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hristianit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1. ===== → sCHb68: 若是這樣那對上帝的信仰不也是種主觀乃至虛無嗎? 03/06 11:37 → sCHb68: 以你這種原則,你的實踐性行動也會引向虛無不是嗎? 03/06 11:38 ===== 我想了一下現實中的虛無主義者... 其實做助人工作就是要面對他們 而我們自己也常常會墮入這樣的情緒中... 所以想想怎麼使用信仰及哲學等等的資源來幫助他們/我們是重要的事情。 我想現實中最典型的虛無主義者,就是憂鬱症患者 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會有憂鬱但很容易會自我調節; 但一旦長期陷入無法自我調節的狀況,就可能會被診斷為憂鬱症, 而需要更多的專業及非專業之幫助...。 「憂鬱」中的認知失調在於:認為做/信什麼都是沒有意義、沒效的 (所以某些失去信仰的"基督徒",也可以說是進入一種信仰的憂鬱中-- 認為信仰沒用沒效了;「製造耶穌」的作者Bart Ehrman, 看其自述,我覺得是有此傾向) 而憂鬱症或虛無主義的極端就是自x 所以這的確是必須被面對的議題... 從年齡來說, 我們都知道老人憂鬱的機率頗高, (其他年齡層如少年維特的煩惱、中年危機等等也是存在的...) 因為老人常覺得自己「沒用了」(esp.在我們這個缺乏人權概念的社會中...) 所以要「等x」等等語彙常掛在他們的口中 越宅、越不活動、不找事做的長輩越容易墮入這樣的憂鬱中 那些拚命做志工、參加活動的長輩相對就比較少憂鬱的 所以就這個角度來說,拚命「詮釋=實踐=盼望」 (或「聽道+行道」;Gadamer+Moltmann), 理論上比較能避免墮入這種現實中的虛無主義或憂鬱 我遭遇到的那些充滿信念的長輩比較會減少負面消極的認知... 2. 憂鬱=虛無或破滅; 分析老人憂鬱的自然成因, 就是他身邊的一切都逐漸面臨衰弱、破滅、失喪的過程 例如說90多歲的阿嬤,他的晚輩都過世了,剩下她一人.... 例如說視力、聽力、思考力等等都逐漸失去,或是百病纏身... 例如說病痛每天持續跟隨;我服務的一個阿嬤,無論醒著或睡著, 她都要面對過去車禍宿疾造成的腰痛..... 例如說過去積累的財富三兩下就被孩子拿去做生意敗光... 總之,當一切都幻滅、失去、虛無,情緒難免會走向憂鬱 但反過來講,詮釋就是不斷建立新的信念(從最嚴格的自我立法 到很寬鬆的認知改變、視野變換)並付諸實現的過程 所以詮釋活動絕對是一種對抗虛無的活動 那些到老都還每週等著聽牧師講道、還積極去禱告、去發單張的老弟兄姊妹 要憂鬱還不太容易 再者,詮釋出信念的過程跟意識形態的差別在於, 詮釋的信念是一個一個小的、比較穩固的東西, 例如說康德的「不可說謊」之自我立法只是在於一個小的點 或者說我們對於同一段經文每次的閱讀產生的洞見/亮光/信念等等都不盡相同, 卻可以一直累積、每個點也相對穩固;就算某些點被打掉, 但因為是用螞蟻雄兵或人海戰術,不會立刻瓦解-虛無-憂鬱 可以是信手拈來,所以補充、填彈的速度與機會也上升 反觀那些要搞意識形態、大敘事的,如藍綠之類的或什麼x正神學的XD 若意識形態被動到,可能真的會土崩瓦解、很嚴重! -- それはそれ!!これはこれ!!! 忘記旁邊,努力面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6.104.42.23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hristianity/M.1457243835.A.83D.html ※ 編輯: theologe (106.104.42.235), 03/06/2016 19:24:23
evilcherry: 虛無主義者不等如抑鬱吧 03/07 02:35
思想上的虛無主義者當然未必是憂鬱, 但現實中的虛無主義者,我覺得討論起來比較有意義的是產生憂鬱情緒者。 ※ 編輯: theologe (106.104.42.235), 03/07/2016 09:16:38
qcontinuum: 視力、聽力、思考力等等早晚都逐漸失去, 03/07 10:01
qcontinuum: ,拚命"實踐"也不保證不會信念幻滅 03/07 10:01
我的重點是以「微信念」(小敘事、由隨處的詮釋活動得來--或嚴肅或隨意; 與可以直接行動的「微實踐」較靠近,故偏向於phronesis的概念) 取代或補充(註)「巨信念」(大敘事、意識形態;與直接的行動間需要更多的轉換, 基本上是episteme的概念) 而實踐是信念的後果(實踐的概念不是無頭蒼蠅、腦羞硬幹, 不是沒有聽道的行道), 所以問題不是要不要實踐, 而是「如何獲得信念」(信仰的語言是「如何聽道」)。 只要擁有信念(哪怕再微小的),就能抵抗虛無及憂鬱 所以透過素材庫確立(可以容易使人獲得信念的素材集合-- 所謂的正典、經典、傳統;對於我們社會工作而言可能就是專案、方案等等; 對於教會而言可能就是門訓或小組相關的教材; 另外,此素材庫當然可以檢討、加減), 那麼進行不斷的詮釋活動,就可以建立更多的微信念,然後也就自然會帶動微實踐 相較於只抓著大信念不放是更具抵抗力的(對於虛無或憂鬱) 例如說老兵抱著黨國觀念(巨信念),當政治情勢變化, 但他卻沒有其他小的興趣、信念等等的時候,就會很危險; 或者說,想要從聖經建立一個「科學性」或「知識性」的體系(episteme) 的基要派或x正神學或者任何抱持這樣願望的學者(如Bart Ehrman), 那麼當他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體系(巴別塔?)出現問題時, 就很容易墮入虛無或憂鬱 所以說對於我們的個案,應是透過一個個小小的信念說明或小活動、小行動, 慢慢去重建他本來以為已經失去的正常生活或自尊 或是去強化他那些還保有的信念、興趣等等 進而讓他能夠突破虛無及憂鬱。 ※ 編輯: theologe (106.104.42.235), 03/07/2016 12:07:57 (註):episteme/科學/知識/體系在信仰中不是不可以追求, 例如福音派的「聖經神學」理想,或者什麼x正神學之類的 但我的角度是,期待越高落差越大(越容易落入虛無/憂鬱)...XD 另一方面,那些曾經被打破的體系之斷垣殘壁也未必就沒有「再詮釋」的價值 他們對於大敘事的努力,其實也很容易造福小敘事的追求者 所以我也不反對有人去搞那些東西 ※ 編輯: theologe (106.104.42.235), 03/07/2016 12: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