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rossStrait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zh9070 (我贏了)》之銘言: : 來自各方面的消息旁証了一個事實﹕榮科的權限遠小於習近平﹐歐盟也不像 : 中國﹐可以一人簽字大家執行。歐盟隻是28個國家結盟了﹐但不是一個國家﹐ : 榮科的協議執行起來效果如何真的很不樂觀。況且這個協議與當時中美間的 : 協議風格差不多﹐很含糊。 : 出這樣的所謂新聞也不是沒有道理﹐同樣的事情出發點不同﹐結論也不同。 : 2025中國制造必定被延遲﹐也許2035年中國人最想感謝的人就是川普﹐誰知 : 道呢﹖ 那個啊,中國人的自信讓我想到1886年的長崎事件, 我下面有附維基百科的文字,因為看過中國來源的網站, 寫長崎事件都嘛寫得是they的錯,小日本壞壞, 不過台灣這邊對長崎事件的講法一直都是中國的霸道啦, 兩相對照之下,我還是貼個較客觀的講法給中國人參考好了。 1886年長崎事件->1894清日甲午戰爭 2018美中貿易大戰->????中國成最大贏家???? 長崎事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1893年時的長崎港 定遠艦 鎮遠艦 長崎事件(亦稱鎮遠騷動),日方稱長崎清國水兵事件,是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北洋 水師造訪日本長崎的期間,因清軍違法亂紀而引發的一起暴動事件。事件最終以雙方的妥 協而不是清廷的單方面退讓收場,所以有人認為這是清廷在鴉片戰爭之後的第一次外交勝 利[1]。然而此事件也種下日本民間反清情緒的種子,被視為日清戰爭的原因之一。 目錄 1 緣起 2 經過 3 結局 4 參考文獻 5 參見 緣起 1886年7月,當時尚未正式成軍的北洋艦隊奉李鴻章之命抵達朝鮮元山一帶巡弋操演「以 振國威」,後又奉命前往俄國海參崴訪問。鑑於鐵甲艦在長途航行後,需回港保養維護, 而當時清廷的旅順軍港尚未完工,李鴻章遂決定由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鎮遠號、定遠號、威 遠號和濟遠號四艦前往位於日本長崎的三菱造船所進行檢修,並展開對日本的「親善訪問 」。這也是中國鐵甲艦隊首次訪問日本。 經過 Tango-nosources.svg 本2014年2月需要補充更多來源,建議2014年2月。 請協助添加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 8月13日,五百多名北洋海軍違反軍紀上岸,其中十多人前往當地一所妓院尋歡作樂,醉 酒後鬧事鬥毆。聞妓院報案而趕至的兩名當地警察很快拘捕了滋事水兵並平息事端,經口 頭嚴厲警告後釋放。被捕之水兵卻不甘受辱,其後煽動三百多名同袍上岸,強行闖入當地 派出所襲擊警員。一名警員當場被水兵斬死,另一名警員被刺成重傷、最後不治,遇襲受 傷的警員不計其數。事件立即於全國掀起民憤,日本國民蜂起聲討來訪的北洋艦隊。最後 長崎縣警派大隊逮捕全數肇事水兵,平息民怨。[2] 事後,李鴻章對於北洋水兵的違紀行為採取姑息的態度,他說道:「爭殺肇自妓樓,約束 之疏,萬無可辭。」「弁兵登岸為狹邪游生事,亦系恆情。即為統將約束不嚴,尚非不可 當之重咎,自不必過為急飾也。」[2] 8月15日,在兩天前發生暴力衝突的陰影下,李鴻章仍授意全艦隊放假一天,並允許四百 五十名水兵登岸自由觀光。雖然丁汝昌明令禁止水兵攜軍械上岸,然而據日方記載,許多 水兵手執棍棒刀器,或是從當地店鋪購買日本刀攜帶[3]。 由於兩天前的糾紛所帶來的不滿,觀光很快演變為了械鬥。據日方記載,數名清兵伏擊並 殺死一名警察,引發了械鬥[4]。早有防備的警察將數百名水兵分割包圍,街邊市民更加 以配合以石塊攻擊水兵。事後統計顯示,水兵方面有五人死亡、四十四人受傷、五人失蹤 (一說為十人死亡)。警察也被打死二人、十九人受傷,而長崎市民亦有多人受傷。 衝突中,在長崎市同時出現了短暫的排華浪潮,許多已入日籍的華人遭到牽連。 結局 與以往處理外交事件不同的是,清廷表現出了相當強硬的態度。 武力解決路線 原因:北洋水師船艦總監督琅威理(William M. Lang,英國籍)當時派出四位英國籍隨 扈到長崎港當地警局試圖營救被日本警方扣留的大清水兵,但遭到長崎港當地警局局長拒 諸門外。琅威理得知後非常不滿,轉向英國駐長崎港的商館求助,其後由英國商館館長對 日本外務省施壓。但事發兩天以後,長崎港當地警局仍然沒有釋放被扣留的大清水兵。琅 威理得知後非常憤怒不滿,甚至要求英國駐日本使館要求與日本斷交及提議北洋艦隊炮轟 長崎(當時船艦砲彈已處在隨時發射狀態)。琅威理一度想以武力解決此事,但其餘北洋 水師艦長處於靜待觀察狀態。 外交談判路線 原因:北洋大臣兼北洋艦隊船艦總提督李鴻章則派出外交顧問伍廷芳與日本外務省談判, 外交顧問伍廷芳與大清帝國駐日使館人員向日本外務省進行外交談判,並且1887年2月底 ,雙方達成彼此讓步的協議,雙方一致認定是語言不通和民俗習慣導致了誤會的發生,所 以將所有肇事者交由本國政府自行處置,而死傷人員則由對方予以撫恤。值得一提的是, 日方所支付的撫恤金數額大大超出了大清帝國,換句話說等於日本向中國進行賠款。 但也有人認為,當時中國軍艦的實力具有壓倒性優勢,如在長崎事件中採用琅威理的建議 ,一挫實力尚在中國之下的日本艦隊,則以後中日海軍強弱必大不相同,甚至甲午戰爭也 不會發生。[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217.78.8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rossStrait/M.1533047015.A.CB5.html
teachES: 言之有物 61.70.226.198 08/12 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