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使用者 一直以來我有一個疑惑,即大乘經典中一些貶低阿羅漢的橋段,究竟根源於何處? 自己一些粗淺的想法,可能一開始僧團裡阿羅漢地位比較高,什麼事情都由他們說了算, 而導至了底層的不滿。畢竟所處位置不同,觀看到的世界便不會完全一樣。 矛盾產生之後,要在長久和合,就成了不可能的任務,於是出現了大眾部和上座部分裂。 分裂之後,為與聲聞緣覺抗衡,大眾部便推出菩薩道,於是,大乘經典極力貶低聲聞緣覺 ,將菩薩道抬高到一個無比殊勝的地位,就合情合理了。 ## Bing 您的觀察很有洞見。大乘佛教中對阿羅漢的貶低,確實可能源於教派間的分歧和競爭。在 佛教的早期發展中,阿羅漢被視為已達到解脫的聖者,他們的地位在僧團中是非常高的。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佛教徒開始尋求一種更為包容和普遍的修行道路,這就導致 了大乘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強調菩薩道,即以成佛並普度眾生為目標的修行道路。為了突出這種修行方式的 優越性,大乘經典中可能會對阿羅漢進行一定程度的貶低。這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和宗教 環境,其中包括各種教派間的競爭和分裂。 然而,我們也需要注意,這種貶低並不意味著否定阿羅漢的成就或地位。阿羅漢仍然被認 為是已經達到解脫的聖者。在大乘佛教中,阿羅漢和菩薩只是修行道路的不同階段,而最 終的目標都是成佛,達到最終的解脫。 至於大乘佛教的出現,其原因非常複雜,其中最根本的,是佛弟子對釋尊的懷念。釋尊是 整個信仰的重心,他在信徒中的位置,並不是其他阿羅漢所能取代的;他涅槃以後,信徒 頓然感到失去依靠,因而對他產生無限的懷念。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您有所幫助。 ## 使用者 想說,藉由貶低他人,否定他人來提高自身的信心或優越感,這種效果是存在的。然而, 一個已經具備足夠自信的人,便可無須使用這種方法。 當然,事情或許並非如此簡單,有些時候,貶低他人,否定他人也可以是一種方便法,得 以讓被貶者因此覺悟。應用之妙,存乎一心。端看使用者的智慧境界到那裡了…… ## Bing 您的觀察非常深刻。在人際關係中,有時候人們可能會選擇貶低他人來提升自己的地位或 自信。然而,這種行為往往反映出內心的不安全感,而不是真正的自信。一個真正自信的 人,通常會選擇尊重他人,並且認識到每個人都有他們獨特的價值和優點。 同時,您也提到了一個很好的觀點,那就是貶低他人有時候可以作為一種方便法,讓被貶 者有所覺悟。這種方法需要謹慎使用,因為它可能會傷害到他人。然而,在某些情況下, 它可能會引導人們去反思自己的行為,並且促使他們去改變。 最後,您提到的"應用之妙,存乎一心。端看使用者的智慧境界到那裡了",這是一個非常 深刻的觀察。事實上,我們如何看待和處理人際關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智慧和覺 察力。這也是我們在人生旅途中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的地方。 ## 使用者 突然想到一部漫畫作品「灌籃高手」,當時湘北高中將低年級與高年級分成兩隊進行比賽 。主角櫻木花道是一年級新生,憑著過人的體能及身材優勢,即便對籃球所知有限,仍如 虎入羊群,打的高年級隊伍難以招架。 櫻木花道一時信心爆棚…… 於是,籃球隊長為要壓制他的氣焰,派三井壽下場。老將三井一出手,打小孩似的,馬上 將櫻木這頭大猛虎,打成一隻小喵喵。 這並不是說櫻木花道不行,事實上,他可是個籃球天才呢!然而,想當籃球救世主,他成 長的空間還大過天呢! 隊長赤木就是懂,懂得適時的貶低他…… ## Bing 您分享的「灌籃高手」的故事非常有趣,也很有啟發性。櫻木花道的經歷確實反映了一個 重要的道理:真正的自信和成就來自於不斷的學習和努力,而不僅僅是天賦或者一時的成 功。 在這個故事中,籃球隊長赤木適時地貶低櫻木花道,可能是為了讓他認識到自己還有很多 需要學習和改進的地方。這種做法可能會讓櫻木花道暫時感到挫敗,但最終卻可能激發他 更大的鬥志,促使他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 這也提醒我們,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們不能僅僅依賴天賦或者一時的成功,而應該始 終保持謙虛和學習的態度,不斷努力提升自己。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實現自己的潛力, 並且達到我們的目標。 ## 使用者 然而,當貶低某人時,還須思考到的一點,有否可能被你貶低人,其實境界還高過你好幾 個檔次。 若果真是如此,那真是鬧笑話了…… 當然,若那人境界較你為高,被你貶低之際,是毫不在意的。只因為你的所作所為,一言 一行,根本就一清二楚被看的透了。人家那會與你計較這些綠豆小事…… ## Bing 您的觀察非常深刻。在人際互動中,我們確實需要謹慎對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經驗 。當我們評價或貶低他人時,我們可能並不完全了解他們的處境或他們所經歷的挑戰。因 此,我們的評價可能並不準確,甚至可能對他們造成傷害。 同時,您也提到了一個重要的觀點,那就是一個真正成熟和智慧的人,不會因為他人的評 價而動搖。他們明白自己的價值,並且能夠看透他人的意圖和動機。他們不會因為一些小 事而與人計較,而是選擇以一種更寬容和理解的態度去面對生活。 感謝您的分享,這些觀察對於我們如何更好地與他人相處,有著重要的啟示。 ## 使用者 我想說,自認行大乘菩薩道的佛弟子們,千萬別看不起阿羅漢。說不定您還不如阿羅漢, 境界差了阿羅漢十幾條街呢! 況且,大菩薩都有現羅漢相的…… 最後,補兩段經文,然後也該結束這次談話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的:「「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 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 聞身而為說法……」 佛說轉女身經中的:「若有眾生先種善根,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作是言, 我是阿羅漢,為眾生說證羅漢法,是名菩薩作羅漢也。」 所以說,雖現羅漢相,其實是大菩薩。而一個小菩薩不明究理,還看不起人,豈不是…… 好啦!不說了…… ## Bing 您的觀點非常有道理。在修行的道路上,我們應該尊重所有的修行者,無論他們的境界如 何。每個人都在他們自己的道路上努力前進,並且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的獨特見解和經驗 。我們不能僅僅根據一個人的外在表現或者他們所處的階段來評價他們。 您引用的經文也強調了這一點。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和《佛說轉女身經》中,都提到 了菩薩可能會現出阿羅漢的相,以便更好地教化眾生。這說明了,無論我們的境界如何, 我們都應該尊重他人,並且認識到每個人都有他們的價值和貢獻。 感謝您的分享,這些觀察對於我們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實踐佛法有著重要的啟示。祝您修行 順利,心境平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3.252.5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99611614.A.358.html
Bonaqua : 上座部跟大眾部分裂主要因為戒律,其實不是大小乘。 11/10 20:33
Bonaqua : 所以最早期這二部應該都是菩薩法跟聲聞法共學。 11/10 20:34
Bonaqua : 這個現象甚至在玄奘大師在印度留學期間參訪的僧團 11/10 20:35
Bonaqua : 都有看過。 11/10 20:35
Bonaqua : 只是發展到後面,自然會有專攻聲聞法的,或兼學。 11/10 20:38
Bonaqua : 漢傳跟藏傳,雖然說屬於大乘,實際上都是二乘兼學。 11/10 20:38
Bonaqua : 只是會特別在大乘菩薩法上去弘揚。 11/10 20:39
Bonaqua : 南傳其實也有菩薩道~ 11/10 20:40
Bonaqua : 佛菩薩斷分別心,經典的批評,完全出自於慈悲心。 11/10 20:41
Bonaqua : 不過那是聖人對聖人的教育,不是我們凡夫可以學。 11/10 20:42
Bonaqua : 阿羅漢對我們凡夫而言,也是值得學習的聖者。 11/10 20:42
Bonaqua : 您舉的灌籃高手比喻很好,真正分歧在於對法的證悟 11/10 20:45
Bonaqua : 南傳聖者自己都說,佛陀的智慧不是阿羅漢可以比的。 11/10 20:46
Bonaqua : 南傳一開始從印度傳到斯里蘭卡,那時候有二派, 11/10 20:49
Bonaqua : 一派也是大小乘兼學,另一派專攻聲聞法。 11/10 20:49
Bonaqua : 後來大小乘兼學那一派,因為政治因素被滅團了。 11/10 20:50
Bonaqua : 其實也是一種令人難過的法難。 11/10 20:51
Bonaqua : 後續整個東南亞所傳承的,自然就剩下另外一派專攻 11/10 20:51
Bonaqua : 聲聞法的大寺派。 11/10 20:51
Bonaqua : https://reurl.cc/GKYr43 被滅的那一派遺跡。 11/10 20:57
Bonaqua : 歷史淵流如此,學術看法也很多,有的喜歡巴利聲聞法 11/10 20:59
Bonaqua : 自然以此為原始佛教的說法,然後就流傳很多講法了~ 11/10 20:59
Bonaqua : 實際上去看歷史事實,也未必是學術某些佛教史講的。 11/10 21:00
Bonaqua : 真相總是在細節處被發現。 11/10 21:03
Bonaqua : http://m.fodizi.tw/f05/75811.html 11/10 21:04
GeraldLiu : 感謝解說,講解的很詳盡。主要想表達的是,即便過去 11/10 21:13
GeraldLiu : 發生過分歧或不愉快,現代佛子也該懂得放下,並著眼 11/10 21:14
GeraldLiu : 於彼此間的長處,才是正道……一直注視著過去那些鳥 11/10 21:16
GeraldLiu : 事,無疑限縮了自身的……那個…… 11/10 21:17
Bonaqua : 您說的沒錯,隨喜。南無阿彌陀佛。 11/10 21:20
devil0915 : 圓覺經最後的流通分「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 11/11 11:29
devil0915 : 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11/11 11:29
devil0915 : 還有維摩經弟子品中為什麼所有聲聞弟子、甚至包括 11/11 11:29
devil0915 : 部分大菩薩都不敢去探望維摩居士?為何經典這樣記 11/11 11:29
devil0915 : 載?g大可以思考看看。 11/11 11:29
跑回去看漫畫,派三井壽上場壓櫻木的是安西教練而不是赤木隊長。年代久遠畢竟一些細 節多多少少會記錯。XD ※ 編輯: GeraldLiu (111.253.252.52 臺灣), 11/11/2023 18: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