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rossStrait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yicai.com/news/5129776.html 劉鶴,現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本文原載於《中國經濟50人看三十年》,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年出版。 接到寫作邀請,我本能地想到兩個題目,一是從中國宏觀經濟週期變化的描述中看經濟 發展,二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結構變化的客觀描述,因為這都與我多年工作聯繫密切。但 發現這些題目的技術性太強,希望找到一個全景性的話題,可以歸納對過去改革開放的 認識和對未來發展的展望。最近我到上海、廣東、山東、遼寧和甘肅等地區做了一次關 於發展路徑的專題調查研究,瞭解不同地區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認識不同地區未來面 臨的各種挑戰,在調研過程中,腦海突然浮現出目前的題目,覺得這個題目讓人興奮, 足以概括對以往和未來增長的主要看法。 1 增長的奇跡和六個成功因數 改革初期,鄧小平同志決然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結束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治 路線,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那時,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沒有意 識到這項歷史性決策的非凡意義,甚至到了今天,還有人懷念“文化大革命”帶來的平 均主義貧困和那時享有的精神特權,但是中國已經向前邁了不可逆轉的一大步。 在30年時間之內,中國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2007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4.95萬 億元人民幣,平均增長高達9.75%,經濟總量是改革初期的14.9倍,國際貿易量超過2.1 萬億美元,是改革初期的104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81元人民幣上升到2007 年的1.8萬多元,約合2500美元,農村貧困人口由2.5億減少到約1479萬人,人均預期 壽命從上世紀50年代的40多歲提高到今天的72歲,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位次也從 第十位一路躍升到第四位。奇跡不僅發生在北京、上海,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同樣的增長奇跡在全國很多地區都先後出現,即便在甘肅的定西地區,這個被聯合國 有關專家定義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貧困地方,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其經濟總量在過去 30年增長了10倍,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了8.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約6.8倍。無 論從哪一個角度衡量,都可以說,中國創造了人類社會大國經濟增長的奇跡。 總結發展現象的永恆主題是,為什麼有些國家和地區由窮變富,以及如何實現由窮變富 ,怎樣防止富國由盛到衰。發展似乎是有規律的歷史現象,但發展的原因有時讓人困惑 ,發展的結果往往出乎意料。從中國變化的實際出發,我們看到,準備轉軌的巨大經濟 體在最初經歷了危機和重創,受重大歷史事件影響,對傳統思想觀念批判和要求變化的 強烈社會共識逐步形成,這使得發動改革的新思想獲得了光電一般的傳播速度。偉大的 歷史人物出現,正確的重大決策使得思想解凍轉化為發展的實踐。在正確的戰略方向指 引下,成功的案例和各類激勵因素不斷積累,相互激發,鑄就著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 持續和超常規的增長現象成為標誌性的特徵。中國經濟發展取得成績的原因眾說紛紜, 有著完全不同的解釋。從大的方面來說,關鍵是走出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 路。在解釋成績的原因時,我認為有幾點是非常重要的: (一)在反思“文化大革命”教訓基礎上形成的發展共識 歷史反復證明,重大的危機推動形成新的社會共識,好的社會共識是歷史進步的強大推 動力量。中國改革開放之前是十年“文革動亂”,那時中國經濟已經走到崩潰邊緣。如 果沒有經歷“文化大革命”的災難,沒有對“文化大革命”災難的反思,就不可能有今 天中國的經濟增長。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反面教育作用,中國人認識到了階級鬥爭為 綱理論的錯誤和荒謬,認識到了閉關鎖國的嚴重惡果和悲劇結局,也認識到了作為一個 人所經歷的可怕危機和噩夢。擺脫貧困和結束動亂,是全民族的強烈願望,推動改革和 開放,是全民族深埋在心中的強烈期盼。這就是中國改革和發展的社會共識。鄧小平同 志的正確決策代表了中國人民的強烈要求。 需要看到,經歷“文化大革命”一代人的痛苦磨難和深刻思考,為改革開放準備了強大 的精神動力和價值認同,也準備了充足的人力資本資源。全民族對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 、創新與激勵、權威與民主、中國與世界等問題的理性認識,則是歷史給予中國極其寶 貴的國家財富。和歷史上大部分崛起的國家一樣,中國經歷了危機催生復興的歷史過程 。比俄羅斯幸運的是,中國領導人在關鍵的時刻選准了經濟起飛的戰略方向。 (二)堅定不移地對外開放,加入全球產業分工和市場體系 中國改革之初,恰是國別經濟走向全球經濟的轉折時期。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已經無力承 受高福利的成本負擔,大量產業需要轉移,世界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中國。中國已經具備 良好的基礎和諸多條件。只要堅決開放,就可以納入國際分工體系,關鍵在於決策。這 就是當時世界的長期供求格局。 中央政府堅定地放棄了閉關鎖國路線,幸運地抓住全球化加快發展的歷史機會,毫不猶 豫地加入到全球化行列中,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中國加入全球化的過程是漸進和 務實的。從開放思想和理論的傳播、新產品的引進、對外貿易的擴大和利用外資的拓展 ,然後到全面對外開放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放使中國及時利用了人類社會發展經濟 最好的實踐成果,享受到全球分工的巨大利益。中國加入全球化的分工體系也是世界的 福音。 更為重要的是,對外開放對舊的計畫體制起到衝擊、震撼和瓦解的重要作用。在這一進 程中,歷代領導人的正確決策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以往開放的歷史記憶、海外華人、 國際研究機構和企業家的智慧、一批學者的探索功不可沒,沿海地區一批富有冒險精神 和勇於實踐的政府官員與企業家則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國建國後打下的基礎和巨大的勞 動力供給則起到支撐作用。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中國發展的重要結論。 (三)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 承認和保護個人和企業的經濟利益追求,重視發揮市場競爭的作用,重視保護產權,發 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政府的導向作用,是中國漸進式改革的主要實踐。中國 堅持自己的特色,沒有盲目照搬西方模式,高度重視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但也認 識到市場機制發育的長期性和目前存在的不完善。如果從大的方面回顧,改革最為核心 的變化是承認各類產權主體的物質利益追求和保護合法的經濟利益。這是從上世紀80年 代安徽和四川農村改革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的,從農村改革進入國有企業的改革, 直到處理中央和地方關係的稅制改革,以及最近推出的金融體制改革,凡是改革成功之 處,都在這一最基本的問題上堅持了市場制度的信條。 以漸進的方法引入競爭機制,並且逐步健全適合國情的產權制度、信用制度,是中國的 獨特之處。在學院經濟學家圍繞產權和競爭激烈爭論著的非此即彼或非黑即白的區域之 間,中國找到了現實存在的灰色區間,在市場化這一根本問題上走出了迂回和有特色的 道路。值得提出的是,中國在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上非常務實,因為兩者最終都是為發 展服務的。在發展的初期,市場體系並不存在,企業家階層也軟弱無力,政府在培育市 場和促進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政府和市場這兩隻手 的關係逐步發生變化,企業家階層開始成長並且發揮重要作用。這是具有制高點意義的 問題,各個高增長的地區都有一個善於引導的政府,雖然發揮作用的方式很難用同一個 公式表述。改革後的稅收制度使地方政府之間存在競爭關係,明智的地方政府為了實現 增長,更加重視發揮企業家的作用,這是詮釋中國出現高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 今後的挑戰可能恰恰來源於這個環節。 (四)保持政治的穩定性,發揮制度優勢 政治和經濟從來沒法分開,經濟學從來都是政治經濟學。從改革後歷代中國領導人都把 政治穩定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中國的經濟基礎不可能承受脫離實際的政治風波, 中國歷史、文化和其他初始條件決定著不可能走西方式的政治民主化路徑。正確的道路 是逐步發展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體制,加快實現依法治國。政府重視發揮國家發展戰略 的導向作用和維護宏觀經濟的穩定,重視發揮中國政治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當 然這裡肯定的是在市場機制發揮基礎性作用前提下的合理政府行為。 各級政府認識到,在“文化大革命”中已經證明失敗的路線沒有必要再重新論證,重要 的是務實地、符合規律地推動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使越來越多的人共同富 裕起來和享有全面發展的權利。當然,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階段之後,轉變政府職能、 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擴大民主的要求會日益加強,這是未來發展的嶄新課題。 (五)充分利用了國家具備的各種比較優勢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分工是文明的起點。”在全球化背景下,發展中國 家發展戰略的基本問題是,在全球市場分工體系中找到和發揮比較優勢。在經濟全球化 條件下中國的後發比較優勢明顯存在,主要包括:工業化加速產生的巨大市場規模優勢 、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二元結構落差優勢、高儲蓄率、國際資本流動等。這些和中 國改革開放政策相結合,成為巨大的增長動能。 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方都有自己的比較優勢,從地理位置優勢、勞動力素質到產業佈 局優勢和成本優勢。比較優勢從來都是一個動態現象,發展初期的不利條件隨著發展階 段的變化會逐步變成新的比較優勢,這是快速發展大國中比較普遍的區域發展現象。如 果相對落後地區找到了適合發揮自己比較優勢的商業模式和具備融入市場體系能力的話 ,這些地區就開始進入經濟快速增長的軌道。深入分析就會發現,中國每個成功的省, 甚至各個成功的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其獨特之處在於激勵經濟發展的不同變 數作出了極不相同的貢獻,但在本質上又有相似之處。 (六)文化底蘊發揮著逐步加大的支撐作用 經濟增長表面的決定因素是資本、勞動力、技術和地理優勢,但是最終起作用的是文化 和習慣的遺傳。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在改革開始就起到重要作用,主要是按照循序漸進 的傳統和中庸文化特點摸索改革路徑。“和為貴”的思想和包容多樣的風格自然地和各 類經濟因素結合起來,隨著經濟發展而產生不斷擴大的作用,成為看不見的又時時可以 感覺到的國家軟實力。 在中國不同地區成功的背後,通常的解釋變數離不開資本形成、產權保護、企業家精神 或政府政策、技術創新或生產組織創新、重大的外部機會等經典因素,但如果追根問底 ,為什麼在這裡而不是在那裡發生了如此這般的變化時,解釋變數往往要回到歷史文化 因素中去尋覓。上海、廣東和山東發展模式明顯不同,這是地理文化和歷史淵源的區別 。一些西方漢學家在研究中國時指出的歷史沉重記憶和文化沉澱,在發展初期似乎是阻 力或包袱,但當發展達到一定水準和發展理念發生根本變化後,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全球 化的新趨勢結合,則轉化成為巨大的發展動力,現在的確需要對中國優秀文化的認祖歸 宗。 總的來看,中國出現的增長奇跡是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凝聚社會共識、調整激勵結構、 發揮生產要素價格相對比較優勢和文化潛在力量的結果,其道理直白而深奧。在這部分 ,不應忽視和沒有深入分析的有三個問題:過去30年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大國經濟失衡 現象和相對比較優勢變化的描述、中國經濟非均衡的特點和廣義上的價格扭曲對增長的 正面和負面影響、幾次經濟週期變化中不同發展階段的改革特點。這三點都極為重要, 但在較短時間內沒有進入細節描述和定量分析,也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判斷。最後決定在 這次寫作過程中“抓大放小”,這一點想特別向讀者加以說明。 2 未來的趨勢和三個長期課題 中國的增長奇跡沒有畫上歷史的句號。已經取得的成績讓人振奮,但它畢竟是階段性的 歷史成果,作為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和向中高收入水準躍升的國家,中國經濟發展面臨 巨大的機會。按照黨的十七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到2020年,中國的人 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或超過5000美元,發展的協調性大大增強,國內市場規模全面擴 大,社會和諧程度逐步提高,發展前景是非常樂觀的。但是中國發展也存在諸多不確定 性,前景甚至存在兩種可能性。站在這歷史十字路口,發展中國家走勢分化的歷史教訓 需要深刻汲取,對中國未來新的戰略定位需要準確界定。 寫到這裡的時候,不由想起了一件往事。三年前法國駐華大使高毅先生約我共進晚餐, 那時康得蘇先生剛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退職。康得蘇回憶了一件往事。他在任時,要迎 接新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到國際貨幣基金做慣例拜訪。從白宮到國際貨幣基金有15分鐘車 程。康得蘇苦思冥想,試圖提出一個讓新任美國總統在15分鐘回答不完的問題,以避免 路途無話可說的尷尬。他問的是,總統先生,您最近經常思考的幾個問題中,哪一個問 題不斷出現?克林頓思考片刻後說,我想是中國,如果中國實現城市化和轎車進入家庭 ,中國和世界會發生哪些變化?於是克林頓開始了他擅長的推理。果然直到終點新總統 的話還沒說完。 克林頓思考的問題是,如果中國發生巨大變化,美國應當如何應對?他顯然是站在全球 視角考慮問題的。今天當中國已經成為大國開放經濟體之後,我們顯然需要站在新的 高度,樹立全球視野,做些更長期的展望。我們的確需要歸納一下,在我們這個十幾 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實現現代化,將會面臨哪些主要的機會和挑戰。經濟發展的歷史往 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未來中國的變化不可能是以往任何國家和自身歷史的重複和 再現。和早期發達國家不同,中國面臨的挑戰是複合型而不是線性的,隨著時間推移 ,挑戰不會簡單化而是更加複雜,但機會將伴隨挑戰同時出現。在諸多反復討論過的 課題中,我想特別提到三個長期問題: (一)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和中國經濟的定位 無論世界經濟格局如何變化,全球化進程都在加快,中國作為大國開放經濟與世界經濟 的互動性都在全面加強,但是目前的世界和中國與30年前已經大不相同。當中國決定對 外開放時,世界流行的是多邊自由貿易體制、資本自由流動和放鬆管制,勞動和資本相 對價格的變化使全球製造業資本需要找到新出路,中國似乎不需要定位即可以憑藉比較 優勢自然融入全球分工體系。但是今天,暫且不談政治因素,世界經濟生產要素的長期 供求格局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崛起使對初級產品的需求大 幅增加,同時,受資源儲量、土地面積、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初級產品供給出現剛性 制約,這使得初級產品價格變化進入了結構性加速上升期,依賴於少數大國最終市場的 東亞模式受到挑戰;另一方面,不斷增加的全球生產能力和全球市場空間狹小的矛盾突 出,這使得自由貿易體制在越來越多的貿易保護主義衝擊下已經殘缺不全。另外,發達 國家虛擬經濟的發展,使投機式的發展模式和急功近利式的公司治理結構不斷升級,全 球金融體系變得十分脆弱,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經濟結構加快升級的國家不斷面臨金融危 機的挑戰。更嚴重的問題是,全球氣候變暖成為不爭的現實,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將引 發海平面上升、陸地面積減少、水源斷流、難民劇增、糧食供應不足等涉及人類社會生 存的基本問題,這使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在複雜國際環境下,中國同時面臨自己獨特的課題。從宏觀格局看,國內儲蓄和消費高 度失衡使得過大生產能力高度依賴國際市場,這種增長格局的可持續性在新的國際環境 下已經不復存在。特別是最近幾年,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達到約70%的水準,風險和成本 都在明顯擴大。從長期供給條件來看,粗放的重化工化的發展模式使中國面臨著前所 未有的資源和環境壓力。石油和部分農產品等初級產品的進口是長期現象,水和土地 已經成為最稀缺的自然資源。勞動力成本上升速度加快而過早地出現拐點。 總之,國際市場狹小、初級產品價格上升、國內成本優勢變化、資源環境壓力加大,這 些新的長期趨勢說明,傳統的粗放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要求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準確 界定未來的動態比較優勢,更重視熊彼特增長模式和羅默增長模式的研究,充分發揮知 識和人力資本作用,創造條件在國際分工體系中扮演新的合適角色。我的基本看法是, 在未來我們要做好兩件大事: (1)中國要加快調整儲蓄和消費的關係,逐步成為內生性的需求大國, 為全球提供巨大市場。 (2)要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技術進步和提高投資效率,提升服務業的比重, 使產業結構和資源可獲得能力相匹配。 在新的環境下,中國要反思趕超型的工業化路徑,努力走出一條主要依靠國內市場需求 拉動、積累人力資本和形成創新能力的路徑,同時用和平方式與資源供給國家形成互惠 互利的戰略分工。 (二)城市化模式和生產力空間佈局 在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和國際化這四個趨勢中,城市化是最核心也是最複雜的命題 。主要原因是,城市化是工業化的載體、市場化的平臺和國際化的舞臺。大量農村剩餘 勞動力轉向城市成為市民,是消除二元結構的根本出路,也是擴大國內需求的主要依託 。城市化派生的投資和消費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更重要的是,正確的城市 化道路選擇是實現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保證,我國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國情,決 定了在城市和農村同時實現適度規模經濟效益和深化分工,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選 擇。 記得1993年齊懷遠部長(編者注:1986年3月~1991年8月外交部副部長,1991年8月~19 94年12月任國務院外事辦公室主任)帶隊參加達沃斯論壇,他派我參加經濟政要的圓桌 討論。我是職位最低但是被提問最多的官員。會後,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走到我身旁, 用一口廣東音很重的國語對我說:“劉鶴,中國最大的挑戰是城市化,十億人口的城市 化足以改變世界,但是你們的壓力將是史無前例的。”李光耀說的是正確的。圍繞城市 化和大規模人口轉移,過去30年我們遇到多少複雜的挑戰和難題?糧食安全、農民利益 、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社保制度、轉移勞動力素質、政府考核方法、財稅制度、社 會穩定甚至人權問題。最近的雪災表明,由於缺乏區域性的大城市所造成的大規模勞 動力長距離流動性就業,是造成雪災發生後交通堵塞和各種社會問題的結構性原因。 中國的基本國情使得生產力佈局的長期供求關係遠離均衡點,城市化模式的戰略選擇 必須是國家行為。但是,自然經濟思維和利益分割的實踐仍然佔據主導地位,在過去 30年,我們大約轉移了不到3億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但卻佔用了將近10億畝的農田, 城市化付出的代價十分昂貴。在城市化模式選擇上的猶豫,使得分工、專業化協作、 規模經濟、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生態等觀念的實踐都面臨很大困難。 回顧近300年現代化的歷史,世界經歷了三次城市化浪潮,第一次是大城市的興起, 這是工業化和分工深化的結果,我們沒有趕上這次浪潮。第二次是小城市的擴散, 這是治理大城市病的自然要求,我們經歷了這一次浪潮,但是對此有所誤解。目前 全球開始了第三輪城市化浪潮,主要特點是通過強化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的交通和網 路聯繫,全面提高城市群的國際競爭力(city-region and networking)。這個趨勢 在倫敦、巴黎、柏林、法蘭克福、阿姆斯特丹、東京、大阪等城市開始起步,大城 市獲得更加重要的地位。 面對這些新趨勢和國內城市化進程挑戰諸多的背景,從戰略上,我們需要認清潮流 ,從我國人多地少的實際出發,按照建立主體功能區和特大城市群的思路,從資源 環境承載能力和生產力合理佈局的角度做好城市群發展規劃,對混亂的城市格局做 一次整合,以大城市為核心,整合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相應做好政府事權劃分、財 稅、住房、教育、社會保障、土地利用等制度設計,培育和創造符合中國在全球經 濟定位的大城市圈。從戰術上,需要接受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大城市病” 的教訓,審慎和負責地處理各類現實問題,在建立城市功能區、接受大量轉移勞動 力和治理大城市帶來的雜訊、空氣和水污染、交通堵塞以及解決社會難題等方面走 出符合國情的新路徑。 (三)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和加強教育 經濟增長、合理分配和可持續性是發展概念的基本內涵。在收入分配問題上,提高 中等收入者比重則是高層面的終極目標。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已經實現了一部分 人和地區先富起來的階段性目標,一個人口數量逐步擴大的中等收入階層正在出現 。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衡量,這個階層的比重還是偏低,可能不足20%,難以支撐 國內消費需求擴大和社會長治久安。為擴大“有恆產、有恒心”的中等收入階層 創造條件,是實現國家繁榮穩定的基本保障,也是中國從發展中國家進入發達國 家的重要標誌。因此我認為,黨的十七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中,最重 要的是中等收入者比重占多數的目標。國際經驗也表明,建立好的社會階層結構至 關重要,但是難度超過實現高速增長,因為增長的相關變數是快變數,而中等收入 者穩步上升需要創造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條件更多,有很多是慢變數,在提 升中等收入者比重這個過程中甚至充滿陷阱。 國內一直討論拉美教訓問題。拉美的情況比較複雜,為此我到智利和阿根廷做過專 題調研,我發現國內對拉美教訓有很多誤解。拉美的教訓並不是被人們輕信的結論 和判斷,全球化、市場化、城市化不是拉美教訓的元兇。拉美國家真正的教訓是, 在軍政府向所謂的民主政府轉化過程中,政府普遍採取了民粹主義的辦法拉選票, 放棄財政紀律和產權保護原則,做出各種超出政府支付能力的福利承諾,致使通貨 膨脹加劇和外債高築,造成政治和經濟週期的大起大落和兩極分化。更為深層次的 是,拉美民粹主義嚴重情節可以由缺乏中等收入者階層的理性制約來解釋。在拉美 訪問時,智利的傑出研究人員們向我介紹,總結以往教訓,發現忽視教育是造成中 等收入者比重低的基礎原因。教育不足使低技能人員大量失業,造成貧困的再生產 和惡性循環。但隨後發現,國家投入大量資金發展公共教育,而富人享受的私立教 育品質超過公立教育,教育品質差別又轉化為巨大的收入差別。造成教育品質差別 的原因,是公立教師激勵不足。他們不無感慨地對我說,一旦進入兩極分化陷阱, 要花幾十年的時間才能走出來。他們的話是意味深長的。 十分清楚,使廣大低收入者轉變為有固定職業、有房產和努力向上的中產者,是避 免中等收入國家陷阱的戰略舉措,是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實現這個目標不是 靠補貼和社會同情所能解決的,有時為了勞動者近期利益做的好事反而不利於其長 期利益,因為這些做法往往使勞動者把其低收入的原因歸於社會,而忽視了自身的 努力。最重要的是使得勞動者具備適應市場競爭和全球環境變化的能力和韌性。亞 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過:“一個哲學家和一個街頭搬運夫的差別,似乎不是 由於天賦、而是由於習慣、風俗和教育產生的。”(當時哲學家處於社會頂層)改變 落後的習慣,加強教育和提高教育品質,為不同階層的群體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機會 ,是減少貧困和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根本出路。在改革開放初期,沒有受過教育 的勞動力照樣可以在東莞等地找到出路,但是今天和今後的環境將完全不同。 安東尼·吉登斯在《現代性與自我認同》一書中指出:“現代性的特徵之一,在於 外延性和意向性兩極之間不斷增長的交互關聯:一極是全球化的諸多影響,另一極 是個人素質的改變。”我們的教育要使個人心理和能力素質適應全球化的變化,應 當更加強調兩個不可分割的內容,首先是價值觀念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備仁愛之 心,敬畏和感激大自然。加強心理教育和引導,使社會公眾在經濟結構和社會轉型 加速時期逐步具備心理平衡能力,從自滿、焦慮、抱怨、浮躁、急功近利等不利於 社會和諧的情緒中得以超脫。其次是增強適應國際市場競爭能力的教育和培訓,其 內容服 從國家總體戰略定位的調整。這是減少收入差距和適應全球化發展挑戰的基礎,也 是形成國家創新能力的保障。知識界應該增強社會責任,激發勞動者的創業之心, 而不是製造對市場機制的恐懼。從國家全球戰略角度看問題,發達國家的老齡化和 人口萎縮同時出現,人力資源即將成為短缺資源,人力資本是未來國家競爭力的核 心。因此,我們要更加相信教育和重視教育。創新能力是教育品質的函數,教育發 展好了,創新成果將接踵而至。最近,比爾·蓋茨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他認 為美國唯一的優勢是通過開放的教育吸引了全球的優秀人才,使之轉化為創新的優 勢。目前,我們的確看到了發達國家培養的人才向我國回流的趨勢,我們需要抓住 這個機會,在發達國家享受中國“人口紅利”之後,享受一次發達國家提供的教育 紅利。 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後,我一直密切關注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美元貶值、初級產品 供給壟斷和新興市場國家需求的結構性擴張,使世界正在經歷一次全球通脹。在外 部震盪引發內部震盪和外部風險大於內部風險的新形勢下,中國的確要建立起一道 安全的防火牆,這就是真正擴大內需,穩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斷加強教育, 推動城市化的有序發展,增強產業競爭力和深化金融市場,使中國成為市場規模巨 大的創新型國家。這不是門羅主義或孤立主義,而是在開放前提下應對全球化挑戰 的理性選擇。 3 經濟學者的歷史責任 三十年前我們以驚喜的心情邁進大學,趕上了時代的末班車,不覺之間幾乎到了花 甲之年。展望未來,路途還很遙遠。我們正處在實踐變化快于理論形成的大變革階 段,出乎意料和不知所措的局面不斷出現,這使得很多理論無法經受住歷史檢驗。 需要跟蹤實踐變化、歸納和昇華為理性表述,以便更好地面對未來,這是經濟學界 的社會和歷史責任。有三件事是我們這一代人無法回避的責任: (一)強化社會共識和推動改革開放 深化改革是解決中國全部問題的關鍵所在。三十年前的改革之初,中國與其說存在 既得利益,不如說存在意識形態方面的不同價值觀念。強大的改革共識創造了增長 奇跡。到了今天,新的利益階層已經出現,得意的群體和失意的群體都希望通過改 革獲得新機會。利益關係的複雜化使思想和政治的複雜程度提高,中國作為大國開 放經濟的內部改革必然與國際利益不可避免交織一體。未來推進改革需要新的社會 共識,既有來自左和右兩個方面的挑戰,也出現了自滿的“天國”情緒,最多的電 視劇是古老帝國的繁榮,但推動改革和這些自滿浮躁情緒格格不入,需要建立真實 的危機感和自我批判精神,進入思想解放的精神狀態,推動形成新的改革共識。 (二)總結歷史經驗和推動理論創新 三十年來世界經歷了幾次大的變化。歷史一度拋棄凱恩斯主義,供給學派和理性預 期理論獨領風騷,但美國次貸危機使得人們認同的理論受到質疑。正像保羅·克魯 格曼較早指出的,蕭條經濟學正在回歸。而耶爾金則指出,歷史拐點的出現,將引 發一次新的理論創造。中國的成就不是經典理論預言的結果,不是對歷史上任何一 種發展模式的複製,總結中國的經驗非常重要。作為親身經歷這三十年全過程的一 代經濟學者,這個任務是無法推卸的。總結的重點可能是再認識政府在經濟發展中 應該扮演的角色和重新定義公共產品,再認識價格機制的重要作用,再認識在全球 化條件下戰略性產業政策的功能,再認識外部環境變化和內部發展模式調整之間的 互動關係,再認識保護產權、完善激勵機制等有利於長期經濟增長因素的重要作用 。在這些問題上,的確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如果經濟學者們冷靜下來,研 究一些國家由盛到衰和由衰到盛的歷史,研究引起一些中等收入國家落入陷阱的原 因,深刻認識全球化的新特點,對未來發展將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三)思考深化改革的導航圖 中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轉型的主要含義是,由過度依賴 外需向更多依賴內需的變化和支撐這一過程的中等收入者比重擴大。順利實現轉型 的核心問題是,調整儲蓄和消費的失衡狀況以及人力資本和知識的有效積累,這是 本文第二部分提出三個長期問題的立足點。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從而加快轉變發 展方式,需要有一張明確的改革導航圖。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通過總體設計推進局 部改革的新階段,這是推進今後中國改革需要把握好的基本特徵。在人類發展的歷 史上,英國人以擅長制度設計著稱於世,現在則進入了中國人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的新紀元。 從全球生產要素價格相對變化的新特點和中國經濟的新定位出發,未來改革主要包 括調整扭曲的價格和實現結構性良性迴圈兩項內容:首先,要針對本輪經濟週期中 出現的價格扭曲現象不失時機地加快價格改革,使初級產品、土地、勞動力、資本 的價格能夠真實反映均衡的市場供求關係和補償外部成本,從而使增長具有內生性 。其次,要從人的生存和實現社會安全的邏輯出發,抓住四項相互聯結的改革: 第一,在人口老齡化、勞動力從初級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繼續轉移的條件下,加快 養老保險體制全國統籌的步伐和城鄉管理體制改革; 第二,改革現有的財稅體制和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事權財權,使中央政府有 實力承擔實現全國社保統籌的能力,加快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第三,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快發展中小金融,使資本市場可 以實現社保資金的保值增值,使各類優質企業特別是中小成長型企業獲得可靠的融 資管道。 第四,改革教育體制,提高教育品質的市場適應性,使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 資本優勢。在完成這些改革之後,中國經濟發展內部的制度條件會進一步完善,產 業競爭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需要考慮的戰略問題是人民幣國際化。 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們將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屆時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發展中大 國,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成為市場規模巨大、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對世界 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做出更大貢獻的國家。從現在起到2020年還有12年的時間,在 本文結束的時候,我想特別強調三句話: 一是需要真正樹立全球視野,善於從宏觀到微觀,從歷史到未來,從正向思維到逆向 思維等不同的角度研究中國未來的發展路徑(path dependence); 二是必須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根據環境的變化,把總體漸進和局部突破的改革方式更 好地結合起來,以求適應性的演化(adaptiviness); 三是要果斷地把握時機,今天該做的事決不拖到明天(intentionality)。我們將目睹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後的經濟繁榮,但即便到那時,增長還沒有畫上歷 史的句號,還需要我們的繼續努力。 ====================== 現在看這篇 2008 的文章 可以說是鞭辟入裡 十年來的中國的經濟發展路線和策略應對早就設定好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176.129.1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rossStrait/M.1509255712.A.EFF.html
takase: ....看起來很有道理的廢話,還是廢話 114.46.13.80 10/29 14:10
takase: 講這麼多,是有預測到股市崩跌,新創泡沫 114.46.13.80 10/29 14:13
takase: 和東北鏽帶化嗎?沒有嘛,這種太陽底下無新 114.46.13.80 10/29 14:13
takase: 鮮事,既成結果整理 發揚道路自信的文章 114.46.13.80 10/29 14:14
takase: 滿街跑,不差號稱財經國師的劉鶴一個 114.46.13.80 10/29 14:14
schooldance: 這種文章看太多了。 1.167.137.0 10/29 14:55
schooldance: 講了一堆東西,事實上啥都沒講到 1.167.137.0 10/29 14:55
qwxr: 關于拉美的教訓還是有點道理的 58.196.148.5 10/30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