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onfucian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孟子‧ 告子上》) 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孟子‧盡心上》)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禮記‧中 庸》) 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 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禮記‧大學》) 儒家的人性論涉及心性、身體、欲望、情緒等諸多面向。人之性 善,無論是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還是仁義禮智之性,本質 都是善的,是道德實踐的動力根源和判斷標準。但人不是純心性的存 在,就實際狀況來說,人總是處在不斷犯錯、改過的歷程當中,且往 往「進三步退兩步」,過程迂迴曲折。這就涉及到心性與身體、欲望 、情緒之間的關係。 《論語》和《孟子》已經談到身體和欲望,如「視聽言動」、「 耳目之官」都是指身體,包括四肢、五官和大腦的機能作用。「物交 物,則引之而已矣」則是欲望的發動,往往不受良心的主宰。但《論 語》和《孟子》並未怪罪身體和欲望,身體感官也可以用在好的方向 上,成為道德實踐的憑藉。孟子說「形色天性也」、「踐形」便是充 分發揮身體的能力,讓心性蘊含的抽象道德價值得以具體呈現。 〈中庸〉、〈大學〉較《論語》、《孟子》進一步正視、探討人 的情緒,包括「喜怒哀樂」和「忿懥、恐懼、好樂、憂患」。人的身 體構造、視聽言動等機能雖然與動物不同,但只要是人,大體上是相 近的,可以用科學方法研究,相對單純。食色也只是中性的生理本能 而已。真正麻煩的地方是在身體感官、欲望之上,更添加了情緒、情 識的作用,才使人的生命變得非常複雜,也是做省察工夫的重點。 -- 因工作忙碌,有問題請上個人網頁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nknuyangwenl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1.194.24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705152276.A.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