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那總之念佛法門或許就是作意在佛號上,身心投入這樣吧? 如果念佛法門 是這麼解釋 那真正的念佛法門的真義已經失傳 那您會問 真正的念佛法門 是什麼 佛者 覺也 那您判斷一下 要怎麼念! ※ 引述《khara (逝)》之銘言: : 這裡針對幾個意思相近的名相提出我個人的解釋。 : 如有錯誤歡迎指教批評。 : 1.作意(manasikāra) : 類似於內心聚焦的感覺。 : 我們的五感,身內身外,隨時都接受大量的訊息。 : 例如晚上的時候 : 我可能同時腿上濕疹癢,肚子有莫名的餓,耳朵聽見隔壁的太太罵小孩。 : 但我想到:i)我太肥了要執行168減肥,中午吃過了,這餓只是習性造成錯覺。 : ii)我有一堆書該讀的未讀。 : 於是我開始讀書,「作意」在書本上,這時其他感覺由於屬次要,就被忽略了。 : (題外話是,有減肥經驗的應該會對「真餓/假餓」有體會。 : 要存活得吃,真餓是個訊號。可有時候卻是由習性造成的假餓,吃了就吃太多。 : 這似乎很難用言語說清楚,只能自己體會。) : 作意也不一定是對好事。 : 例如我在馬路上看見對面一個巨杯正妹,作意在眼上,心念都飄到那了, : 身邊車子來了我都渾然不覺,直到一聲巨響「叭」一下讓我嚇到,作意方向改成耳。 : 這個詞梵語拆解開來是 manas(心念) + kāra(< √k 做) : 2.等持(samādhi) : 或作「定」或音譯作「三摩地」。 : 與前面單純只是心念聚焦的作意不同。 : 例如我在「作意」於正妹時,耳根還是開放的,隨時可能聽見「叭」聲巨響。 : 但到達等持的境地,那就是在一念間的瞬間集中心念在一事物上了。 : 例如打電動打到廢寢忘食,真是把其他感官都放下了, : 而把心專注在眼、手、腦的聯結上。 : 這個境況也可以稱作「心一境性」(cittas'ekāgratā)。 : 3.等至(samāpatti) : 上述作意與等持都是一念之間的。 : 而持續一段時間達到身心平等的安寧平靜狀態,就叫作等至(三摩鉢底)。 : 這個持續狀況就不是一般普通人(即使很厲害的普通人)能達成的了。 : 而是修行者(通於內外道)特意達成的持續寧靜狀態。 : 但也叫作「定」。 : 意思與等至有點像(等至是瞬間而等持是持續),有交集但又不太同。 : 4.靜慮(dhyāna) : 音譯作「禪」 : (巴利 jhāna,我猜測漢譯源自某種印度俗語把 dh 變 jh,並非古無正齒音)。 : 字根 √dhyai 沉思、冥想。 : 不但達成等持而且如實了知。 : 但也有說「染污三摩地亦具禪相」? : 是不是說, : 狙擊手作意殺人,心念專注之下如實觀察到目標並精準射中,同樣具禪相但卻造惡業? : 這點我不太確定能否這麼解。 : 那總之念佛法門或許就是作意在佛號上,身心投入這樣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2.93.15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700552676.A.7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