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hines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 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无非牛者。三年之後,未 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 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 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 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 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莊子‧養生主》) 上面這一段是莊子膾炙人口的「庖丁解牛」寓言故事。故事表面 上雖然是在說解牛,其實可以看成是人生的縮影。人生的一切無非是 「技術」,「技術」可以採取廣義的解釋,一切需要通過行動去完成 的事,都算是一種技術。比如寫學術論文,一般人只覺得是理論,不 會覺得是技術,甚至認為「百無一用是書生」,將論文看成紙上談兵 。但要將論文寫好,其實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我在剛進入研究 所時,對論文也非常陌生,到二年級才比較知道論文到底在幹嘛。至 於寫論文能不能讓作者或社會獲得什麼現實利益,那是另一個問題, 在此先不討論。 只要是技術就含有「訓練」成分,最典型的大概是體育運動和文 學藝術,通過不斷訓練可以加強自己的球技、演奏樂器或繪畫的技巧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寫出好文章,也需要大 量閱讀和不斷創作,累積深厚的學養,磨練文筆。就好像庖丁一開始 看見的牛是一頭龐然大物,學習了三年以後,對牛的肌理、紋路、構 造才瞭若指掌,為解牛做好準備。但知識技術的學習、訓練只是形而 下的層次,庖丁真正要講的是形而上的「道」:「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官知止而神欲行」,「道」不是用任何感官經驗、大腦認知分析可 以掌握的,只能夠靠當事人的心領神會,用藝術創作來說就是靈感、 神來一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因為是「偶得之」所以才 神妙,如果是通過某種固定方法、程序才得到,那只是複製生產,不 神也不妙了。武俠小說中的最高境界,也是「無招勝有招」,不拘泥 於特定的招式。 因此「庖丁解牛」這故事值得推敲之處在於「道」和「技」的關 係,兩者不能偏廢。「道」固然是最高境界,身體活動或藝術創作到 達化境時,一種行雲流水、從容自在的感受。但這種境界不是天上掉 下來,還是要先經歷一段辛苦學習培養、累積磨練的過程。「無招勝 有招」也不是說沒有任何武功底子的人,隨意比劃就可以打敗武林高 手。但反過來說,我們也不能困守形而下的層次,以為用知識、技術 就可以掌握道。關鍵時刻要像庖丁一樣,將心完全淨空(以庖丁的刀 刃沒有厚度做比喻),忘掉、放下對方法的依賴,順其自然,等待靈 感自己浮現,才能真正悟道。 -- 因工作忙碌,有問題請上個人網頁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nknuyangwenl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1.211.3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hinese/M.1654396231.A.6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