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onfucian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自由開講》109學年度國文指考題的報復性中國化 2020-07-05 09:23 推文到plurk ◎張慧君 不久後舊課綱將走入歷史,國文科文言文、白話文的比例之爭也塵埃落定。看了今年的大 學指考題目,卻發現選文方向真是極度惡劣且貧乏。第一線的高中國文老師們,恐怕都必 須重新思考現場教學的方向,以應付出題教授的選文喜好。 台北市高中國文科教師群協助大考中心,解析109年指考國文科試題,認為文言文比例提 高,是近3年最難!(資料照) 題型靈活與否只關乎出題技巧高低,選文方向展現的則是學科內涵。但在目前著重「閱讀 素養」的大旗下,好像只要熟習命題技巧,通過命題的信度、效度考驗,選文就可以隨心 所欲。 當台灣人的「台灣人認同」已經高達67%,今年的指考國文試題中,卻夾入大量中國化、 中華文化題材。現代文學比例極低,甚至不願意直接取材。讓人不禁想問:命題教授究竟 活在什麼時空環境?這份考題中文言文比例高達6成,全部非屬本土素材,而白話文的考 題又是如何呢? 此處試舉幾例便可略見端倪。第3題鄭寶娟〈法國的川菜館〉讚揚中國菜的新風貌。第4題 的題句意排列雖是現代散文,寫的卻是項羽;10-11題談英譯策略,選用題材是杜甫的〈 旅夜書懷〉。12-14題改寫自曾昭旭〈儒學與中華文化之衡定〉;18-19題,取材自榮總醫 師陳亮恭的文章,第一句便是:「儒家思想影響我國數千年來的社會福利政策與老人照護 發展。」而後由周朝一路寫到明、清的照護發展,考生恐怕會誤以為作者是中國人吧?第 8-9題的題組雖以現代詩為題材,卻並未放入詩作,而是余光中及白靈的詩論。 整份考題無論文言或白話,完全避開台灣色彩,不知是用心良苦或純屬巧合,還被評為「 彰顯經典或古文的現代意義」,難道現代的意義只能從古文去挖掘了嗎?為平衡文白比例 ,把《紅樓夢》算在白話文,再加上各類「中華」論說文及一篇翻譯文學、一篇有關企業 倫理的白話文就考完了。綜觀整份考題,選文視野之狹隘實在匪夷所思。 在新課綱的「文白之爭」中,有人認為閱讀素養才是重點,有人堅持台灣主體性,也有一 方認為文言或白話只是文體形式,重點是不該為了特定的價值觀而教學。而在我國舊課綱 倒數的這份考題裡,除了台灣,什麼都有。希望這份大學入學考題只是文言文比例降低後 暫時的報復性中國化,否則每位基層教師心中考試領導教學的焦慮勢必要加深了。 (國文教師) >----------------------------------------------------------------------------< 【單選題】 12-14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2-14題。 儒學規定了中華文化的基本性格,即是人本的、人文的。要彰顯這種文化性格的特質,我 們不妨通過人性的兩重需求及人文發展的兩階段進程分析,並藉西方文化性格加以對照, 來獲得清楚的了解。 就人性的兩重需求而言,即是生存的需求與價值實現的需求。前者是人與動物重疊的部分 ,即告子所謂「食色性也」,或美國羅斯福總統許諾的四大自由的前兩項:「免於匱乏的 自由」與「免於恐懼的自由」,也可稱之為人性的初級需求。嚴格的說,這不足以稱為人 性,因為無法將人與動物有效區分。因此,孟子才會以人性的進階需求,也就是意義、價 值、尊嚴的需求來界定人性,而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至於什麼是_甲_呢?這不是一項認知的問題而是實踐的問題,關鍵在於人的自覺,如孔 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亦即:這問題的起點不是被教導了這一項有關人性的知識 ,而是每一個人在生命實存上感受到_乙_。 正由於這是個實踐問題而不是認知問題,所以當一個社會中絕大多數人仍困於衣食的時候 ,是不可能普遍正視這存在問題的,因此若就自然的人文發展進程而言,先將人生重心放 在謀生之上,再漸漸過渡到正視人的存在問題,轉以價值實現為重心,西方文化的發展似 乎就是如此。西學的兩大要項:科學與民主法治,就是針對人性的初級需求而設的。直到 二十世紀,由於兩次工業革命已原則上解決了生存的課題,於是人的存在問題逐漸浮現, 西方人也感受到西方傳統宗教之不足,而漸有向東方求經者。但中華文化的發展卻非循這 自然進程以行,而是在絕大多數人民尚困於衣食之時,少數文化菁英便已直看到人性的終 極需求,並以此來教化百姓,而漸漸塑成特殊的中華文化形態。 (改寫自曾昭旭〈儒學與中華文化之衡定〉) 12.根據上文文意脈絡,甲、乙最適合填入的概念依序是: (A)生存需求/價值實現需求 (B)價值實現需求/價值實現需求 (C)生存需求/生存需求與價值實現需求 (D)價值實現需求/生存需求與價值實現需求 13.依據上文,關於中西文化的差異,敘述最適當的是: (A)中華文化的發展與自然的人文發展進程不同 (B)西方追求人存在的尊嚴,便是免於匱乏與恐懼 (C)儒學和西方都將價值實現需求視為生存首要目標 (D)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於是否透過教育來認知價值 14.下列文句最符合上文「特殊的中華文化形態」的是: (A)衣食足則知榮辱(B)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C)君子憂道不憂貧(D)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單選題】 12-14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2-14題。 儒學規定了中華文化的基本性格,即是人本的、人文的。要彰顯這種文化性格的特質,我 們不妨通過人性的兩重需求及人文發展的兩階段進程分析,並藉西方文化性格加以對照, 來獲得清楚的了解。 就人性的兩重需求而言,即是生存的需求與價值實現的需求。前者是人與動物重疊的部分 ,即告子所謂「食色性也」,或美國羅斯福總統許諾的四大自由的前兩項:「免於匱乏的 自由」與「免於恐懼的自由」,也可稱之為人性的初級需求。嚴格的說,這不足以稱為人 性,因為無法將人與動物有效區分。因此,孟子才會以人性的進階需求,也就是意義、價 值、尊嚴的需求來界定人性,而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至於什麼是_甲_呢?這不是一項認知的問題而是實踐的問題,關鍵在於人的自覺,如孔 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亦即:這問題的起點不是被教導了這一項有關人性的知識 ,而是每一個人在生命實存上感受到_乙_。 正由於這是個實踐問題而不是認知問題,所以當一個社會中絕大多數人仍困於衣食的時候 ,是不可能普遍正視這存在問題的,因此若就自然的人文發展進程而言,先將人生重心放 在謀生之上,再漸漸過渡到正視人的存在問題,轉以價值實現為重心,西方文化的發展似 乎就是如此。西學的兩大要項:科學與民主法治,就是針對人性的初級需求而設的。直到 二十世紀,由於兩次工業革命已原則上解決了生存的課題,於是人的存在問題逐漸浮現, 西方人也感受到西方傳統宗教之不足,而漸有向東方求經者。但中華文化的發展卻非循這 自然進程以行,而是在絕大多數人民尚困於衣食之時,少數文化菁英便已直看到人性的終 極需求,並以此來教化百姓,而漸漸塑成特殊的中華文化形態。 (改寫自曾昭旭〈儒學與中華文化之衡定〉) 12.根據上文文意脈絡,甲、乙最適合填入的概念依序是: (A)生存需求/價值實現需求 (B)價值實現需求/價值實現需求 (C)生存需求/生存需求與價值實現需求 (D)價值實現需求/生存需求與價值實現需求 13.依據上文,關於中西文化的差異,敘述最適當的是: (A)中華文化的發展與自然的人文發展進程不同 (B)西方追求人存在的尊嚴,便是免於匱乏與恐懼 (C)儒學和西方都將價值實現需求視為生存首要目標 (D)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於是否透過教育來認知價值 14.下列文句最符合上文「特殊的中華文化形態」的是: (A)衣食足則知榮辱(B)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C)君子憂道不憂貧(D)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 曾昭旭這篇文章講的好像西方只有物質而沒有精神,只有科學而沒有人文, 只有生存而無生存以外的的東西 以及講的好像儒家是左派一樣 只要稍微念過點書有概念的都會知道整篇是鬼扯的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21.96.18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593956169.A.2DC.html kuopohung:轉錄至看板 HatePolitics 07/06 01:41
BASICA: 我討厭政治入侵校園和意識形態引導教學,口號上要區分台灣 07/06 14:16
BASICA: 人跟中國人,要求以此前提命題,真正討厭! 07/06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