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hineseMe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小弟自學中醫剛入門, 前陣子看完黃帝內經, 接下來雜著看一些中醫概念、診斷、方劑之類的書, 剛摸索出一些觀念, 不知道是否正確, 向各位先進請教。 先從病史說起吧。 小弟從某一年開始身體就很怕冷、常拉肚子, 到中醫診斷脾胃有問題, 就開始了一連串脾胃相關的診療。 一開始吃中藥,效果不太好, 當時吃的甚麼藥不太記得了。 一直到某一次我接觸艾灸, 艾灸中脘、肚臍、關元, 接下來就連續拉肚子, 一天腹瀉十幾次, 瀉出來的便都是黑的。 那時拉怕了,不敢繼續艾灸, 但隔天就不再拉肚子, 大便有具體成形, 自己也看得出來是很漂亮的形狀。 那天我就確定我做對了某件事, 只是不確定哪件事對了。 後面就繼續摸索, 又大病了三次, 從三次大病後的調養、就醫、看書、艾灸, 到最近自己大概建立了對中醫的初步認識, 我的認識如下,觀念有錯的地方還請指正。 1.人體靠著能量運轉 人體的一切機能靠著一股能量在活動、修復、消化, 這個觀念是先看了吳清忠先生的人體復原工程, 再看了黃帝內經以後所認識的, 但對於能量具體怎麼運用, 是再晚一點我才發現。 2.針灸、藥物都是透過能量來治癒身體 某次看了中醫,中醫定調我的脾胃問題在於寒氣太重, 寒氣重怎麼辦?就排寒。 排寒怎麼做?就吃薑、艾灸、注重保暖。 但我吃薑、艾灸、保暖了好一陣子, 我還是很容易一受涼就拉肚子、流鼻水、怕冷。 手腳冰冷,吹了一點風就受不了。 吃薑會暖一個多小時,之後一樣冰冷, 艾灸也會暖一陣子,但持續不了多久。 一直到我看了把脈的書,給自己切脈。 左尺、右尺脈都很沉且弱, 問了中醫,我的確有腎陽虛的問題, 這些問題才關連起來。 腎陽虛代表體內的能量不足, 吃薑會調用部分能量去溫煦身體,所以當下身體會暖, 但因為基本能量不足,所以維持不了多久。 所以我改了一個方法, 先從傷寒論裡辨證是足少陰手足厥冷、便溏無誤, 從症狀裡抓出來應該服用腎氣丸。 回想一下過去中醫師曾經開給我右歸丸跟腎氣丸, 右歸丸竣補,腎氣丸見效稍久一點, 就到迪化街買了右歸丸科學中藥自己吃。(不建議別人模仿) 吃了大概四天, 手足厥冷的問題就好了, 不用吃薑也可以保持手腳不冰冷, 拉肚子的問題也解決了大半。 那為什麼之前的中醫診所開了右歸丸跟腎氣丸給我, 我吃了卻沒有效呢? 3.中藥的使用要兼顧消化能力與藥物綜合效果 在羅大倫先生的舌診書中提到, 他有許多患者用藥材泡腳的方式吸收比服藥好, 是因為現代人的脾胃較衰弱。 我已經診斷出來脾胃寒氣過重, 每天喝增重用的高蛋白才勉強維持體重, 消化能力自然是差的。 而消化靠的是脾胃的能量, 我的脾胃能量又不足, 形成了惡性的循環。 之前診所開藥給我的時候, 就同時開了補腎的藥、平胃散還有一些其他方、加減味, 增加我消化的能力來補益。 但在張步桃先生的書裡又提到, 中藥的組成很複雜, 每一個方裡面的每一味藥都同時有多個效果, 如果是一包藥同時有好幾個方, 幾十味藥,彼此交互的作用很難考慮周全。 而且在健保制度底下每包藥都有一定的預算跟份量, 同時幾十味藥,藥的效力就不專了。 所以我在吃右歸丸之前, 先吃了一個禮拜的平胃散, 手腳冰冷就先不管, 專心在養脾胃。 吃藥以外就艾灸中脘, 用餐避免油膩難消化的食物。 一個禮拜以後再開始吃右歸丸, 果然很快就見效。 4.從中藥的使用來看西藥的專效 先前我曾經在台中上過中獸醫的課程, 老師在中興大學開課, 提到他在大學通常不會開中藥藥劑學的課程, 因為西醫的藥都是單成分、單效果, 中醫的藥都是複方,作用很複雜, 獸醫系的學生通常沒有那個心思去學很複雜的中藥。 從這邊來看,中醫的藥方配伍我個人覺得有獨特的強處。 例如食物中毒開瀉劑, 西醫就是直接開瀉藥, 中醫的藥方除了洩藥之外, 通常會有補益的藥物避免洩藥傷了正氣。 用身體能量的觀點來看, 用藥物排泄,其實也是動用身體的能量, 而如果只有排泄,沒有補益, 就會造成身體能量的虛耗。 我去年有一次吃壞肚子, 一天拉肚子20次, 每次都是金黃色的水。 拉到某次坐在馬桶上, 忽然全身大汗不止, 每一個毛孔都冒出汗來, 同時腦袋開始暈眩、眼前發黑, 感覺有甚麼東西離開了我的身體,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 我講一句話講到第四個字就沒有氣發出音, 現在想想就是把身體的能量耗光了。 所以西藥的單一成分、單一效果, 在治療上是好的, 但效果也只在治療而沒有補益, 對身體能量的耗用也比較大。 像我母親最近感冒, 連續吃了三個禮拜的抗生素、止咳、化痰劑, 吃完就全身水腫,整天疲倦, 一看舌頭舌邊有皺褶、肥厚、舌苔很厚一層, 我就請他趕快去看中醫了。 神農本草經把藥分成三品, 有的藥效果強,但不能久服。 從這個角度來看, 西藥的單成分藥物, 大概就接近這類強效藥吧。 一點個人自學的心得,跟大家分享, 也請前輩指誤, 謝謝。 ## 非專業,自己開藥給自己吃不是甚麼好事 ## 我是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的身體體會學習中藥才這樣做 ## 板友切勿模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5.125.22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hineseMed/M.1553441871.A.312.html
HiHiHiYaYaYa: 推認真學習,說實在的我覺得你對中醫的觀念以自學者 03/25 15:21
HiHiHiYaYaYa: 而言算掌握的不錯了,中醫系沒有收到你這樣的學生是 03/25 15:21
HiHiHiYaYaYa: 一種損失 03/25 15:21
野人獻曝怕大家見笑了,就有病好學醫, 站在前人的著作、診所醫師的診斷肩膀上, 把觀念串起來,自知離醫門還早得很。 ※ 編輯: we0305 (111.241.22.65), 03/25/2019 22:33:10
purue: 進修中醫吧 沒有照 學到頂也只能自醫 蠻可惜的 03/25 23:39
謝謝鼓勵,過幾年去擠擠看學士後中醫的窄門 ※ 編輯: we0305 (1.164.13.85), 03/26/2019 07:10:00
changatcmu: 只推學習態度 講出來的東西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建議先挑 03/26 10:52
changatcmu: 一本比較有公信力的書看熟 不要一次看太多 03/26 10:52
感謝指教,還請先進開一些書單幫助小弟入門, 不勝感激:) 因為我不是醫學背景, 先前從中醫自學書籍入手, 其實看不懂中醫理論在幹嘛, 或者應該說,我不懂醫生在幹嘛。 後來看了張步桃先生的傷寒論介紹, 大陸兩個中醫師的自傳, 在上中獸醫的課程, 看了醫生自述的各種思路, 不懂的地方再回去看內經、中醫自學書籍, 並且在就診時觀察醫師在幹嘛。 慢慢的才了解到醫師的動作大致包括: 診斷->思考病理->驗證徵兆->思考用藥方針->選擇藥方->加減味 從這邊再回去看內經, 才知道內經為什麼要先介紹陰陽五行,臟腑經絡, 然後這些環境與人體的系統怎麼跟診斷治療關聯。 醫書無論古今,都是寫給醫師看的, 要看懂醫書,得先理解醫師的思維, 這是我自學過程中一點小小的心得。 ※ 編輯: we0305 (1.164.13.85), 03/27/2019 00:41:53
hywhyw: 臨床觀察,分析症狀翻書研究,再開藥調理,你這樣的走法 04/09 12:07
hywhyw: 才是中醫正道。醫學院出來的大多都是賭徒,思緒不正。 04/09 12:07
只能感謝老天讓我生病好學醫, 親身體驗分外深刻。 所以虛寒症狀跟對治我比較清楚, 熱疫之類就很不熟。 只懂得喉嚨痛時含個甘草止痛, 或是喝點菊花茶清肺火,還不太影響腸胃。 再加點麥冬,晚上睡覺就會手足不溫流涕, 不知是份量過頭還是歸經不同, 得再試試看。 治瘀血是個很有趣的經驗, 十多年前跌倒傷了膝蓋, 吃了化瘀藥物膝蓋還有點微酸, 原來瘀血可以這麼久啊。 歸經這件事也很有趣, 改天分享經驗向各位請益。 ※ 編輯: we0305 (118.165.130.76), 04/09/2019 23: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