圓滿之無上菩提佛法身果位」的角度名為菩薩。 >>>>> [1] 《雜阿含659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聖弟子於如來發菩提心,所得淨信心,是名信根。…於 如來發菩提心所起精進方便,是名精進根。…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念,是名念根。…」 [2] 三乘菩提:聲聞菩提、獨覺菩提、大乘菩提 菩提二字,菩意謂斷功德(屬滅諦功德),提意謂證功德(屬道諦功德)。 大乘菩提,何以又稱無上菩提?因為沒有再超越佛果之上的斷、證功德,故稱無上。 [3] 發心成佛,即成就無上菩提,亦即成就究竟圓滿的斷(屬滅諦)、證(屬道諦)功德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本師釋迦牟尼佛本生):「三僧祇劫所修萬行,利益安樂諸 眾生已,十地滿心…『斷』除一切微細所知諸煩惱障,『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般若經》:「菩薩摩訶薩永『斷』一切煩惱所知二障(究竟圓滿的滅諦功德),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乃名如來、應、正等覺,得一切相智(究竟圓滿的道諦功德)」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90466340.A.1D4.html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7/27/2023 22:23:38
kissung : 南無阿彌陀佛 07/28 09:24
dakudai : 隨喜!阿彌陀佛! 07/28 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