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onfucian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 一般人對「自由」的理解通常來自西方,認為自由就是「只要不 妨礙到別人,任何事都可以做」,甚至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 以」。這是從行為表象界定自由的意義,有錢有權就比別人擁有更大 的自由。反觀儒家,即使不給儒家貼上威權保守的標籤,也很難從儒 家文獻裡找出與自由有關的內容。傳統思想當中和自由較有關連的反 而是道家,當然道家的自由也不是行為表象那麼膚淺的意義,而是回 歸到內心的逍遙無為,對一切事物都不執著,追求精神的提升、超越。 儒家雖然沒有直接討論「自由」這個概念,但從內心自由來看, 文獻當中已經隱含此意。儒家思想的重點之一,是提醒人不要成為情 緒、欲望的奴隸,應該找回心靈自作主宰的能力。比如第一段引用的 《論語》,第一則以《詩經》首篇為例,說明情緒的抒發應該有所節 制,快樂或悲傷都不過度。第二則告訴我們不應該將利益當成生活中 追求的重心,以免引起人際間的緊張衝突。利益牽涉到的當然就是人 的欲望,比如貪財、好鬥、好色等。就算有錢有權,如果還是受到情 緒、欲望的支配,心依然是不自由的。 儒家不是要人捨棄一切情緒和欲望,重點在於「有所節制不過度 」。健康的情緒和欲望當然可以有,現實的利益也應該做公平合理的 分配,但背後的根據仍然是愛人之心,這才是最優先的。儒家不是直 接以自由為核心概念,但內心自由對於愛心的實現是一個先決條件。 如果對別人頤指氣使,企圖征服、控制別人,攫取自身的利益,就算 口頭上說愛人,對方也難以感受到。 -- 因工作忙碌,有問題請上個人網頁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nknuyangwenl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5.50.2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629771110.A.A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