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atholi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推薦本書給所有受到憂鬱症所苦、或有憂鬱症傾向朋友的板友。 憂鬱症是很常見的疾病,就連耶穌在受難前, 也說:「我的心靈憂悶得要死」(瑪26:38)。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或許真正重要的, 是承認自己可能真的生病了,需要幫助。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90379 內容簡介 《當神父也得憂鬱症》是一位神父自述得憂鬱症的心路歷程。內容 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發病的過程;第二部分指出結合藥物、心 理治療及信仰的「三合一療法」。 本書作者雷柏爾是神職人員,是經驗豐富的諮商師,同時也是憂鬱 症患者;親身經歷加上專業知識,使本書更具說服力。他真誠的分 享打動人心,吸引讀者進入他的生命故事,也為憂鬱症患者及家屬 帶來希望。除了提供專業指引,他也讓讀者清楚看到憂鬱症的影 響,並從中找到積極的意義。 在對抗憂鬱症的摧毀破壞時,信仰是堅持下去的重要支柱;不過, 還需要專業醫師、諮商師、朋友及家人的協助,才能擺脫憂鬱症的 糾纏。本書鼓舞了為憂鬱症所苦的人,給他們提供有用的資訊,也 以信仰的角度,提出一步步制勝憂鬱的計畫。 --- 前言 http://ppt.cc/TL7z 本書敘述的是一段從黑暗到光明、從痛苦到平安、從破碎到重新整 合的漫長旅程。撰寫本書不是件容易的事。重溫過去痛苦的經驗, 本身就很痛苦。回憶會傷人,在寫書的過程中,許多創傷被揭開了。 不過,我仍然願意訴說自己的故事。我必須說出來,不只是為我自 己,也是為了過去、現在、將來走這趟憂鬱症幽谷之旅的人。如果 本書能幫助人在這趟路上走得輕鬆些、在幽谷中停留的時間短些, 甚至更接近幽谷的出口,那麼,即使只幫助了一位旅人,也就達到 寫作本書的目的了。 本書也是為那些可能遭受輕度憂鬱症之苦的人,以及把憂鬱症僅視 為一種疾病的人所寫。願本書幫助您更了解我們這些受到憂鬱症襲 擊而崩潰的人。大部分憂鬱症患者會重整自己,恢復完整;可惜的 是,有些人不會。憂鬱症跟最嚴重的疾病一樣,有人活了下來,有 人死去。憂鬱症跟許多威脅生命的疾病一樣,若不治療──有些時 候即使經過治療──會使人喪命。 了解、同情、接納、愛,是最強效的藥物。我請求本書的所有讀 者,能慷慨地與憂鬱症患者分享這些恩賜;他們非常需要您的支 持。 訴說我的故事,是我個人治癒過程的一部分。在回想、陳述我的記 憶時,我越來越清楚,在整個旅途中,天主一直臨在,從未缺席。 而且,天主靜默的臨在,從過去到未來一直都是恩寵的泉源,使人 復活、重生、復原。「天主,你在哪裡?」這黑暗痛苦中的悲嘆, 將靈魂徹底撕裂。記住這痛苦,並說出自己的故事,就答覆了這個 問題,而答案就是:「我在這裡」。 訴說我的故事,也讓我真正了解並重視救恩的意義。雖然我要為自 己及自己的行為負全責,但我沒有能力拯救我自己。救恩在今日以 及永遠都是一項恩賜。對抗憂鬱症也是一樣。我們以魄力和鍥而不 捨的精神,盡力而為;傾注整個生命來對抗憂鬱症的桎梏。向外求 援,接受極切需要的幫助,也是我們該努力的地方。 請你也說說你的故事。這樣,我們可以一起成為癒合的工具。分享 我們的旅程、訴說我們的故事,能讓我們深入了解這疾病的力量, 也讓我們自己和其他人都有了復原的希望。 在此要說明的是,本書敘述的內容發生於1990至1991年間,那時我 還是一位積極從事牧職的神父,而今情況已非如此。本書是修訂 版,初版於1994年發行。 --- 讀者心得分享:http://ppt.cc/jyPM 這是好友黃美基女士剛剛翻譯出版的一本新書書名。出版單位是聖 保祿孝女會的上智文化公司。 本書作者 William E. Rabior 是一位天主教神父,也是專業心理諮 商師與社工人員。這本書原名《Coming Apart,Coming Together》, 十多年前以 Andrew Paige 這筆名印行了兩版,近年才重新更改書 名為《Emerging from Depression》,並以作者本名發表。 本書的中文書名取得很有吸引力。宗教常是精神、心靈受困者最後 的依靠,作為天主「橋樑」、或說「象徵」的神父,怎麼會、又怎 麼「可以」得憂鬱症?而若真得了憂鬱症,又怎堪如此「現身說 法」?作者說出版這本書收到許多正面回響,而負面迴響反而多來 自神職人員,有人諷刺他該去住精神病院,也有人批評他根本沒什 麼憂鬱症,不過是想博取關心。 我一口氣就把這本書讀完了,並決定在此部落格推薦此書。因為, 我想起曾有數位深陷悲傷憂鬱的讀者在這部落格留言,我總不知如 何回覆,就算本著一股熱情回覆了,也恐怕自己說的不過是無關痛 癢的應酬安慰,間或有鼓舞打氣之辭,也許無意間還令人更覺得被 要求責備,壓力更大呢!這篇文章主要是想對這些讀者說,如果您 願意的話,不妨讀讀這本書,它可能對您有益。 憂鬱自古便與人生相隨 讀完這本書,首先想起憂鬱症變成「顯學」以來,我也隨著熱潮翻 閱過相關書刊,但我總感覺那些書有的偏重強調基因、藥物,好像 只把人當化學組合;有的刻意追究家庭人際傷痛,好像人生就是一 座關係的煉獄;有的以文學筆調描繪憂鬱超人的境界,並賦予絢麗 色彩,讀了讓人對心靈更加迷惑;至於那些簡化、標準化問題,大 膽給予速效一二三指南的,則更不耐細讀了。這本書之所以引我注 意,我想可能是因為作者的態度平實寬容,以及他直接描述一個「 憂鬱得要死的神父」面對自己信仰和教堂信眾時,內心劇烈的衝突 尷尬,實在令人同情。 許多憂鬱症書刊、包括本書都說:「大眾對憂鬱症仍有許多不可思 議的謬見,以及可怕的無知。例如,今天很少有人把憂鬱症視為一 種疾病,反而把憂鬱症看作是個人的軟弱,只要用意志力就可把它 消除……,只要忍耐,就能熬過去。」可能,我潛意識裡正是如 此,有點不認同人們輕率把憂鬱當「不正常」、當「病症」吧?另 外,也可能我有點擔心這種「憂鬱症風潮」,會不會可能反過來暗 示某些人有個逃避承擔的時髦藉口? 我以為天有陰晴寒暑,人也有喜怒哀樂,在這變動劇烈的社會、無 常的人生裡,本來就不可能天天陽光燦爛、快樂積極。再說,既然 聖經舊約<列王紀上>裡都曾生動描述先知厄里亞有疲倦、寢食不 安、輕生意念等「憂鬱症現象」,天主教聖女小德蘭的傳記也透露 她曾在纏綿病榻之際,體會到人想一死了之的心情,凡俗如我輩, 又怎能免於憂鬱的侵襲? 從文學作品中,我們很容易看出憂鬱自古便與人生相隨,即使是那 種不可自拔、甚至有自殘傾向的重度憂鬱,也不是今日才有,只不 過,每個時代「流行」用不同的方式對待憂鬱,「承認憂鬱症」、 「接受憂鬱症心理諮商及醫藥治療」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比較認同 的「正統」的方式。 「神枯」是非常傳神的說法 天主教的聖人聖依納爵曾把「靈魂的黑暗、內心的騷擾、對卑污事 物的趨向,各種煽動和誘惑惹起的不寧,引人失去信心、沒有希 望、沒有愛,覺得整個靈魂慵懶,冷漠、愁苦,像是離棄了造物上 主一般。」名之為「神枯」(desolation)。我覺得這是非常傳神 的說法。喜悅時,如有神泉活水,而悲哀時,卻如陷荒漠。人至深 的喜悅是莫名奇妙、超越人能理解的,至深的悲哀也是。 作者不諱言當憂鬱如「黑狗」來襲,他曾懷疑天主的存在;即使恢 復平靜,他也覺得只靠宗教不足以抵禦「黑狗」。但他從一個領悟 裡重獲對天主的「希望」,那就是「即使在我們最軟弱之時,傳達 恩寵給他人的能力並未稍減……即使在這樣的時候,天主仍然使用 我們,而且用得很好……天主會按我們本來的樣子來使用我們,即 使當時我們不認為那是自己應有的樣貌。」 作者指出神職人員由於敏感、高度自我要求、生活中又缺乏與他人 真實的親密關係,因此得憂鬱症的病例其實不少。他以療癒經驗給 自己寫了幾條「心靈提醒」,我覺得也滿値得一般人參考的(特別 是像我這樣的龜毛小姐,呵),謹摘要分享如下: ◎我與我服務的最窮困的人一樣有需要,憂鬱來襲時,我生命中最 重要的人必須是我自己,這個心態並不自私,而是一種基本求生  方式。 ◎我該容許自己傷心、生氣,而無須羞愧;別再為實際或想像中的  失敗不斷自責。 ◎由於心靈十分相信我對自己說的話,我必須格外注意自我交談的  方式。 ◎我之所「是」比我之所「為」重要,我無須藉工作來證明自我價  值。 ◎我要避免救世主義,也必須承認不可能控制所有人與事。 ◎我應減少獨處,不再對自己那麼嚴厲。 作者當然也寫了在面對憂鬱症過程中,他認為很實用的日常生活及 專業醫療經驗,這部份要請有需要的朋友自己去讀。作者不敢說他 的憂鬱症已經痊癒,但他已學到安然面對處理的方法。 魯益師(C.S.Lewis)說:「痛苦是天主的傳聲筒。」我想,這位 神父不只透過痛苦更進一步認識他心中的天主,也透過痛苦寫成這 本書,讓人們又多一個機會安靜尋思:到底什麼是「人」?什麼 是「天主」? -- 祂的門徒就想起了經上記載的: 『我對你殿宇所懷的熱忱,把我耗盡』的話。 -- John 2:1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1.20.230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Catholic/M.1397867580.A.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