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hineseMe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剛好前陣子去矽谷pitch我設計的系統時也被國外的創業者挑戰這個問題 大略的把我過去的經驗做個分享 中醫的科學基礎? 這個問題我自己也思考很久,國外的論戰也不少於台灣,之前被國外的朋友用這篇文章挑 戰:https://goo.gl/89n91V 該文作者 Steven Novella是著名的耶魯教授,擁有非常大的媒體影響力,強烈的批評中藥 ,認為中藥是徹底的騙局XD" 後來我用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屠呦呦去反擊,屠以中醫的典籍挖掘出抗瘧疾的藥物青 蒿素取得非常有效的成果,可以參考維基的資料: 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组建的北京中药研究所523项 目组的组长,负责领导对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的搜寻与整理。屠呦呦以及 她的工作團隊希望在中國傳統醫學中尋找對抗瘧疾的物質,他们查閱大量古 代醫學典籍,察訪民間藥方,拜訪各地在世的老中醫,選出約2千個有關對抗 瘧疾的藥方,篩選後集中針對200種中草藥的380個可能藥方研究,最终锁定 从青蒿中提取抗疟疾药[12][13]。 初期的提取有效成分失败,因为当时的中药方剂都需要煎煮,而高温会破坏 所有的青蒿素。后屠呦呦等人在由中国晋代(340年)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中发现与后来使用煎煮法不同的服药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 汁,尽服之”,獲得靈感,进而用乙醚萃取黄花蒿,经过一系列纯化,获得 青蒿素 從這個例子我覺得可以顯示出幾個中醫被認為不科學的因素: 第一、中醫典籍資料與理論所使用的語彙與我們當代所受當代西式教育差異太大。 這部份除了傳統中醫典籍主要使用文言文撰寫之外,另一方面是表達方式採取的是 以質性為主,缺乏量化的描述,對於習慣西式科學論證以統計與歸納為主的當代人 來說是一種不具備科學基礎的方式,所以一般會被認為是所謂的「經驗科學」而非 正統的科學,不過這一點其實近幾年來有蠻大改變,主要是因為電腦與網路的發展 ,使得所謂「經驗科學」開始與傳統的科學模式產生交會,例如近期使用電腦窮舉 完成的數學證明也開始被認為是正式的證明、利用機器學習擷取LoL裡面的玩家行 為所做的分析成為Nature上面正式的心理學論文。在屠呦呦的案例裡面,其實可以 看得出來中醫數千年來累積的資料存在不少可以挖掘的潛力,但首先需要面對的就 是資料清理與資料結構化的問題,雖然已經有很多人從事中醫典籍的現代化翻譯工 作,但要萃取資料中的精髓還是需要蠻大程度的結構化,這部份的人力需求就非常 龐大,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屠呦呦花了這麼多年才找到一個青蒿素。 第二、中醫定義的「病」與西醫定義的「病」採取不同的基礎: 這部份其實蠻有趣的,我認為中醫定義的病比較廣泛,例如像是生理痛或是舌苔厚 這些症狀,在西醫裡面通常不是所謂的「病」,或許用「不舒服」來描述會比較精 準,像是我之前所患的「叢集性頭痛」,由於在生理學上面的病理生理學是未確定 的,因此被列入「失調」的範圍,所以也沒有所謂的治療方式,只能採取預防性的 壓制神經反應或是使用純氧/類固醇進行止痛,但後來我針灸兩次就根治了。或許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一些根本性思維的差異,我認為蠻多時候中醫系統在處理的事 情是從健康到不健康中間的過度狀態,而西醫系統主要處理的是已經嚴重生病的情 況,對於在健康到不健康中間的「不舒服」狀態大部分時候採取的是消除症候或是 安慰劑的療法,而不是消除狀態變化的根本原因,這或許也是為什麼會有人說中醫 是治未病,西醫是治已病,而這種連續性狀態的變化就不像是西醫治療症狀的模式 可以直接透過不連續狀態之間的變化去做出推論有效或是無效,以一般看診的模式 來說要持續得到病人狀態的資料取得成本過高,反而像是我們這樣地區性的藥房, 因為客人來諮詢不需要掛號或是付費,反而能夠得到這方面的資料,進而得以驗證 藥方是否能夠達到真正的效果。 第三、製藥的模式 這一點可能有點爭議,不過就當做是個觀察與推測。會發現這件事情是因為當初治 療我爸的癲癇症狀的時候意外發現主要原因是因為西藥所致,一開始服用西藥只是 為了控制手部的不正常運動,後來持續服用之下雖然控制了手部的動作,卻因此必 須每日固定服用該類的神經阻斷劑,後來因為忘記服藥結果引發全身性的癲癇,我 查了該藥的設計與相關藥物的設計原理之後發現這類藥物基本上作用就是阻斷神經 傳導,如同蓋水壩一樣,一旦潰堤之後就只能夠再把堤防加高,理論上在病人死掉 之前最高等級的阻斷劑都還能夠有效作用。因此這類型的藥物存在的目的其實並不 是治病,而是讓病人在持續的服藥當中去遺忘病症的存在,這個邏輯很大程度可能 跟20世紀機械化生產的資本主義導致生產過剩有很大的關係,在"藥你生病-藥廠製 造疾病的真相"一書當中便有提到默克(Merck)藥廠的總裁亨利賈斯登期望像青箭口 香糖製造商一樣,也可以製藥給健康的人,這是他長久以來的夢想。如此一來,默 克藥廠才能「賣藥給每一個人」。但其實從我的經驗來推測,藥廠的夢想應該不止 於賣藥給每個人,而是賣藥給每個人且每天都吃,這樣藥廠的擴張可以達到極大的 程度,讓財富更加集中於資本家手上,如果一下子就把病治好藥廠就沒得賺了,複 雜的規模化生產投資也可能會讓藥廠血本無歸。而中藥大多採取天然的材料來使用 ,雖然生產的成本比較高,但也因此使得藥物的供給是在合理的自然限制範圍,相 對也使得價格受到自然影響較大。在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可以有效治療瘧疾之後,藥 廠便加入了提煉青蒿素與規模化生產青蒿素的行列,雖然得以快速且大規模的控制 瘧疾,但也使得瘧原蟲開始對青蒿素產生抗藥性,過往幾千年來流傳有效的方式可 能反而在這種製藥模式下會在50年內失去效果,是個值得省思的事情。 ※ 引述《gentlwind (ㄉㄊ)》之銘言: : 工作時,我一點都不想理這些議題, : 如果要貼計程車錢才能請走這些人我也可以立即掏出50元。 : 在臨床實務上,討論科學很浪費時間,那就是浪費健保資源,浪費國民的錢。 : 為什麼?比照一下你就懂了。 : 銀杏萃取物、維骨力,非常多論文指出「沒有顯著療效」 : 那健保有沒有給付、民眾每年吃掉幾十億? : 普拿疼迄今沒有明確有力的研究確認其作用機轉,那醫師開不開?民眾吃不吃? : 以前在外科時學弟期刊討論REVIEW了退燒藥物的效果 : (學弟本意是想找出哪一個藥物最有效),赫然發現各類西藥幾乎都沒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 : 那大家每天在開心酸的嗎? : 統計有無意義/臨床上有沒有用,都不代表誰科學 : 所以,這從來都不是科學問題,『只是』一種人生抉擇問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5.154.2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hineseMed/M.1475637504.A.48A.html ※ 編輯: of (1.175.154.23), 10/05/2016 11:18:52
hygen: 好文章,西醫演變到現在已經是商業醫療,以利潤最大化為目 10/07 15:32
hygen: 的,很多治療模式是為利益而生,而中醫則仍然以全人醫療為 10/07 15:32
hygen: 主,上醫治未病,能夠讓人更健康的醫師才是真正的好醫師 10/07 15:32
b85040312: 中醫的方式 本來就跟西醫不一樣 但是西醫老是要用 10/17 17:38
b85040312: 他們的模式套用在中醫上面 然後講中醫不科學 10/17 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