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SL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elenar (阿~DSLR~好想上FF)》之銘言: : 從2000以後在市場上的成功作品群裡面尋找攝影創作的新思維、新趨勢, : 從當代大師的作品裡面尋找新觀念、學習創新,不才是我們應該追尋的目標嗎? : 個人早在1998年中華攝影教育學會的國際攝影學術研討會中發表一篇 : 「影像價值判斷基準的變遷 The Transformation of Criteria for the Photographic : image At the History of World Photography」論文。 : http://www.fotosoft.com.tw/book/papers/library-1-1010.htm : 文中指出在藝術發展演進的歷程中,「影像價值」是不停的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向前推進 : 的, : Andre Kertesz, Henri Cartie-Bresson, W. Eugen Smith, 森山大道、荒木經惟 的作品 : 會成為經典,會被美術館收藏, 部分文恕刪除....推文也不附上了 個人覺得,其實第一行是關鍵。 為什麼第一行是關鍵? 我們想想,在達文西於教堂牆上畫上曠世巨作之後,油畫(壁畫)的材料在這麼長的 時間裡,並沒有像攝影器材數位化,這樣的劇烈變革,達文西用來畫在紙上的的炭筆 跟洞穴人所用的、目前美術系學生所用的,也相去不遠。當年王羲之、張旭用的文房 四寶,目前也還是差不多。其使用工具的演化,是非常緩慢而微小的。 (所以這門藝術,他改變的是什麼?) 但是2000年權作個分水嶺的話,對於攝影這件事,真的是革命性的變革,其重大與廣度 絕對可以用當年的工業革命對於整個產業所產生的影響,印刷術的興起對於知識的傳播 來作為相稱的類比跟思考。 且不說,是否拿來進行所謂的創作,光是「影像產出量」,數位時代與底片時代兩者 就幾乎難以量化比擬,我看過幾個論文統計,說2014:1999,影像每日的產出量從萬倍 百萬倍、千萬倍都有,雖都沒有一個足夠讓人信服的統計方式,但是,其數量增加之 快與劇烈,則是已經很難不予承認。 「影像產出量」暴增,怎麼可以就當成攝影藝術創作品的量增加?當然不行! 但是,這樣的爆量,卻也一定程度會影響影像創作藝術的進行,這在做攝影評論 或者攝影研究,是絕對不能忽視的變數。 但是,現今的攝影評論,或者攝影論述,則甚少著墨於此,有也是寥寥數語帶過。 可以說,這個領域的論述尚嫌不夠。 : 那是因為他們在那個(四五十年前的)時代做了前人未曾做過的事情, : 四五十年以後的今天,我們再去拾人家四五十年前的牙慧, 作了前人未曾做過的事,而會留下來,被討論、被記得,就可能不純然只剩下牙慧 但是,值不值得大張旗鼓還在鼓吹,那是可以好好討論的。驟以牙慧論斷,也有不妥 我個人喜歡荒木老頭的兩本集子,奇洛與陽子,可是喜歡的原因,是延伸於影像之外的 愛情與對貓狗的喜愛。喜歡是一回事、推崇是另一回事、有沒有價值是一回事,學不學的來 又是另一回事....他存在的價值,會與他存在的年代、世界相關連呼應,時間延伸會 改變部分看法,但也得先從這段時間內改變了些什麼?影響了些什麼開始.... 原文的想法,雖激烈很多值得深思,推文中也有人提出深刻的看法,我只是想點出 一點:從手抄書到活版印刷,這中間當然也有人開版印了一些亂七八糟(被中國傳統 視為下九流的的書,也因為活版印刷印了很多)但是相關的研究與論述,從沒有一篇 敢或者會忽略了這種量的變化,導致質的改變。 數位時代的影像評論與研究,才剛要開始吧。 -- -----照片拍不好,怪器材,比怪自己要容易的太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18.248.144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DSLR/M.1407266176.A.9F2.html
sodina:話說那是貓不是狗 08/06 03:24
rosyiron:抱歉,是對貓狗的喜愛..已改 08/06 03:53
※ 編輯: rosyiron (122.118.248.144), 08/06/2014 03:54:12
sosolala:量的改變的確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 08/06 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