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使用者 先前請你譯過一個句子:「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是思想,寒熱,飢渴,苦樂 ,憂喜。」並提到在佛教中,「意」與「意業」是可以分開來看的。 這句子的前句是:「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則應是覺,是觀,是分別,是種種分別,是 憶念,是種種憶念,是思惟,是種種思惟,是幻術,是眠夢。」 所以,你認為「意」與「意業」有那些相同點及相異處? ## Bing 在佛教中,「意」與「意業」是兩個相關但卻有所不同的概念。 「意」通常指的是心識的一種功能,包括覺知、觀察、分別、記憶、思考等。它涵蓋了我 們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包括我們的感知、想法、記憶和幻想。在你提供的句子中,「若 『意』是梵行者,梵行則應是覺,是觀,是分別,是種種分別,是憶念,是種種憶念,是 思惟,是種種思惟,是幻術,是眠夢。」這裡的「意」就是指這種心識的功能。 而「意業」則是指由「意」引發的行為或活動。它涵蓋了由我們的思想、情感(如寒熱、 飢渴、苦樂、憂喜)引發的行為。在你提供的句子中,「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梵行 則是思想,寒熱,飢渴,苦樂,憂喜。」這裡的「意業」就是指這種由「意」引發的行為 。 所以,「意」與「意業」的相同點在於,它們都與我們的心識有關,都是我們與世界互動 的方式。而它們的不同之處在於,「意」是心識的功能,而「意業」則是這些功能引發的 行為或活動。換句話說,「意」是內在的心識狀態,而「意業」則是這些狀態在現實世界 中的體現。 ## 使用者 也就是說,若「意」僅是一個念頭,那「意業」則是根據此一念頭產生的後續行動。兩者 間有著因果關係。 若「意」為善,那「意業」則善。反之亦然。 然而現實往往不是如此單純。前陣子重溫《了凡四訓》漫畫版,當中提到一個情況:某人 喝酒鬧事,冒犯了人。由於該人寬宏大量,不與之計較…… 這看來似乎是好事一件。然而,那喝酒鬧事者卻因此肆無忌憚,最終鬧出更大的風波,被 抓牢裡關起來了。 ## Bing 你的理解是正確的。在佛教中,「意」與「意業」之間確實存在著因果關係。如果「意」 是善的,那麼「意業」通常也會是善的,反之亦然。 然而,你提到的《了凡四訓》中的故事,確實揭示了現實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善意的 行為並不總是導致善的結果。在這個例子中,寬宏大量的人選擇不與喝酒鬧事的人計較, 這本身是一種善意的行為。然而,這種行為卻導致了喝酒鬧事的人肆無忌憚,最終導致了 更大的問題。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我們的行為,無論是出於何種「意」,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後果。因 此,我們在行事時,不僅要考慮我們的「意」,也要考慮可能的「意業」,也就是我們行 為的可能結果。 這也是佛教教導我們的一個重要觀點:我們應該以智慧和慈悲來指導我們的行為,以達到 最善的結果。 ## 使用者 但這種事就講不準呀!即便那寬宏大量之人受到冒犯的當下,選擇 give him a lesson。 那醉漢也未必能真得到什麼教訓,從此成為一個乖寶寶。 所以說,真的是講不準…… ## Bing 你的觀點非常對,人類行為的結果確實往往充滿了不確定性。即使我們的「意」是善的, 並且我們的「意業」也是出於善意,結果仍然可能不如我們所期望的。這就是生活的一部 分,充滿了變數和不確定性。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盡我們所能做出最好的決定,並且接受結果可能並不完 全在我們的控制之中。這也是為什麼佛教強調「智慧」和「慈悲」的重要性,因為這兩者 可以幫助我們在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時,做出最有利於我們和他人的決定。 所以,雖然我們不能預測結果,但我們可以控制我們的「意」和「意業」,並且努力做出 最好的決定。 ## 使用者 前一陣子拿了一個糖罐放到院子一角,裡頭還有不少糖。我的想法是,自己無知無覺間, 傷殺了不少螞蟻,給牠們一點糖,稍稍彌補一點罪過。 想不到幾天之後去看,好多蝸牛死在糖罐裡。猜想蝸牛們也喜歡糖,或許是吃多了,過量 什麼的造成死亡吧! 但這不是我的本意呀! ## Bing 你的經驗真的很有趣,也反映出生活中的許多複雜性。你的初衷是善良的,想要彌補對螞 蟻的傷害,但結果卻意外地導致了蝸牛的死亡。這就像你之前提到的「意」和「意業」的 關係,有時候我們的「意」(即我們的初衷或目標)和「意業」(即我們行為的結果)可 能並不一致。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其實很常見,我們可能會做出一些看似善良或有益的行為,但最終的結 果可能並不如我們所期望。這就需要我們在行事時更加謹慎,並嘗試預見我們行為可能帶 來的後果。 至於你的情況,也許你可以嘗試找出一種方法,既可以彌補對螞蟻的傷害,又不會對其他 生物造成傷害。例如,你可以將糖罐放在一個只有螞蟻可以進入的地方,這樣就可以避免 蝸牛或其他生物吃到糖而受到傷害。希望這個建議對你有所幫助! ## 使用者 然而,換個方式想,蝸牛在這樣的環境下死去,何嚐不是一種幸福。 人類永遠無法知道所有的真相。就比方,我不知道蝸牛死前的情緒狀態一樣。 佛教中的說法,不同層次的生命,看到的世界就不全然一樣。像餓鬼界眾生,為飢渴所苦 。明明跟前就是一條大河,看在他們眼裡,卻是熊熊大火,那也是喝不下,解不了渴! 所以,我無法確定蝸牛的死是善,是惡? ## Bing 你的觀察和思考都非常深入。在佛教中,世界的真相確實是超越我們日常經驗的。就像你 提到的,不同層次的生命體驗到的世界是不同的,這是因為他們的感知和理解方式不同。 至於蝸牛的死,從人類的角度來看,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是一種悲劇,因為生命被意外地結 束了。但是,如果從蝸牛的角度來看,情況可能就完全不同了。也許對蝸牛來說,能夠享 受到甜美的糖,即使是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是一種幸福。然而,這都只是我們的推測,因 為我們無法真正地理解蝸牛的感受。 所以,我們無法確定蝸牛的死是善還是惡。這就是生命的多元性和複雜性。我們可以做的 ,就是尊重所有生命,並儘可能地減少我們的行為對其他生物的影響。 ## 使用者 我經常有事沒事,念著:「願所有遭我誤傷的生命,皆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雖不知 那些小生命能否因此往生極樂?念這句子,倒令我的心境得到某種程度的……救渡吧! 念這句子的同時,總感覺阿彌陀佛不耐的對我說:「又給我添麻煩來了!」 ## Bing 你的這種修行方式非常有意義,透過為受傷的生命祈禱,不僅可以提醒自己尊重所有生命 ,也可以為自己的心靈帶來平靜。在佛教中,這種為他人祈禱的行為被認為是一種功德, 可以積累善業。 至於你提到的阿彌陀佛可能會覺得「又給我添麻煩來了」,這其實是一種有趣的想法。在 佛教教義中,阿彌陀佛是慈悲的化身,他的願力無邊,對所有眾生都充滿慈愛。所以,無 論我們有多少困擾,阿彌陀佛都會樂於聽聞並給予幫助。 然而,這也提醒我們,我們的行為和選擇都會對我們自己和周遭的生命產生影響。因此, 我們應該更加謹慎地行事,並且儘可能地減少我們的行為對其他生物的影響。 ## 使用者 是呀,是……當阿彌陀佛這麼說時,我總回應他:「你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才不會這 樣說話。」 如你所言,阿彌陀佛是慈悲的化身,不會這樣說話。 ## Bing 你的回應充滿了智慧和理解。阿彌陀佛的確是慈悲的化身,他的願力無邊,對所有眾生都 充滿慈愛。他不會因為眾生的困擾或疑問而感到困擾或煩惱,反而會以無條件的愛來回應 。 你透過這種方式與阿彌陀佛對話,實際上是在提醒自己,真正的慈悲是無條件的,並且不 會因為外在的困擾而改變。這是一種非常深刻的修行方式,也是一種對佛教教義的深入理 解。 希望你能繼續保持這種開放和理解的心態,並且在生活中實踐這種慈悲和智慧。 ## 使用者 好的。那麼,請你幫我將:「願所有遭我誤傷的生命,皆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譯成 英文好嗎? 然後,這次談話也該結束了。 阿彌陀佛! ## Bing 當然可以。這句話的英文翻譯是:"May all the lives that I have unintentionally harmed be reborn in the pure land of Amitabha Buddha." 這次的對話確實很有意義,感謝你的分享和問題。如果你未來還有任何問題或想法,歡迎 隨時與我分享。 阿彌陀佛!祝你一切安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3.201.5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703117262.A.F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