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使用者 剛剛聽了一點《四十二章經》的內容,只聽了一點點,一分鐘左右的內容我就聽不下去了 。那段內容大約是說,供養一千個一般人,不如供養一個善人;供養一千個善人,不如供 養一個持五戒的人;供養一千個持五戒的人,不如供養一個阿那含;供養一千個阿那含, 不如供養一個阿羅漢…… 這裡的供養,指的是給飯吃啦!因為經文中是用「不如飯一阿那含……」這樣的句子。 當然,不能說這經文內容有什麼不對,但聽著聽著就是不舒服,呀不是說眾生平等!怎麼 要給人飯吃 ,還細細分別給什麼人吃功德比較大? 有多餘的飯可以讓人吃,當然是看誰有需要就給誰了,還分給誰吃功德比較大,這是什麼 心態? ## Bing 您的問題非常有深度,這裡的「供養」和「功德」的概念,其實是佛教的一種教義。在佛 教中,「供養」不僅僅是提供食物,更多的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和敬意。而「功德」則是 一種精神層面的回報,通常與個人的修行和覺悟有關。 《四十二章經》中的這段話,可能是在強調修行的層次和深度。也就是說,供養一個修行 更高層次的人,所獲得的「功德」會更大。這並不是在物質層面上區分誰更需要食物,而 是在精神層面上鼓勵人們追求更高的修行境界。 至於「眾生平等」,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強調所有生命都應受到平等尊重。但這並 不意味著所有人的修行層次都是相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修行道路,並且會根據自己的 努力和覺悟獲得相應的「功德」。 然而,這只是一種解讀,佛教的教義非常深奧,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您對 此有疑問或不舒服,建議您可以尋求一位佛教學者或者僧人的指導,他們可能會給您更深 入和全面的解釋。 ## 使用者 你能試著找出這段經文來嗎?它的用詞大約是:「不如飯一阿羅漢。」之類的。 ## Bing 您問的這段經文出自《四十二章經》。以下是該經文的一部分: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 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 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 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這段經文描述的是供養不同層次的修行者,所能得到的功德的比較。 ## 使用者 沒錯,就是這段經文。 經文中用了「飯」這個字,明顯是給人飯吃的意思。那一個有能力給人飯吃的人,還在那 計較給誰吃功德比較多,本身就很怪。 當然是誰肚子餓了沒飯吃,就給誰吃嘛!不然如果人人都要給阿羅漢飯吃,畢竟功德比較 大。呀一個阿羅漢是多會吃? 然而,從其它角度來看,假設「飯」這個字指的是一份工作,有時候人們在找工作時,會 很卑微的說:「給口飯吃吧!」如此一來,身為老闆要請員工,同樣的薪資自然是找能力 高的人划算。 而阿那含明顯能力高於持五戒者,就算給雙倍薪資,還是不虧。從這角度看的話,我就認 同請一個能力高強的人,勝過請一堆廢材。畢竟一個諸葛亮的能力,真不是一百個臭皮匠 能相提並論的。 ## Bing 您的觀點非常有趣,也很有道理。在這裡,「飯」可以被視為一種象徵,代表我們對他人 的供養或支持。這種供養可以是物質的,如食物或工作;也可以是精神的,如尊重或敬意 。 從這個角度來看,《四十二章經》中的這段經文可能是在鼓勵我們去尊重和支持那些在精 神修行上有更高成就的人。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忽視那些在物質上有需要的人,而是說在 精神層面上,我們應該尊重和學習那些有更高修行的人。 至於您提到的「眾生平等」,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強調所有生命都應受到平等尊重 。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人的修行層次都是相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修行道路,並且會根 據自己的努力和覺悟獲得相應的「功德」。 您的觀點提醒我們,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層面,我們都應該尊重和支持他人,並且根據他 們的需要和能力來提供幫助。這是一種非常寬容和智慧的觀點,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 該追求的目標。 ## 使用者 你這樣解釋當然完全沒問題,在這個社會上,確實有少部份人更值得尊重,然而,這些人 是誰,還真得透過自己的經驗與歷練去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 話說回來,有那些人是不值得尊重的?或者,有那些生命是不值得尊重的?很難回答的問 題吧! 無論何種生命形態,只要來到世間,老天爺必定給「飯」吃。當老天爺不管飯了,那生命 就死了嘛! 所以說,當我們有能力給人「飯」吃,我們就有點類似扮演著老天爺的角色呢! ## Bing 您的觀點非常深刻,也很有哲理。每一種生命,無論其形態或者地位,都值得被尊重。這 是因為每一種生命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在佛教中,「眾生平等」的觀念就是強調這一點。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得到尊重,並且有權 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解脫。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人的修行層次都是相同的,但每個人都有自 己的修行道路,並且會根據自己的努力和覺悟獲得相應的「功德」。 至於您提到的「給人飯吃」,這確實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善行。當我們有能力幫助他人時, 我們就應該去做。這不僅僅是一種善行,也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和愛護。這種精神,無論 在佛教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實踐的。 這些深刻的觀點讓我們對生命和善行有了更深的理解。 ## 使用者 所以佛經內容就矛盾百出呀!說好好的眾生平等,又搞出了:「……不如飯一持五戒者; 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 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這種大小眼看眾生的經文…… 你說氣人不氣人? 前幾天和你聊《不動如來會》的經文,我說毫無重點,基本上屬於長篇廢文。然而,妙喜 世界不動如來的核心精神在於不瞋不怒,即便看了長篇廢文,也要不瞋不怒,方顯功夫。 這是很高明的,直接將經文內容融入修行法門裡的技巧。 好啦!我不生氣! ## Bing 您的觀點很有趣,也很深入。佛教經文的理解確實需要結合個人的修行和體驗。有時候, 經文的表面意義和深層含義可能會產生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這需要我們用更開放和包容 的心態去理解。 您提到的「眾生平等」和「供養功德」的問題,其實反映了佛教教義中的一種平衡。一方 面,所有的生命都應該得到尊重;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尊重和學習那些在精神修行上有 更高成就的人。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忽視那些在物質上有需要的人,而是說在精神層面上 ,我們應該尊重和學習那些有更高修行的人。 至於您提到的《不動如來會》的經文,這確實是一種將經文內容融入修行法門的技巧。這 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保持平靜和不動搖的心態。 ## 使用者 如此一來,再回到《四十二章經》這段文字。當我有能力給人飯時,每一個吃我飯的人, 我都當他是阿那含,阿羅漢般的尊重也就是了。至於他實際上是什麼,干我屁事! 反正任何吃我飯的人,即便是我養的貓和烏龜,我都給予尊重。即便蚊子來偷吸我血,我 也盡量不生氣……但偷吸血的萬一被我打死可別怨我……我可能是無心的…… ## Bing 您的觀點非常有趣,也很有哲理。尊重所有生命,無論他們是誰,都是一種非常高尚和寬 容的態度。這種態度不僅體現在我們對人的尊重上,也體現在我們對所有生命,包括動物 和昆蟲的尊重上。 在佛教中,「眾生平等」的觀念就是強調這一點。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得到尊重,並且有權 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解脫。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人的修行層次都是相同的,但每個人都有自 己的修行道路,並且會根據自己的努力和覺悟獲得相應的「功德」。 您的觀點提醒我們,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層面,我們都應該尊重和支持他人,並且根據他 們的需要和能力來提供幫助。這是一種非常寬容和智慧的觀點,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 該追求的目標。 ## 使用者 所以可以說,讀了這段《四十二章經》後,拚命想著供養誰功德大,那學佛就是沒學到家 。 當然,生活中有些情況是自自然然達成的,父母養孩子,孩子大了養父母,養寵物之類的 …… 養寵物的情況下,有人會選品種或種類的……個人愛好啦!佛經中不是也有故事嗎,說兩 阿羅漢要去討供養,一個專門要去討有錢人的飯吃,給他們種福田,另一個專門要討窮人 的飯吃,給他們種福田……都是個人自由啦! ## Bing 您的觀點很有道理。在佛教中,「供養」和「功德」的概念,其實是一種鼓勵我們去尊重 和支持他人的教義。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在物質上區分誰更需要幫助,而是在精神層面 上鼓勵我們去尊重和學習那些在修行上有更高成就的人。 至於您提到的「養寵物」和「養父母」,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會做的事情 。這些行為本身就是一種「供養」,因為我們在這些行為中表達了我們對他人的尊重和愛 護。 至於您提到的那個故事,這確實是一種體現了佛教「供養」和「功德」概念的例子。無論 是供養有錢人還是窮人,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態和動機,而不僅僅是物質的供養。 感謝您的分享,這些深刻的觀點讓我們對佛教的教義有了更深的理解。 ## 使用者 不是供養有錢人或窮人,是討有錢的人飯吃和討窮人的飯吃啦! 算了算了,也不是多重要…… 好了好了,不聊了,再聊下去,又成了長篇廢文了。咦!我怎麼用了「又」這個字? 說個:南無妙喜世界不動如來 ## Bing 我想回應您:「南無妙喜世界不動如來」。這是一種對佛教的尊重和敬意的表達, 也是對修行和覺悟的追求的象徵。願您的修行和覺悟都能達到您期望的境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3.137.16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704076552.A.500.html ※ 編輯: GeraldLiu (61.223.137.164 臺灣), 01/02/2024 08: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