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rossStrait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香港抗議:陷於政治漩渦裏的中學生、家長和老師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9482490 斯影/BBC中文記者 發自香港 https://i.imgur.com/fcMItly.jpg
(Getty Images) 香港的抗爭運動已經進入第三個月。從6月反對修訂《逃犯條例》以來,這個城市經歷了 百萬人上街遊行、大規模罷工,還有阻塞地鐵和機場等不合作運動。在示威現場,可以見 到許多年輕面孔,有些還未成年,他們在這個暑假見識了橡膠子彈、海綿彈、布袋彈、水 炮車等花樣翻新的武器。 有人稱,這些學生和很多抗爭黑衣人一樣也是「廢青」,叛逆而不思進取,被人煽動又不 自知。然而,隨著香港政治動蕩,數名中學生告訴BBC中文,他們中間很多人不僅學會了 不少急救、法律、隱私等常識,還上了一堂很好的公民教育課。不過,在這場被廣泛認為 是無組織、無領袖的抗議運動中,不僅中學生,連他們的家長和老師都有些無所適從。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的調查報告,6月至8月期間參與示威活動的人群中 ,有6%至15.6%的參與者年齡在19歲或以下,即中學在讀。有些中學生背負著家長的不解 和指責,仍選擇以自己的方式支持運動。6月22日,百名中學生發起罷課聯署,呼籲政府 撤回修例。 8月22日,再有上千名中學生參與集會,倡議政府響應民間的五大訴求,包括正式撤回修 例,以及成立獨立機構調查可能存在的警察暴力和其它違規行為。當開學臨近,學生們也 在醞釀一場可能更大規模的罷課行動。 中學生破碎的買樓夢 17歲的郭同學開學即將讀中六,他在這個暑假「不停地參加集會和遊行」,幫忙做文宣工 作。除了在示威者使用的連登、臉書、telegram等社交媒體上緊跟運動發展,他還下載了 《逃犯條例》修訂案的整份文件,與朋友一起做研究,看究竟在哪些關鍵點上損害了香港 人的利益。 郭同學認為,他與家人、老師對修訂《逃犯條例》的看法基本一致,「樓價會跌,會賠很 多錢」。他說, 長輩大多堅持「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抗爭方式,而他們 這一代更能接受武力施壓的「勇武」抗爭。 「老師大多在港英時代出生,已經買到房,生活安樂,不需要走出來。但我們不同,努力 工作18年都買不到房」,郭同學說。 他嚮往成為在中環工作的專業人士,「努力工作、廉潔守法」。更重要的是,「努力的結 果是收獲,而不是說18年都買不到房」,他再次強調。 郭同學所說的通過苦幹而出人頭地的一代,正是二戰後1946至1964年出生的「嬰兒潮」一 代。他們就業時正值香港經濟持續增長,得以人盡其用。那一代人的「獅子山精神」勉勵 著香港的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 但幸運已逝,舊式的香港夢早已成為幻影。 根據美國物業顧問公司Demographia的調查,香港在2017年第七次成為全球房價最難負擔 的城市,房價入息比率(房價中位數除以家庭全年收入中位數)高達18倍。簡單來說,一 個普通的香港家庭要不吃不喝18年才能買到房。這個數字在2018年突破20。另外,階級固 化、青年向上流機會變窄都表明」嬰兒潮「一代的機遇時過境遷。 郭同學期望,未來的香港能在「政治上維持一國兩制50年不變;生活上能讓普通人負擔得 起樓價、物價。最好,到2047年,中國的政治改革因香港的民主運動而得到改變,採取相 當民主的政治體系。」 「那樣的話,我會選擇留在香港。如果還是那麼黑暗,我會選擇移民」,郭同學認真地說 。 這次運動中,香港本土派政治人物梁天琦的競選口號「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再次被廣泛 接受,響遍各處抗爭現場。讀中六的17歲萬同學認為,光復是要「恢復一些事情」,革命 則意味著「要有改變。他認為,這句口號與港獨無關,他更注重背後所代表的改變精神, 「大家用不同的形式達成同一個政治理念。」 萬同學強調,既然出來抗爭,要求改變,那麼也要謙虛對待不同意見的人。他看到破壞「 連儂牆」的大叔,在機場從示威者手中打落標語的大伯,激怒了示威者,雙方產生衝突。 萬同學反思,不論對方是誰,講的正確與否,都可以用理據說服他們。他說,「對家人、 對連儂牆面前指責我們的伯伯,我覺得都要打開耳朵先聽——我覺得這是我們現在最欠缺 的東西。」 「我不想站在道德的高地去批評誰,但這是最基本的尊重。對我自己來說,抗爭的矛頭是 政府、是政治、是制度,不是市民,不是站出來罵你的伯伯,」萬同學說。 https://i.imgur.com/Ac39FVH.jpg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是這次運動中再此被廣泛接受的口號。 (BBC Chinese) 沒了「無憂無慮的暑假」 兩個月以來, 警民衝突不斷升級,幾乎每個星期的遊行示威都導致暴力衝突、人員受傷 。8月25日,警方首次出動驅散人群的防暴水炮車,有示威者向警察投擲磚頭和燃燒彈, 並有警察在衝突中鳴槍警告。 抗爭者與政府陷入僵局,在無組織、無領袖的運動中難以對話。不僅如此,有些家庭也陷 入僵持。 兩名14歲的女生在中學生集會中告訴BBC中文,她們並沒有告訴家長來參加集會,因為「 害怕被罵」。她們願意跟家長訴說自己對運動的看法,但長輩總是在不了解事情全貌的情 況下直接批評她們。 「他們整天就講,示威者就知道扔東西、打爛東西。他們有沒有想過,是什麼讓他們這樣 ?前因後果是什麼?單單看到這些行為就說我們是暴徒,搞亂香港」,一位女生沮喪地說 。 她的家長還說,示威者是收了錢才這樣做。但她不同意,「怎麼會有人收了錢願意坐監獄 ,甚至連眼睛都沒有了,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很不合邏輯」。8月中旬,一名女示威者 疑被警方用布袋彈打破眼睛,激起民怨。幾天后,大量市民聚集在機場示威,導致大範圍 停飛。 女生說,「雖然政見有分歧,但黑白才是良知」。對她來說,本該是無憂無慮的暑假,卻 「多了很多遊行,多了很多集會,多了很多人受傷、很多人哭,每天都很擔心香港。」 她們說自己在這個年齡不能上前線,只能參加集會表示支持,向不了解情況的同學傳遞信 息。「盡量給他們看證據,不要一味支持警察。」 「很多前線的勇士都幫助我們對抗這個殘酷的時代。幫我們擋槍,幫我們吸食催淚彈。我 們中學生做的只能是站出來,支持他們」,其中一位看上去怯生生的女生說。她的聲音還 很稚嫩,但一字一句慢慢講完,堅定而有力。 https://i.imgur.com/eY2NsyO.jpg
(BBC Chinese) 有愧於下一代的家長 張先生是一位16歲中學生的家長。這個暑假,應對抗爭運動成為家中的日常。 他說自己 的孩子會到抗爭前線傳遞物資、設置路障。他對BBC中文說,「小朋友只在屋裏看電視關 注示威或參加遊行,已經覺得不足夠(表達要求)了。」 張先生與孩子溝通過很多次,說自己會支持,但讓他考慮後果,被打、被捕,會付出什麼 代價。他告訴孩子,「你做任何危險事之前想一下媽媽,想一下家人,自己的前途。是不 是值得呢,如果你覺得值得,我就全心支持。如果你能安全撤退,我就會放心了。」 「不是很輕鬆的聊,但也不是很嚴肅。如果你用大人的口吻,說『小心點啊』什麼的,下 次他就未必願意跟你溝通。」 https://i.imgur.com/1O1nRph.jpg
參加中學生集會的張先生。 (BBC Chinese) 張先生30歲時正值1989年北京學運,在懸掛八號風球的天氣裏上街遊行。兩鬢斑白的他跟 孩子講自己對當時社會的看法,對政權的憤怒。「我也年輕過,我也爭取過權益」。 8月21日下午,太陽炙烤著城市,中學生集會尚未開始,張先生已經到了現場,胸前舉著 手寫的紙牌「同學們,家長撐你」。 張先生說,香港的自由本應該由成年人去爭取和承擔。但太多成年人安於現狀,於是小朋 友覺得要站出來。「如果作為家長再去批評他們,我覺得有愧於現在的青少年。」 一家人在WhatsApp上建立了家庭群組。大人在家焦慮地看抗爭現場直播,及時提醒孩子警 惕警方的下一步動作。 半夜,16歲的孩子從抗爭現場回來。兩夫婦熬夜等著,母親一把抱住兒子,心中的石頭這 才放下。 父親問孩子,感覺怎樣?還去不去? 孩子說,沒問題,沒有想像中危險。 https://i.imgur.com/vM02hyK.jpg
(BBC Chinese) 不能解惑的師者 教中學體育的張老師已經有30年教齡。他認為中學生在暑假參加社會活動,是一種「關心 社會」的表現。「每個人都有權利知道社會在發生什麼,包括中學生。一個人的學識不僅 僅是知識層面上的,也有公民教育上的。」 張老師有一個20歲的兒子,已經上大學。他在家盡量用一種「接納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先接受,再討論抗爭細節。」 他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是體格勇猛的人,他甚至鼓勵孩子去設置鐵馬阻礙交通、參與不合作 運動。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底線是不貼身肉搏,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張老師解釋,「我(比孩子)體會到的香港民主進程的時間長一點,覺得給政府適當的壓 力是應該的。因為走了這麼多年,大家都用了一些和平示威的方法,但這個政府不怎麼理 人。」 張老師是中學校內「危機小組」的成員,這次主要處理學生罷課事宜。他說,他會尊重學 生的訴求,「如果罷課,就由著他們。做少許引導,告訴他們可以去哪裏、怎麼罷,幫他 們完成要求。」 張老師強調,他只是他的個人看法。8月20日,香港教育局向學校和教師發佈新學年教育 措施。當中提及,教師在處理當前社會紛爭時,如果遇到難題,可以表示「不知道」或者 「自己也不理解」。 有兩年教齡的中學語文老師阿玲(化名)認為,這種指引是無稽之談。「怎麼可以明知道 事情是怎樣發生,卻對學生講不知道、不理解。這是封閉了學生取得信息的一種途徑。」 「學生應該以老師做榜樣,但老師用『不知道』為借口而不去解釋一些事情,或者不嘗試 去解釋的時候,我覺得已經違背了師訓所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阿玲說。 對於有人指責,中學生被政黨團體「煽動」而走進抗爭現場,阿玲認為,「這種看法低估 了香港中學生的思考能力」。她說,學生看到7月21日白衣人在元朗暴力襲擊市民,與他 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分歧,更加激發獨立思考。 「為何從小到大以為警察是正義的,卻要等39分鐘才出來救人,或者落閘關門而不救人。 教育同現實的反差令他們走出來。」 https://i.imgur.com/zKD8Wby.jpg
(AFP) --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39.132.251 (澳大利亞)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rossStrait/M.1567136985.A.C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