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areerPl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這個系列看下來我收獲不少, 前兩篇文章裡,有些板友分享及提問弱勢實際面的狀況, 我想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來拋磚引玉。 後文回應兩個主題 1. 持續捐錢與捐贈物資的改善有多少? 2. 弱勢怎麼形成的?我看到的是「與智商基本無關,家庭及環境才是關鍵」 但在那之前,請容我簡要說說自己的背景。 我目前是諮商所碩二的學生, 現在在實習機構也正面對這種「想幫忙孩子又覺得自己力量很小」的困境, 甚至有些許無力; 而在進入諮商所就讀前,我在生命線有接線半年的經驗。 這兩段經驗對我來說無疑是震憾教育, 但是,當我每次用「震憾教育」這四字來形容這兩段經驗, 無疑更加彰顯了我原本的無知、活在溫室裡, 以及身為知識份子的傲慢。 原本一直以為,自己「知道」這個社會上有弱勢、有窮人, 但我之前其實從來沒有想過, 「如果我跟他交換,在那樣的環境下我能過得比他好嗎?」 我很同意yyqq999大所分享的社會貧富階級, 但我不是以收入高低區別,是以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來劃分。 人的五個需求, 「生理」、「安全」、「隸屬」與「愛」、「自尊」、「自我實現」[註1], 這五項原則上是要前一項滿足到一定程度,才會往下一項邁進的趨勢。 因此「衣食足而知榮辱」, 無疑是「生理」滿足後開始考慮「自尊」的體現。 而看到這篇文章的你, 我想基本上「生理」跟「安全」應該都無虞。 LongTim大,您想幫助的,是在哪一層級的人呢? 目前是實習諮商心理師的我只能說, 若孩子是「生理」層次需求,基本上我施不了力。 這需要錢跟社會公權力的介入。 我不知道怎麼申請低收入戶補助; 也不知道怎麼蒐集資料、準備文件, 請法院審理後讓剝奪施虐家長的親權, 好讓金錢可以真正用在孩子身上。 (孩子雖然被打,但對父母又愛又怕的情感是另一個問題。) 這方面極需政府與民間團體的合作, 因此社工、社會扶助團體的系統資源整合, 無疑是讓孩子能吃飽穿暖的重要關鍵。 1. 持續捐錢與捐贈物資的改善有多少? 這個問題,我想可以從「改善」是指改善什麼來討論? 而要花上多少「時間」才能見效, 則又是另一個問題。 家扶中心長年照顧弱勢家庭的孩子, 最有名的例子,我想非前Lamigo球員、現中信兄弟球員林智勝莫屬。 從受家扶資助的孩子,成為職棒的頂級球星。 林智勝是極端的特例, 大多數的家扶孩子長大後跟你我沒兩樣, 找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行有餘力回饋社會。 依現今社會以高中職畢為最基本工作門檻來說, 家扶從開案到判斷孩子能獨立自主的時間從數年到十餘年不等; 但如果只是單純希望孩子吃飽穿暖, 那我因為實習接觸到的學校基金、社福團體與社會局, 都努力地將每一分錢與物資做最大的使用。 錢與物質說來現實,但人活著就是要吃, 食衣住行育樂, 沒有先吃飽,提什麼努力、上進,通通都是天馬行空的不切實際。 除了讓孩子吃飽穿暖的生理滿足外, 我在實務現場觀察到另一項雖然難以測量, 但可能影響更深遠的──讓孩子知道,仍有人關愛他。 不論關心他的是老師、社工、教官、義工, 都是一份關愛的力量。 不然自幼被虐待的孩子、家長照顧疏忽的孩子, 難免在上小學、知道其他人家裡並非如此後, 產生「沒有好父母」的失落。 這股失落可能轉為攻擊自己(父母對我不好→是我的錯)的自卑自貶, 或是投射到社會(父母對我不好→是他們的錯→這個世界虧欠我), 不論何者,都不令人所樂見。 因此再進一步說, 2. 弱勢怎麼形成的?我看到的是「與智商基本無關,家庭及環境才是關鍵」 如果不是家庭及環境的栽培與保護, 我不可能年近30、拿到一個碩士學位後只因「自我實現」再來唸第二個碩士; 若不是我的父母有份收入不錯的穩定工作,且不需要我分擔家計, 我絕對沒有這個餘裕。 所以,我的成就不是因為我比較聰明, 而是幸運成為我父母的子女,提供我有空間發展; 他們也是一個好的典範與榜樣,讓我追隨學習。 幼兒園是孩子初入社會的第一站, 老師平平都是這麼教,的確就是有孩子反應比較快、能舉一反三; 但20年後再看,那個反應最快、最聰明的孩子, 未必是社經地位最高的人。 因為如果他自幼就要跟著父母務農、照顧弟妹, 他有時間唸書嗎? 【數字說話】教育能翻轉人生嗎——高教的反向重分配現象 https://www.twreporter.org/a/education-opportunity-inequality-across-income 臺大學生來自高社經地位的家庭, 早在十餘年前就是被注意到的現象, 學者的研究也指向家庭及環境的影響遠甚至其他因素。 有形的物質資源外, 或許無形的時間、觀念、接觸到的人事物, 更是影響深遠。 最後,想對原po LongTim大說幾句話。 我看到您的立意良善,以及對這個社會推己及人的關懷。 就我的實務經驗,最窮苦的一群人,很難「主動」出現在你面前, 因為即便是免費的,但當連獲取「有這項情報」的管道都沒有, 他們要怎麼辦呢? 故許多人投身偏鄉義務教育,就是希望能盡力弭平這種資訊落差。 過去我總認為,一個社會要追求著越與頂尖; 但這幾年下來,我認為一個社會的成熟與否, 是看最底層的人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褪掉那些身外之物,我跟那些孩子真的沒差多少, 立場互換,我也不希望來幫助自己的人一付高高在上、指導者的樣子。 有時候會看到有人說: 「窮人的視野比較窄、目光短淺,  經常拿到錢就去買吃的或是物質享受掉。」 我以前也有這樣的困惑, 但依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 人出生後的第一個挑戰是「信任」。 當一個人從根本上就不相信這個社會與世界, 他為什麼要相信「好好唸書」、「延遲滿足」的重要性? 對受傷的孩子而言,願意再次「信任」社會與這個世界, 我想是最開始、也最困難的一步。 *註1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自對大學生研究, 但針對社會前1%菁英階級的研究是否能有普世代表性? 一直飽受批評與爭議。 -- 小元諮商研修中 學習傾聽。傾聽你的存在,在現在、過去,與未來。 http://orcakw.pixnet.net/blo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3.181.17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reerPlan/M.1549959907.A.8DD.html ※ 編輯: OrcaKW (61.223.181.174), 02/12/2019 16:26:38
LongTim : 感謝分享,讓我真的學習吸收很多,或許我得再重新 02/12 16:45
LongTim : 思考規劃 02/12 16:45
謝謝您的回饋 :) 我想了想, 「生理」、「安全」、「隸屬」與「愛」、「自尊」、「自我實現」, 這五層級並不互斥。 只是每個層級的人會有其特性, 如何針對不同客群提供最適合的「職涯規劃」及「理財」, 都很有挑戰性。
yyqq999 : 謝謝妳~~我不是這領域的寫不出這麼完整的架構, 02/12 22:09
yyqq999 : 我今天看到一段話是「一個國家的發展良好與否,要 02/12 22:09
yyqq999 : 看最底層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社會的成熟與國家的發 02/12 22:09
yyqq999 : 展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我覺得這個議題不單是弱勢族群 02/12 22:09
yyqq999 : 的探討,深入思考會發現是一個國家的國情左右了許多 02/12 22:09
yyqq999 : 因素。 02/12 22:09
謝謝妳的回饋 :) 那段話我也有看過~ 一個國家與政府要做的, 我想就是盡力保障每個人不因出生、種族而喪失平等。 如同看一個人,是去看他怎麼對待比自己弱小的人, 是落井下石,還是願意推己及人,讓每個人都能享有良好的生活。
acbwanatha : 弱勢的人會一直出現,就是因為有弱勢的人一直生育 02/12 22:48
acbwanatha : 怎麼會與智商基本無關,這是睜眼說瞎話。 02/12 22:48
acbwanatha : 你爸媽是醫生,你會弱勢嗎? 02/12 22:49
acbwanatha : 你考得上建中台大,你會弱勢嗎? 02/12 22:49
我寫的內容是在說明影響「成就」的主因是「家庭環境」, 而非「智商」, 並且也提供了學者的研究及報導為佐證。 考得上建中台大是結果,而原因是他們有好的家世; 而不是倒因為果說上台大建中的不會弱勢。 事實上台大建中也有弱勢生,比例很低而已。 ※ 編輯: OrcaKW (61.223.181.174), 02/12/2019 23:09:04
acbwanatha : 你這種人不可理喻啦。家世是如何造成的? 02/12 23:17
acbwanatha : 都有個好爸媽,不是嗎?你爸媽是醫生律師,就是夠聰 02/12 23:18
acbwanatha : 明嘛。在這邊一直不承認,很可笑啦。 02/12 23:18
acbwanatha : 你寫的內容就是個屁。家庭環境?有優秀的爸媽就有好 02/12 23:18
acbwanatha : 的家庭環境,懂?你爸媽是做工的,收入較低,爸媽的 02/12 23:19
acbwanatha : 的視野不如醫生。你難道不覺得是智商嗎? 02/12 23:19
acbwanatha : 有的人利用時間的方式天生就是一直讀資料讀文章, 02/12 23:20
acbwanatha : 有的人只會拿去喝酒打麻將,這不是智商有高低差別? 02/12 23:21
IHD : 延遲享樂的前提 不是必定實現嗎? 不然怎麼有小確幸? 02/13 12:41
IHD大指的是像「棉花糖實驗」嗎? 現實生活困難的就是「沒有100%保證」,所以每個延遲享樂都是賭注。 小確幸也是同理, 比起不知道要多久、也不確定能否到手的未來,當下即時的滿足更有吸引力。 ※ 編輯: OrcaKW (61.223.181.174), 02/13/2019 17:31:40
ElsaKing : 這篇比較貼近真實人生 前幾篇比較像學生作業 理想和 02/13 18:24
ElsaKing : 現實有不小差距的 其實實際去NGO當義工看看馬上就會 02/13 18:24
ElsaKing : 知道 02/13 18:24
turgnev : 是不是智商造成已經有多到炸的研究了,這也能吵還蠻 02/14 20:41
turgnev : 反智的。 02/14 20:41
theoneejun : 實用推 12/15 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