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 Bing 在佛教教導中,五欲指的是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慾望。這些都是人在世 佛典三藏說的五欲,是指:色、聲、香、味、觸。 色、聲等五種境,分別與眼、耳等五種根相應。 1.色處--眼根相應--生起眼識(覺知) 2.聲處--耳根相應--生起耳識(覺知) 3.香處--鼻根相應--生起鼻識(覺知) 4.味處--舌根相應--生起舌識(覺知) 5.觸處--身根相應--生起身識(覺知) 色、聲、香、味、觸五者,又稱作五欲塵,屬色塵,屬於色法,色塵的色法是四大假合。 ===== 《增壹阿含經》五王品第三十三 ...「諸賢當知,如來說此五欲。云何為五?若眼見色甚愛敬念,世人所希望;若耳 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如來說此五欲。此五欲中何者最妙?為眼見色妙耶? 為耳聞聲妙耶?為鼻嗅香妙耶?為舌知味妙耶?為身知細滑妙耶?此五事何者為最妙?」 其中或有國王而作是說:「色最為妙。」或有作是論:「聲最為妙。」或有作是論: 「香最為勝。」或有作是論:「味最為妙。」或有作是論:「細滑為最勝。」 是時,言色妙者,優陀延王之所說也。言聲妙者,優填王之所論也。言香妙者,惡生 王之所論也。言味妙者,波斯匿王之所論也。言細滑妙者,毘沙王之所論也。 是時,五王各相謂言:「我等共論此五欲,然復不知何者為妙?」 是時,波斯匿王語四王曰:「今如來近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我等盡共至世尊所, 問斯義。若世尊有所教敕,當共奉行。」 ....爾時,世尊告諸五王曰: 「諸王所論各隨時宜。所以然者,夫人性行深著色者,睹無厭足,此人於色最妙、最 上,無復過者。爾時,彼人不著聲、香、味、細滑之法,五欲之中色為最妙。 若復有人性行著聲,彼聞聲已,極懷歡喜而無厭足,此人於聲最妙、最上,五欲之中 聲最為妙。 若復有人性行著香,彼聞香已,極懷歡喜而無厭足,此人於香最妙、最上,五欲之中 香最為妙。 若復有人性行著味,彼知味已,極懷歡喜而無厭足,此人於味最妙、最上,五欲之中 味最為妙。 若復有人性行著細滑,彼得細滑已,極懷歡喜而無厭足,此人於細滑最上、最妙,五 欲之中細滑最為妙。 若復彼人心以著色,爾時彼人不著聲、香、味、細滑之法;若復彼人性行著聲,爾時 彼人不著色、香、味、細滑之法;若復彼人性行著香,爾時彼人不著色、聲、味、細滑之 法;若復彼人性行著味,爾時彼人不著色、聲、香、細滑之法;若復彼人性行著細滑,爾 時彼人不著色、聲、香、味之法。」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欲意熾盛時,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歡喜,所願無有疑。  彼以得此欲,貪欲意不解,  以此為歡喜,緣之最為妙。  若復聽聲時,所欲必可克,  聞已倍歡喜,所願無有疑。  彼以得此聲,貪之意不解,  以此為歡喜,從之最為妙。  若復嗅香時,所欲必可克,  嗅已倍歡喜,所欲無有疑。  彼以得此香,貪之意不解,  以此為歡喜,從之最為妙。  若復得味時,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歡喜,所欲無有疑。   彼以得此味,貪之意不解,  以此為歡喜,從之最為妙。  若得細滑時,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歡喜,所欲無疑難。   彼以得細滑,貪之意不解,  以此為歡喜,從之最為妙。 「是故,大王!若言色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於色有氣味。若色無味者,眾 生終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色為最妙。然色有過失。若當色無過失,眾生則無厭 患,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然色有出要。若當色無出要者,此眾生類不得出生死之 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色為最妙。 「然復,大王!若言聲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於聲有氣味故。若聲無味者, 眾生終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聲為最妙。然聲有過失。若當聲無過失,眾生則無 厭患;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然聲有出要。若當聲無出要者,此眾生類不得出生死 之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聲為最妙。 「大王當知,若言香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於香有氣味故。若香無氣味者, 眾生之類終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香為最妙。然香有過失。若香無過失者,眾生 則不厭患;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然香有出要。若當香無出要者,此眾生類不得出 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香為最妙。 「然復,大王!若言味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於味有氣味故。若味無氣味者 ,眾生之類終不染著;以其有氣味故,五欲之中味為最妙。然味有過失。若當味無過失者 ,眾生則不厭患;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然味有出要。若當味無出要者,此眾生類 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味為最妙。 「然復,大王當知,言細滑妙者,當平等論之。所以然者,於細滑無氣味者,眾生終 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細滑為最妙。然細滑有過失。若細滑無過失者,眾生之類 則不厭患之;以其有過失故,眾生厭患之。然細滑有出要。若當細滑無出要者,此眾生類 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眾生得至無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細滑為最妙。 是故,大王!所樂之處,心即染著。如是,大王!當作是知。」 爾時,五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另外說到財色名食睡,雖然不是佛典說的五欲, 但是告誡修行人勿貪著名聞利養、勿貪著色聲等五欲、勿好吃懶惰等。 如《雜阿含271經》: 佛告比丘: 『是低舍比丘,是愚癡人,不守根門(不守護眼耳等根律儀)、飲食不知量、初夜後夜 心不覺悟懈怠嬾惰不勤精進,不善觀察思惟善法,彼於分別法,心樂修梵行,離諸睡眠, 於正法中離諸疑惑,無有是處。』 『若當比丘,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覺悟精進,觀察善法,樂分別法(樂於 分辨、分析法義),樂修梵行,離於睡眠,心不疑法,斯有是處(佛陀說要不放縱根門、 樂於分別分析法義等,於法才能遠離疑惑入於法行)。』 (《增壹阿含經》:「汝今當修二法,所謂止與觀也…復當更修二法,所謂智與辯也。」) >>>>> [1] 《華嚴經》:「一切眾生於長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貪著五欲,其心決定耽染沈 溺,隨其流轉,不得自在。」《八大人覺經》:「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 [2] 摘自:《心類學顯要》倉忠仁波切教授 總的來說,輪迴的眾生所追求的,就是此五種境(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例 如我們人類一般就是追求此五種境(色聲香味觸等五欲),藉由緣取此五種境之認知(覺 知)而獲得快樂,在這五種認知(覺知)所引生的虛妄快樂之中,隨波逐流、搖擺不定。 無始輪迴以來,我們都是以前五根知緣取對境為主要,侷限且糾結纏繞於其中,所以 無堪能進一步去觀察(分辨分析觀察)修行上的法義;但是由於三寶的加持、諸傳承上師 的加持與教授,今日我們有機會透由學習而理解各種認知,由此才能修行改變自己的內心 ,這是非常有福報的事情,所以,大家應當歡喜的研讀、思考、串習,這是很重要的。 [3] 眼耳等前五知的感官世界--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屬物質色法,屬無常法 達賴喇嘛尊者:「現代教育或當今世人只關注感官覺受,並不關注第六意識。要去體 會第六意識的話,就得忽略眼耳鼻等感官的覺受,這是依據奢摩他(止/禪定安止),還有 毘婆舍那(觀/智慧勝觀)—觀察修。這兩者(止、觀)都屬第六意識,而不是感官覺受。」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96908219.A.A86.html
kissung : 南無阿彌陀佛 10/10 12:27
GeraldLiu : 財色名食睡一般是說地獄五條根。應可歸到貪瞋痴的貪 10/10 13:01
GeraldLiu : http://www.fodizi.tw/fojiaozhishi/4078.html 10/10 13:05
GeraldLiu : 這篇文章倒是提了五欲六塵,文章我稍微看一下而已, 10/10 13:06
GeraldLiu : 它反而把色聲香味觸法歸到六塵裡…… 10/10 13:07
cool810 : 我文章開頭有提到,色聲香味觸又稱五欲塵,所謂五欲 10/10 14:26
cool810 : 六塵,六塵當中的前五者就是五欲,不是說有不同於六 10/10 14:27
cool810 : 塵的五欲,而是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就是六塵的前五者。 10/10 14:27
cool810 : 好比說四禪八定,四禪和八定也不是分開看的,上二界 10/10 14:28
cool810 : 的八種等至定當中,前四者就是色界的四種禪定。 10/10 14:29
cool810 : 又如佛教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其中十二入處就是 10/10 14:30
cool810 : 六根對六境,六根當中,眼耳等前五根,所對的色聲等 10/10 14:31
cool810 : 五境,就是此處說的五欲塵,五欲屬於色法也就是色蘊 10/10 14:32
cool810 : 所以五蘊跟十二入處的關係--十二入處當中內六處的眼 10/10 14:34
cool810 : 耳等五根以及外六處的色聲等五境,這十者屬於色蘊。 10/10 14:34
※ 編輯: cool810 (61.71.8.219 臺灣), 10/10/2023 18: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