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onfucian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繫說神易》書稿‧〈君德吉凶章十六〉  東岐明   此章乃以爻動詮釋君子領導德行之於吉凶利害。   ─────────────────────────────   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   「彖」字原指宰殺處理後之牲體,易學引申用以對應於「象」而謂卦象占察後之意 義;「材」謂解說材料,故曰『彖者,材也』。爻之意義作用,乃是在其剛柔屬性,以 效法表現世事變化於主動與被動之互動關係,故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世事 變化之互動結果,乃生利害吉凶,而有懊悔疑吝之發顯,故曰『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   ─────────────────────────────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   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   三爻組成八卦範式,乾卦純剛,坤卦純柔,無以自比爻性互動,故而不論陰陽卦性 。以現代數學解說,陽爻為正為奇,陰爻為負為偶。震坎艮卦,陰爻多於陽爻;二負一 正,相乘得正,是為陽卦,故曰『陽卦多陰』;二偶一奇,相加得奇,是為卦奇,故曰 『陽卦奇』。巽離兌卦,陽爻多於陰爻;二正一負,相乘得負,是為陰卦,故曰『陰卦 多陽』;二奇一偶,相加得偶,是為卦偶,故曰『陰卦耦』。   「君子」原指上位領導,「小人」原指下位平民。孔子儒家賦予「君子」道德意涵 ,用以指稱具備領導才德的人;「小人」則相對用以指稱不具領導才德的庸俗凡人;因 而孔子儒家是以「君子」指涉才德高尚者,以「小人」指涉才德庸俗者。後世儒家傳統 更加衍伸意義,以君子為善,而小人為惡,遂使君子小人具有善惡之別。   傳者為以附會君子領導之德,故而詰曰『其故何也』『其德行何也』。陽剛主動, 爻性象君,卦性象徵君子;陰柔被動,爻性象民,卦性象徵小人;故曰『陽一君而二民 ,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所謂「君子之道」即是君德之道,此諭 君子公義而使群體組織統一認同,故謂「一君二民」。所謂「小人之道」即是庸人之行 ,此諭小人私利而使群體組織認同分裂,故謂「二君一民」。此種卦性解說之德行分別 ,僅是傳者為以附會君德之說。   此章以下即是引申易理經義,而扼要指點君德安身立命以趨吉避凶之道。   ───────────────────────────────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聖也。   ───────────────────────────────   孔子引用此句爻辭意義,並非《易經》原義,而是轉化衍生之另義詮釋。「憧」謂 心意無主;即是沒有主見,心意不定。形容人們心意不定而躁動往來不止,無所專心致 志,故曰『憧憧往來』,孔子《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有謂『動行不知所務,止立不 知所定;日選于物,不知所貴;從物而流,不知所歸』。「朋」謂友伴,「朋從」謂結 伴從隨;人們結伴從隨某種思想,故曰『朋從爾思』。世間人們心意不定而奔逐欲求, 群伴從隨某種思想,故而孔子借喻『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孔子引申『憧憧往來,朋從爾思』,以此詰說世間人心思慮趨向,乃是有所根本一 致動機,故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天下 之動,乃是起於世間變化;變化有所明暗顯示,故以晝夜推移變化而曰『日月相推而明 生焉』;變化以有時間流逝,故以季節推移變化而曰『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孔子乃以 日月寒暑之往來相推,喻示了時間變化下之萬象差異,正是利害差別之發生根源。   「往」謂物象之往,即是覺知境界之信息屈隱,故曰『往者屈也』。「來」謂物象 之來,即是覺知境界之信息展顯,故曰『來者信也』。覺知者觀察感應到物象信息之隱 顯變化,在抉擇行動上也就發生其利害差別,故曰『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此以喻示, 天下眾心的殊途百慮,自然因於差異而有其利害抉擇;然而天下分殊眾心歸致之共同根 本動機,皆在求其利益之道;因而君德安身立命,自然必須在於善用利益之道。   君德修持如似尺蠖屈隱結蛹,以求應機而化顯蝶蛾,故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正是君子精研義理深入心神,為以修成人格實踐而應時發用義理,故曰『精義入神, 以致用也』。君德修持如似龍蛇蟄伏深藏,以求存身於環境氣候,故曰『龍蛇之蟄,以 存身也』;正是君子存攝義理運用利益,為以安身立於人間而發揚德行事業,故曰『利 用安身,以崇德也』。   不知應對時代局勢以變通運用利益,也就不能真正安身崇德;時局利害的變化,乃 是隨著時勢推移與時代進展而古今有所不同;因而未來時變的往應方法,並非現今即可 完備得知,故曰『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中道神易之君德修持,觀照覺察世事變化 ,心神通達古今義理,智識通曉時局利害,窮究心神之覺知觀照,了知德教之化民成俗 ,正是君子入世濟民之隆盛德業,故曰『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君子為政需求理想現實之協同;若是徒重理想而不顧現實,難以得致眾人支持輔佐 ,也就難以行動為政。理想憑藉現實而以成就,現實依據理想而以長久;也就必須謀致 義利調和,利以應和於義,義以和諧於利,故而《文言傳》有謂『利者,義之和也』『 利物,足以和義』。孔子《大戴禮記‧四代》闡示君德習尚之以義御利,而謂『聖,智 之華也;智,仁之實也;仁,信之器也;信,義之重也;義,利之本也,委利生孽。』 ;《論語‧里仁》有謂『放於利而行,多怨』,強調其為政不遵義理而唯利是圖的禍患 危險。所以君子為政,乃是本於正義理想,用於現實利益;《大學》論述治國乃謂『國 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正謂國家利益必然重要,但是必要基於正義公理才有長遠 永續利益。   此諭君德之本,在於神智修持,以善明利害而安身化民,乃能引領世間逐利民眾。 《老子》有謂『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論語‧ 憲問》有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雍也》有謂『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述而》有謂『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 藝』,《論語‧為政》有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   易曰:『困於石,據于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   ─────────────────────────   受困於砂石漠地,據守於蒺藜荒地,故曰『困於石,據于蒺藜』,以其開墾土地之 惡劣,用以形容處境艱難;再更形容處境險惡,家居妻室亦背棄而去,故曰『入於其宮 ,不見其妻,凶』。   砂石漠地並非可以開墾,不應受困於此,故曰『非所困而困焉』;比喻君子安身立 命,若是困執不可行道之位,必然辱壞名聲,故曰『名必辱』。蒺藜荒地並非適宜開墾 ,不應據守於此,故曰『非所據而據焉』;比喻君子安身立命,若是據守不宜行道之位 ,必然危害身命,故曰『身必危』。名聲辱壞而不良,身命危害而不保,死期即將來到 ,故曰『既辱且危,死期將至』;世人厭棄,眾叛親離,故以喻曰『妻其可得見耶?』   此諭君德之基,必須善擇安身立命之位,否則將會辱名危身,乃至眾叛親離。《老 子》有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孝經‧開宗明義》有謂『立身行道, 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   公侯利用高牆形勢,在其上射獵鷹隼,故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獵獲成功, 沒有不利,故曰『獲之無不利』;比喻利用形勢而使用手段,乃能達到事業成功吉利。   鷹隼是鳥類飛禽,故曰『隼者,禽也』;以鷹隼之敏銳高翔,比喻困難達成之事業 目標。弓箭是器具手段,故曰『弓矢者,器也』;以弓箭之應用捕獵,比喻進行事業之 使用手段。射者是狩獵之人,故曰『射之者,人也』,以射者之運弓發箭,比喻推動事 業之主導人物。君子密藏器用手段於己,等待時機而發起行動,怎麼會有不利?故曰『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括」謂約束,此指對手預料之己方行動能 力限制;行動出擊不在對手預料之中,故曰『動而不括』。因而出擊行動必然有所收獲 ,故曰『是以出而有獲』。正是所謂,造成有利形勢,使用利器手段,而以發起行動, 故曰『語成器而動者也』。   此諭君德之動,在於密行藏機,利用形勢而使用手段,出乎他人意料之外,乃能行 動一舉成功。《論語‧衛靈公》謂及為仁亦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      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   庸俗貪婪之人,不羞恥於自己不具仁愛,故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懼於自己不 守正義,故曰『不畏不義』;不見到利益就不能勸勉自己,故曰『不見利不勸』;不受 到威迫就不能接受懲罰,故曰『不威不懲』。由於微小罪過受到懲罰,因而戒懼避免重 大罪過,乃是庸貪者之福分,故曰『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腳戴刑具,滅去腳 趾,再無過咎,故曰『『屨校滅趾,無咎』;以此比喻小懲大誡,故曰『此之謂也』。 此論庸貪之人不知仁義之利,唯求現前利益;不知仁義之勢,唯避當下威罰;故而對其 微損小懲,反而可以助其避禍遠害。   孔子《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有謂『所謂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而志不邑邑; 不能選賢人善士而托身焉,以為己憂。動行不知所務,止立不知所定;日選于物,不知 所貴;從物而流,不知所歸,五鑿為政,心從而壞;若此,則可謂庸人矣。』   此諭君德之御,必須藉由刑罰規範庸貪之徒,避免嚴重犯罪惡化。《論語‧里仁》 有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大戴禮記‧四代》有謂『有天德,有地德,有人 德,此謂三德。三德率行,乃有陰陽;陽曰德,陰曰刑。』《論語‧為政》有謂『道之 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   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滅耳,凶!』   ───────────────────────────   不積人際善行,沒有良好社會關係,不足以成就良好名聲,故曰『善不積,不足以 成名』。不積人際惡行,沒有壞劣社會關係,不足以滅亡自己身命,故曰『惡不積,不 足以滅身』。庸貪之人只見近利,以為待人小善無益而不為,以為待人小惡無傷而不改 ,故曰『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所以邪惡形象累 積而不能掩飾,犯罪業行重大而不能解除,故曰『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荷負頸枷刑具,滅去耳朵,故曰『何校滅耳』;損及聽覺,導致嚴重傷害,故曰『 凶』。此喻罪惡嚴重而造成無可挽救之傷害。   善惡之於吉凶,何止世間人際關系之用,更是一切生命覺知之用。人生於世,不過 心靈神變,覺知感應時空萬物之無常變化。心物變異推移,妄執自我認知,迷有萬物實 體,存由因果業報。一切生命,輪迴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非是不報,時候未到 ,佛教有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此諭君德之交,善則積微成著,惡則防微杜漸,乃能通達吉利,而以成名立身於世 。《論語‧顏淵》有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子路》有謂『無欲速,無見 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衛靈公》有謂『巧言亂德,小不忍 則亂大謀』。   ──────────────────────────────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   陷在危險,由於自以為地位安全,故曰『危者,安其位者也』。墮入滅亡,由於自 以為保障存活,故曰『亡者,保其存者也』。遭到禍亂,由於自以為持有治理,故曰『 亂者,有其治者也』。   一再警惕就要滅亡,故曰『其亡其亡』;繫居於桑葉捲苞裏,故曰『繫于苞桑』。 此謂蠶蛹繫結於桑葉捲苞之中,自以為隱密安全,其實非常危險。      此諭君德之持,在於居安思危之憂患意識,後曰『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論語 ‧衛靈公》有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盡心上》有謂『獨孤臣孽子,其操 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孟子‧告子下》有謂『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也』。   ──────────────────────────   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用也。   ──────────────────────────   德行淺薄而地位尊貴,故曰『德薄而位尊』;智慧渺小而圖謀宏大,故曰『智小而 謀大』;能力微小而責任龐重,故曰『力小而任重』;少有不受連累,故曰『鮮不及矣 』。   鼎腳折斷,翻覆鼎中公爵食物,形成灑沾於地,故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 ;鼎腳不堪食物重負而折斷,食鼎喪失功用,食物不能供餐,故曰『凶』。是謂不能勝 任用途,故曰『言不勝其用也』。   可喻鼎足而三,以示三達德之缺一不可。「德」及仁達感性之德,前曰『何以守位 曰仁』;「智」及智達理性之德,「力」及勇達願性之德。孔子《中庸》有謂『智仁勇 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 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論語‧ 憲問》自知不及達德完善之盛,而謂『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 勇者不懼』。   此諭君德之達,應具自知之明;逾越己緣,貪求名位功業,多是導致失敗喪身之禍 。《荀子‧子道》論以明君子而謂『智者自知,仁者自愛』,《論語‧子罕》有謂『可 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      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   察知事機乃在神智修持,故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之人際關係,對上不諂媚逢迎 ,對下不瀆位籠絡,似乎不知經營人脈,何以把握事業機運,故以詰曰『君子上交不諂 ,下交不瀆,其知幾乎』。事機徵兆,乃是事物變動之微細變化,吉凶利害之以預先顯 現,故曰『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君子察見事機而行動作事,不需終日佞 待,故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此謂君子無需終日汲營妄求,《中庸》有謂『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狷介剛正如石,不需終日汲營,故曰『介于石,不終日』;貞正奮勉行事則吉,故 曰『貞吉』。   狷介剛正如石,何需終日汲營,必是可以識察事機,故曰『介如石焉,寧用終日, 斷可識矣』。「夫」謂工作成員。君子知悉事機變化之微隱與彰顯,故曰『君子知微知 彰』;知曉行事時機之靜從與主動,故曰『知柔知剛』;乃以成為組織成員群體之仰望 領袖,故曰『萬夫之望』。   此諭君德之機,非在巴結人際關係;君德之望,乃由妥善因應事機變化。《論語‧ 顏淵》有謂『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論語‧為政》有謂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子路》有謂『君子和而不同』,《論語‧衛靈公》有謂『 君子求諸己』『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里仁》有謂『不患無位,患所以 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易曰:『不遠復,無祇悔。元吉。』   ────────────────────────────────   孔子得意門生顏回,是其母家顏氏子孫,故曰『顏氏之子』;或可幾乎時常體察事 機,故曰『其殆庶幾乎』。行事有所不善,未曾不有察知,故曰『有不善未嘗不知』; 察知以後,未曾行事再犯,故曰『知之未嘗復行也』。此謂顏回君德不以貳過,《論語 ‧雍也》有謂『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未至遠方即返,無以執著懊悔,故曰『不遠復,無祇悔』;事態惡化之前,領先改 正乃有吉利,故曰『元吉』。   此諭君德之失,需速改過,不復再犯,乃能進近察知事機。《論語‧衛靈公》有謂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中庸》有謂『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   時空境界感應變化交織,醞釀顯現萬物實體,故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雌雄 陰陽交媾精氣感應,育化形成生命萬物,故曰『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比喻相對互利 之精誠感應,乃以產生事物成果。   生命陰陽,同性相斥,異性相合,以喻行侶。三人共行,陰陽成對而損一人,故曰 『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獨行,感召異性而得成對,故曰『一人行,則得其友』。 乃以陰陽相合之共同利益,而喻說利益一致乃可結合,故曰『言致一也』。   此諭君德化民,必須明察相互利害關係,以能利益一致而確保團結。《論語‧顏淵 》有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子張》有謂『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 而矜不能』,《論語‧子路》有謂『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 人也,器之。』   ────────────────────────────────────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   論述君子領導他人之必備德行修持,而曰『君子』。安頓他人身命,而後策勵行動 ,故曰『安其身而後動』。感召他人心志,而後言語遊說,故曰『易其心而後語』。底 定他人交誼,而後進行要求,故曰『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持上述三項待人處事之道 ,領導德行乃可全備,故曰『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身命不曾保障,卻以驅策行動,民眾就不願參與,故曰『危以動,則民不與也』。 信任不曾具備,卻以言語遊說,民眾就不願呼應,故曰『懼以語,則民不應也』。交誼 不曾建立,卻以進行要求,民眾就不願給與,故曰『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民眾不 願共同相與,滋生反抗,即會導致傷害禍事,故曰『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沒有獲得助益,甚或遭受攻擊,故曰『莫益之,或擊之』;所立志向無法持續,故 曰『立心勿恆』;無助受害,事業失敗,故曰『凶』。   此諭君德為政之先;在於保障民眾身命,獲取民眾信任,交結民眾情誼。《論語‧ 陽貨》有謂『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 ‧堯曰》有謂『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 ‧子張》有謂『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論語‧顏淵》論政有謂『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7.230.10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7584511.A.F4E.html amidha:轉錄至看板 Taoism 11/15 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