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補特伽羅無我(人無我)就是說,每個人(每個補特伽羅)都稱自己為我,這樣的我,各自都 : 是依自己的五蘊安立,沒有不依於自己的五蘊安立的我,例如,沒有不依於自己的五蘊安 : 立的佛聖者,佛聖者並不是不依於自己五蘊的常一自主,沒有這樣的我即補特伽羅無我。 補充:沒有常一自主的佛聖者 摘自:攝類學09/講者:促稱格西/地點:台灣三學法洲 時間:2013-01-09 再者,必須依著自身五蘊隨一而假立的士夫,就是補特伽羅的性相。為什麼必須依著 自身五蘊隨一,而不是依著自身五蘊假立的士夫,就可以安立為補特伽羅的性相?──理 由是,為了簡別無色界的補特伽羅並不具足色蘊(無色界眾生只具有受想行識四蘊、不具 色蘊),所以必須安立依著自身五蘊隨一而假立的士夫,才稱為補特伽羅的性相或定義。 此中,所謂的五蘊,即自心相續所攝的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及識蘊。那麼,自心 相續所攝的五蘊的個別之義為何?自心相續所攝的色蘊,是指有情的頭、手、足等色法; 受蘊,是指身心所蒙受的苦樂感受;想蘊,是指確認情器世間的心,譬如確認這是人、天 道、樹木、汽車等事例的心;行蘊,如云:「行蘊乃四外。」是指扣除了自心相續所攝的 色蘊、受蘊、想蘊、識蘊等四蘊之外的不相應行法(及相應行法,行蘊包括相應行法與不 相應行法),便是行蘊之義;識蘊或界,是指心相續所攝的心識。 關於依著自身五蘊隨一而假立的士夫,就安立為補特伽羅的性相,這一點,是佛教各 部宗派──有部(毗婆沙宗)、經部、唯識宗、中觀宗等四宗所共同承許的見地。...(中略) 同學問:佛聖者是否也是補特伽羅? 格西答:是的,佛聖者也是補特伽羅。 問:眾生和補特伽羅的差別,有幾句關係?安立佛聖者為補特伽羅的理由是什麼? 答:眾生和補特伽羅的差別,是三句關係,因為凡是眾生,周遍是補特伽羅;但是, 補特伽羅不周遍是眾生,譬如:第一句:不是眾生,是補特伽羅,譬如佛聖者,不是眾生 ,而是補特伽羅。第二句:是眾生,也是補特伽羅,譬如我們,既是眾生,也是補特伽羅 ,二者皆是。第三句:不是眾生,也不是補特伽羅,譬如兔角,既不是眾生,也不是補特 伽羅,二者皆非。 問:為什麼佛與三惡道的──地獄、餓鬼、畜生、三善道的──人道、天道、阿修羅 等六道隨一眾生,都同樣安立為補特伽羅的事相? 答:由於佛聖者是歸屬於具心識的人道之中,所以是補特伽羅的事相,此已含蓋了佛 聖者,故不相違;此外,像密續的大威德金剛、密集金剛、勝樂金剛、時輪金剛等本尊則 是屬於天道,所以也可以安立為補特伽羅的事相。 其實,眾生和佛聖者、密續諸天尊的差別主要是在於輪迴或不再輪迴而已。 >>>>> [1] 本文提到,補特伽羅的事例:三界有情隨一、阿羅漢聖者、菩薩聖者、佛聖者 其中,佛以下的補特伽羅是有情,有情的定義是尚未斷除所知障者。佛已斷所知障, 所以佛是補特伽羅但不是有情,而凡夫是補特伽羅且是尚未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的有情。 [2] 格西提到:"眾生和佛聖者,差別主要是在於輪迴或不再輪迴而已" 首先,要了解輪迴的定義,才能了解何謂"差別主要是在於輪迴或不再輪迴"。曾有初 學者分享講輪迴的文章,並將該篇文章講何謂輪迴的敘述上色標示出來,其實那是錯的。 輪迴的定義--補特伽羅相續中由無明的業與煩惱之力不由自主結生相續有漏蘊體--具 如此有漏蘊體的補特伽羅為輪迴者,斷除了有漏蘊體而具無漏蘊體的補特伽羅如佛聖者。 [3] 摘自:2018年7月30日《入菩薩行論》達賴喇嘛尊者教授 在外道的經典裡面,有說到了「常、一、自主的我」(離蘊我,外道認為離於五蘊身 心有常一自主的我),由此而來去成辦前後生的。佛教的典籍破除了常、一、自主的我, 因為認為,身心之外如果有個我的話,將會有諸多的過失,所以說到了身心之外沒有我。 (外道計執不依蘊的常一自主我,佛教說人無我,沒有外道所執不依蘊的常一自主我,外 道說的我為遍計我執,沒有離蘊的常一自主之我,同樣,沒有離蘊的常一自主的佛聖者)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706145979.A.CB8.html ※ 編輯: cool810 (61.71.1.164 臺灣), 01/25/2024 17:01:00
kissung :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01/25 18:54
有沒有我?如阿羅漢自稱我-說我不受後有即我的心續中斷除再取受來世取蘊-以前版上po過 摘自:<佛教見解明釋> 倉忠仁波切教授("輪迴"不同於"輪迴者","解脫"不同於"解脫者") 1.「輪迴」的定義:由(無明我執之)業及煩惱之力所生補特伽羅相續的有漏蘊體。 輪迴的體性是有漏,此中「有漏」的意義是,由(無明我執之)業及煩惱之力的推動而 有。輪迴存在哪裡?輪迴是於補特伽羅相續中(內心相續所攝)有的,以此排除外在的法。   2.「輪迴者」的定義:來世再有由(無明我執之)業及煩惱之力所生蘊體的補特伽羅。 由(無明之)業及煩惱之力再輪迴受生的補特伽羅就是輪迴者,此中主要是「來世再有」。 (如阿羅漢內心意識已斷除無明我執,不會再有無明我執的愛取而再取受後世的近取蘊。) (註:達賴喇嘛尊者:「輪迴與涅槃也安立在認知(吾人身語意當中內心意知)上, 被煩惱(無明我執的煩惱)控制的心續可安立為輪迴,而當斷除煩惱後,心續上的煩惱被斷 除後的離繫部分(滅諦)就安立為涅槃。」如一位阿羅漢向的補特伽羅其內心意知正對治最 後一分煩惱障之後,下一剎那內心意知證得阿羅漢果,成為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這位補 特伽羅阿羅漢聖者的身語意當中內心意知成就無漏心,他就能說"我生已盡,不受後有") ※ 編輯: cool810 (61.71.1.164 臺灣), 01/25/2024 20:15:15
dakudai : 阿彌陀佛! 01/25 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