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ATCH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不知道怎麼開頭,我就直接先說重點了,今天我想要談的是道德這件事情。 對這件事情我的認知也轉換過很多次,但是到今天,我認為道德這件事是 不需要特別考慮的。 我在大學時代就接觸奧修的書,起先我看不太懂,但莫名覺得投緣,很多 概念我聽過,但直到真正體會才發現:他說的沒錯。因此我想請大家先看看 奧修對於道德的看法。 參考:奧修禪卡 道德律http://www.osho.tw/zen%20card/32.htm 追溯道德的起源,其實也就是社會上大家對於一個人的行為應該如何如何、 不應該如何如何的共識,跟禮節一樣,它不斷會變化,每個年代有不同的 標準。我認為,在華人的社會裡,道德的形成跟儒家思想高度相關。 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只是社會共識,大家還不會覺得具有這麼強的權威性, 但是儒家在華人社會已經建立根深蒂固的權威性,長期跟政治掛勾,甚至 也跟讀書人的形象掛勾,因此如果遵守這一套道德觀,除了比較容易被社會 認可以外,還有一種比較有格調的感覺。 我個人是不太喜歡儒家思想.....不過問題跟儒家思想也沒什麼關係。不管我們 心中存有什麼樣的道德觀,依照道德觀來生活就像拿著一本使用說明書來過 人生一樣沒有道理。我們都知道使用說明書難以涵括所有的突發狀況,而人 生充滿了突發狀況。 或者是,你看著一個真實的充滿著細節的故事,硬把自己所知的道德觀套 上去,這樣的認知將會非常片面,距離真實也會很遙遠。 我曾經害怕過丟棄道德來生活,會讓我變成一個很糟糕的人,但結果沒有, 就像奧修說的一樣,結果是我透過自己的意識來體會每個情境的細節,我 仍然沒有變成一個糟糕的人。 金融海嘯的時候,我是一個理專,在不了解狀況的情況下,我賣出了雷曼 的債券,我的幾個客戶損失慘重,我心裡覺得很難過。在此之前,我一直 知道銀行不是太在意客戶的資產,每天我在業績壓力跟良心之間擺盪。 我在銀行認識的一些同事人都很好,他們有不少人想辦法在銀行的利益與客 戶的利益之間取得平衡,因此不是說留在這個產業裡的都不是好人,只能 說我能力不足,無法取得這個平衡,後來我就離開了這個產業。 在學校的時候,與其說我真的在意自己是個有道德的人,不如說遵守環境 給予的應該不應該會讓我過得比較順利,因此出了學校之後,我變得沒有 自己的判斷力,我開始聽從公司上層與主管的指示。 但問題是在這個短視近利的年代,公司與主管給的指示有時候也是出於扭曲 的價值觀,回過頭來看,對我的職涯長期來說沒有幫助,對公司其實也沒有, 但反正他們要的只是短暫的數字而已。 離開銀行這件事情給我的領悟是,我有我自己的價值觀,所以當有一件我覺 得不妥當的事情,我知道做了心裡會難過,我便不會去做。或者有一件我覺得 做了我會打從心底無法尊敬自己的事情,那我便不會去做。 從此之後我很少困惑自己是否做了不該做的事,因為很簡單,我覺得心安 那就是沒做錯。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再說另一個故事,一個朋友跟我聊到他最近跟別人談合夥的事情, 他們談合資開公司有一陣子了,最後破局,朋友覺得有罪惡感, 便跟我討論這件事情。 有罪惡感的主因是,對方先把整個事業都幾乎規劃好了,只差一筆 錢,找我這個朋友來投資,看似是滿好的投資,財務前景非常樂觀。 我這朋友也就一口答應要投資了,雖然他們不是非常熟悉彼此的朋友, 但是左看右看他看不出有什麼問題,還是決定要試試看。 過了一陣子,聽說他們要拆夥了,朋友說,當初因為覺得看起來前景 不錯,答應由對方主導一切事務,但是在洽談的過程當中,他發現 對方的性格似乎是那種,在談成之前所有事情都會先模糊處理,談成 之後就會直接自己決策,忽略合夥人意見的那種人,因此他便急踩 煞車了。 這件事情鬧得大家不太愉快,對方掌握了一個話柄就是:你不守信用, 我朋友人還不錯,他自己也有點歉疚,因此便沒直說拆夥理由,而且 對於這件事久久不能釋懷。 若以道德觀來看這件事,誰對誰錯似乎是非常明確,但是很多時候 事情可以用很多角度來觀看,練習看久了我相信你會發現,很多時候 事情沒有對錯,對錯都是人的詮釋。實際上就是他們道不同,不相 為謀,拆夥是必然要發生的事,提早拆少賠點,其實也無可厚非。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感情上也是一樣,我有一個朋友跟女朋友感情出了問題,拖著不分手, 原因不是這男人太爛,而是這男人太好,怎麼說呢? 太有責任感,太想照顧人了,覺得分手女朋友會大崩潰,然後活不下去, 因此堅持不分,他覺得沒有人有權力辜負別人的心意。 結果最近跟我說,跟一個女生有點曖昧,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怎麼知道!? 在我看來現有感情殘缺、也有他感情需求的男生會這樣再自然不過了, 不過他想不通,還在自苦中。 說真的,我覺得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課題,女朋友公主病就要自己面對阿! 沒有人能把其他人的人生一起扛起來,更何況這是在把別人的人生課題 搶來做,剝奪別人成長的機會,我認為對他女朋友也不是什麼好事,完全 是雙輸,更何況人家女朋友說不定分手過得更好呢!為什麼要自以為是 人家最好的選擇呢? 其實很多時候,真的不要在人際關係中扮演上帝的角色,你以為你做了 某些選擇會左右情境的發展,但其實變數這麼多,你只不過是其中之一, 只能為自己負起責任,剩下的,就交給上天吧! -- 艾斯特的facebook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azyyyesther/ 艾斯特的布拉格 http://crazyyyesther.blogspot.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5.18.22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TCH/M.1485863904.A.1CA.html
carlkarl: 不錯的良言 01/31 21:56
※ 編輯: ihsuann (36.225.18.223), 01/31/2017 23:28:30 ※ 編輯: ihsuann (36.225.18.223), 01/31/2017 23:43:28
abovelight: 推課題分離 02/01 01:13
SoftCatalyst: 個人覺得妳對道德有些誤解 對儒家思想更甚 可能妳會 02/01 01:22
SoftCatalyst: 如此討厭 是因為現存的是僵化的標準 其實原本是很簡 02/01 01:22
SoftCatalyst: 單的 禮 跟 仁 02/01 01:22
SoftCatalyst: 禮: 肯定他人的存在 仁:為了別人好 02/01 01:22
SoftCatalyst: 當然 現在很多人先入為主 做了判斷 給他人了一個價 02/01 01:22
SoftCatalyst: 值 02/01 01:22
SoftCatalyst: 可是如果不做這個判斷 人根本不可能為人 02/01 01:22
SoftCatalyst: 我相信你是希望在做判斷之前 考慮的更好一點 02/01 01:22
SoftCatalyst: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02/01 01:22
SoftCatalyst: 從既有的判斷中解放 02/01 01:22
其實我文章的重點是想講說 我們不需要依靠外界的標準來 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人 社會上的奸商 貪求私利的政治家 我認為他們失去了跟自己內心的連結 因為如果這連結還在 很多事情他們做不出來 而且他們很多人也說得一口好道德呢! 心安本身就是一個標準 而且它是存在在你心中的 可以幫你判斷各種不同的情境 不管是哪一種道德尺度都一定是僵化的 因為它就是某種僵硬的條款 要求你在任何情境下 都要遵守 或者它附了一堆但書 卻無法把所有狀況寫進去 此外 它來自外界 不一定適合你 而且也很難套用在每個人生情境上 這些是我不贊成用道德為標準來做人處事的原因 道德的本質一定是僵化的 它會讓你無法很好的反應真實的情況 而且如果你被道德制約的非常好 你會變得無法看到別人的價值 我昨天看到一個孔子的故事覺得是非常好的例子 http://ocw.aca.ntu.edu.tw/ocw_files/103S106/103S106_AA02L01.pdf 宰我問三年之喪,宰我有宰我的價值,他說得很清楚, 也不無道理,坦白說我覺得孔子在這裡表現得很奇怪, 他問:你心安嗎?對方說:我心安阿,他說:好吧! 回過頭來,他跟別人非議宰我,還順勢幫人家貼了"不仁" 的大標籤,真不是一個好朋友。 我本來不想討論儒家,其實我也沒有討厭儒家,我討厭的是 每個人有不同的價值,但有時候某些人會覺得他們的價值 比你更高尚,因此你得聽他們的,這才是討厭的地方。 此外,如果我們習慣性的覺得,我的價值比別人的價值更對, 在人際關係上肯定會非常吃苦,也一定會影響到我們敞開心胸 與別人交流的能力,因此我是覺得,要把心打開,接受每個人 有自己不同的價值。 ※ 編輯: ihsuann (36.225.18.223), 02/01/2017 11:35:52
csgod: 你這套跟王陽明的心學相近喔 02/01 17:25
剛剛去google了一下 心學是什麼已全數還給歷史老師XD 是有點像耶~但對我來說與其說是理論不如說是實踐後的心得 我出身於每天都在吵架的家庭,吵架吵久了,養成一種用詞比較 狠毒的習慣,但在我脫離原生家庭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這個 習慣讓我不舒服,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 在此之前,我也不喜歡,只不過環境是這樣,我已經麻木也習慣了, 但是當我離開了這個環境,學著去對自己的感受有更多覺察, 我就開始跟原始設定鬆綁,漸漸地在某些可以選擇的時機上 做出不同的選擇。 因此奧修的這句話對我來說是真的:"覺知不可能做出任何壞的事, 任何來自它的事物都是美的" 許多認為我們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的理論架構,常常建築在一個 前提假設下:人性是不可靠的,需要被管束壓抑。我也曾經相信過, 我的父母也相信,因此他們花費巨大的努力來"導正"我,我只能說 這樣的方式充滿不信任,也帶來很大的傷痛,因為這種不接受自我 自然發展的教育方式,令人打從心底懷疑自己的價值。(如果你沒有 聽話,你就不夠資格/不值得被愛/沒有價值) 但我發現只要跟我的心保持連結,我便不可能做出不好的事情,我 的感受就是最好的指引,因此根本就不可能走偏了,我打從心底知道 自己不需要為自己在覺知下做出的任何決定感到羞愧或是後悔,即使 別人並不了解。
mark0213: 有點阿德勒心理學的影子,每個人都有自己要面對的課題, 02/01 18:51
mark0213: 繼續或分開的後果都是自己必須承擔的責任 02/01 18:51
※ 編輯: ihsuann (36.225.23.55), 02/02/2017 17:26:53
bluefish520: 結論:自己的每個選擇都不該被別人影響及預設立場?! 02/02 18:41
哈哈 不太可能不被影響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廣泛而深入的 我想強調的是 不需要擁抱教條主義 給自己一堆不可以如何或應該如何如何的限制 保持在當下 保持對自己情緒的覺察 你不會做錯什麼 真正會做嚴重的錯事的人 通常都是那種特別麻木的人 (會賣餿水油的人、會殺人放火的人) 你只會成為你自己 而且越覺察 會是越來越好版本的你自己 因為你不會放任自己做一個你自己都不喜歡 都無法尊重的人
hiraiken: 很棒的資訊 02/03 23:41
※ 編輯: ihsuann (36.225.23.55), 02/04/2017 00:11:33 ※ 編輯: ihsuann (36.225.23.55), 02/04/2017 00:30:12
curry56: 推 02/05 13:20
earric: 推!很實用 02/12 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