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SL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考古一下。 看到最近DPreview上的5DS/R測試讓我想到這篇舊文。 DPR的測試: http://www.dpreview.com/previews/canon-eos-5ds-sr/7 其中,在下半部ISO Invariance的部份, 該頁的預設顯示是在“同樣曝光量下”以不同ISO來拍, 然後事後在軟體裡拉高raw檔亮度後, 比較不同的ISO得到的影像品質。 結果是,ISO越低,雜訊越高。 這就是我在舊文中說的,相機的“真”雜訊(讀出雜訊)是高ISO時較低。 這也是為什麼DSLR一直以來都是設計成在光量不足時, 會迫使使用者往高ISO移動而不是用低ISO然後事後進軟體推高亮度。 因為相機是真的在高ISO時會有較低的雜訊(進光量不變的前題之下)。 在各相機網站中,DPR很多觀念是較先進的。 DPR除了認知到相機在高ISO時雜訊其實較低, 也在一陣子前開始提倡(例如)APSC上的F2.8只等同於FF上的F4。 這也是以下這篇舊文裡提到的。 ※ 引述《Epsilon (我是EPS)》之銘言: : 標題: Re: [問題] 片幅與光圈的關係?? : 時間: Mon May 19 09:39:00 2014 : : ※ 引述《nogard ()》之銘言: : : 唯一能夠合理化這個等效光圈論點的解釋大概就只有總受光量吧 XD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0.189.134 : : → waterspinach:用crop. factor去算等效景深就是個速算法啊,跟用景深 05/19 08:15 : : → waterspinach:計算器算出來的當然不一樣,但誤差也不大就是 05/19 08:15 : : → waterspinach:只要想成ff上的70mm f/5.6和4/3上的35mm f/2.8兩者景 05/19 08:17 : : → waterspinach:深"約略"相等即可~ 05/19 08:18 : : 如nogard說的,F值與焦距都有固定的物理意義,跟片幅無關。 : 所以問題只在使用鏡頭的人要如何理解與解讀。 : : 譬如,當你真正要去解讀的並不是焦距,而是視角,那就跟片幅有關了。 : 4/3上35mm的視角約相當於FF上的70mm視角。 : : 當你企圖理解的其實不是F值,而是景深, : 如上面waterspinach所言,4/3上35mm/F2.8的景深約相當於FF上的70mm/F5.6景深。 : : 當你企圖理解的是進入畫面的入光量時, : 也一樣,4/3上35mm/F2.8的入光量約相當於FF上的70mm/F5.6入光量。 : 同樣都是20M畫素的4/3與FF,各自裝上上面兩支鏡頭, : 每個畫素收到的光量是一樣的, : 如果每個畫素量子效率與讀出雜訊也都一樣, : 這兩支鏡頭在光圈全開時,在弱光下的表現也就會一樣。 : 這是為什麼我們常有FF的弱光表現比APS-C或4/3好的感覺, : 其實這是鏡頭在作怪。 : FF跟4/3你都配支F2.8(同視角)的鏡頭給它們,那FF基本上是樂勝, : 但這單純是因為FF的F2.8鏡頭會餵給它更多光子而已。 : : 綜合以上兩點,我們也可以發現,就景深與入光量來說, : 決定的關鍵其實都是有效口徑的大小,不是光圈值。 : 這其實也只是很基本的物理而已。 : 景深取決於鏡頭口徑與畫面縱深之間的相對比例, : 而在鏡頭完美的情況下,同一視角下的入光量也就只取決於鏡頭口徑而已, : 沒別的了。 : : 上兩行提到的"鏡頭完美",主要指的是鏡片透光率, : 前面文章提到有些鏡頭測試會測入光量,測的就是這個, : 這個本來就不在F值的定義裡, : 考慮到這個效應的是T值,只是一般攝影不太注重這個,所以鏡頭上也沒標。 : 但拍電影的很看重這個,所以電影用鏡標的不是F值而是T值。 : 兩個F2.8的鏡頭,因為鏡片透光率不同,可能一個是T4.0,一個是T3.6, : 所以實際落在畫面上的光量會不一樣。 : 但兩支T4.0的鏡頭,它們的進光量應該是極為接近才行。 : : ISO是相機上玩的另一個把戲,有在玩raw檔的應該知道, : 畫面的亮度是可以調的, : 差只差在你是讓相機幫你在拍照時就調好,還是你自己事後進軟體調。 : 你在玩raw檔時在那邊加減曝光值, : 做的運算本質上跟相機在調ISO值(然後改變曝光量)是沒兩樣的。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09.177.127 :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DSLR/M.1400463543.A.4CD.html : 推 atropos:拍完後再用RAW拉EV跟拍攝前就調好是不一樣的 05/19 09:56 : : 差異很小 : : 這裡我說的是,譬如其它我沒說到的條件都完全不變, : 相機裡所有能抹東西的功能都全關掉, : ISO 2000 曝光 1/100 sec : 跟 : ISO 1000 曝光 1/100 sec : 後者進PS拉RAW往上拉一級, : 結果二者長得會非常像。 : 如果看得很仔細,會發現,ISO 2000那張還會好一點, : 因為對大部份DSLR來說,大約在進入ISO 3200以上前, : ISO值設越高,讀出雜訊反而會越低。 : : 推 atropos:另外不同片幅間的ISO表現不單單是鏡頭影響 05/19 10:28 : → bennylie:FF弱光比APSC,M43好跟鏡頭關係應該不大,畫素密度影響 05/19 10:41 : → bennylie:比較大,同樣FF的A7,A7R,A7S就是例子。把APSC 做到跟FF 05/19 10:41 : → bennylie:ㄧ樣的像素密度,弱光應該也會差不多。 05/19 10:41 : : 你說的其實就是我說的,只是你沒發覺而已。 : 注意到我原文裡有設定總畫素數一樣的前題嗎? : ※ 編輯: Epsilon (140.109.177.127), 05/19/2014 11:34:50 : → pshuang:加減EV 光圈或快門都會自動跳 差很多喔~ 05/19 11:36 : → Epsilon:t樓上,我說其它條件都要固定。 05/19 11:40 : 推 atropos:ISO越高或曝光越不足,拉EV出來的雜訊越明顯 05/19 11:46 : → atropos:我不認為差異很小,更不是你原文所說的沒兩樣 05/19 11:47 : → Epsilon:請看清處我說的,曝光時間是一樣的。 05/19 11:53 : → Epsilon:對了,atropos兄用的是D800?D800是異類,可能不適用。 05/19 11:54 : → Epsilon:http://www.sensorgen.info/NikonD800.html 05/19 11:55 : → Epsilon:D800完全沒有我說的讀出雜訊隨ISO增加而下降的現象。 05/19 11:55 : → Epsilon:http://www.sensorgen.info 但這裡點進去看,絕大多數的 05/19 11:55 : → Epsilon:相機都是ISO越高讀出雜訊反而越低。也就是,在等進光量的 05/19 11:56 : → Epsilon:前提下,ISO越高,拍出的品質是越好的。不然相機也不會設 05/19 11:56 : → Epsilon:定成讓我們用高ISO來面對低入光的場景了。 05/19 11:56 : 推 atropos:沒錯啊,拍攝時就用正確的曝光雜訊會比較低 05/19 11:57 : → Epsilon:不是的。如果您手上有非D800的相機,可以試試這個實驗。 05/19 13:08 : → Epsilon:譬如說可以比一下ISO400跟ISO1600,所有其它條件都一模一 05/19 13:08 : → Epsilon:樣,光圈快門也一模一樣,然後ISO1600那張控制不要過曝。 05/19 13:08 : 推 IloveBlack2:= = 雜訊是因為你拉回來 這樣比較就不對等了 05/19 13:16 : 推 ruemann:我也覺得要在相同的曝光下去測量比較妥當 05/19 13:25 : → ruemann:如果ISO100用1/100秒 那ISO200就用1/50種 讓曝光相等 05/19 13:25 : → ruemann:秒 05/19 13:25 : : 這是很基本的實驗方法論。 : : 回到我最上面寫的, : 我要跟大家說的觀念就是,(排除極端狀況的話) : 拉高ISO讓相機幫你把影像變亮,跟自己進PS拉RAW檔把影像變亮,效用是極接近的。 : (如果細看其差異,反而會看到高ISO的結果(訊噪比)比較好。 : 這是下面我回附windboy的內容) : : 你要怎麼驗證或反證這個? : 做實驗最基本的基本就是, : 除你要測試的變因以外,所有其它條件不變。 : 你一引入別的條件(光圈可以變,曝光也可以不一樣,乾脆現場光也讓它變好了), : 你就不知道實驗的結果到底是哪個變因造成的。 : : → Zwindboy:Ep的說法我想應該不是ISO越高雜訊越低(3200以下)~ 05/19 13:50 : → Zwindboy:而是因為ISO↑曝光↑亮部↑雜訊就較為看不出來~ 05/19 13:50 : → Zwindboy:但暗部雜訊應該會隨著ISO提高 (以上為不專業猜測) 0.0/ 05/19 13:51 : : 不是,上面我在回覆atropos時有引述兩個聯結,都是來自sensorgen.info, : 各相機的資料可以點進去看, : 你會看到,幾乎對所有相機來說,read noise都是在ISO越高時越低。 : 這個read noise是當相機把sensor上累積的光電子讀出成數位影像時引入的雜訊, : 這個雜訊基本上就是我們在弱光條件下拍攝時影像中的雜訊。 : ISO開越高,這個雜訊(以電子單位表示的話)越低, : 所以給定同樣訊號強度(也就是光電子數目)的話,ISO開越高,影像訊噪比越好。 : : ※ 編輯: Epsilon (140.109.177.127), 05/19/2014 14:23:36 : ※ 編輯: Epsilon (140.109.177.127), 05/19/2014 14:25:44 : 推 Lightbearer:一張iso100曝光正常的raw可以+ev讓他過曝 05/19 14:28 : → Lightbearer:但是一張ios3200過曝的raw無法-ev讓他曝光正常 05/19 14:28 : → Lightbearer:如果兩者運算本質相同 那麼這兩項調整應該會是可逆的 05/19 14:28 : → Lightbearer:就算拉高iso畫質沒有減損 也不代表調整iso=調整ev 05/19 14:29 : 推 ginnietulip:簡單舉例就是用800 1/60 拍-1回去拉,還是1600 1/60 05/19 15:21 : → ginnietulip:直出,照說是直出較好 05/19 15:21 : → ginnietulip:也就是拍活動快門不夠時別吝嗇開iso上去 05/19 15:22 : 噓 ad47:紅的明顯,說到進光量正比於口徑,這又有點似是而非囉..... 05/19 15:32 : → ad47:應該用實際有效孔徑entrance pupil來代替鏡頭口徑會更正確 05/19 15:40 : → bennylie:同樣20MP的像素,在FF跟43像素密度不ㄧ樣啊,所以M43弱 05/19 15:48 : → bennylie:光差很多啊。N43面積大約是FF的1/4,所以43如果降到5MP, 05/19 15:48 : → bennylie:理論上可以得到跟FF-20MP差不多的ISO純淨度。跟鏡頭關係 05/19 15:48 : → bennylie:較小。 05/19 15:48 : 推 ad47:樓上這位,你如果要把像素密度拿進來比也OK,不過就多一個變 05/19 15:53 : → ad47:因捏,這樣好嗎?討論一步一步來吧.... 05/19 15:54 : → pure2249:進光量的部分不是很懂,自己一直以來是用EV值在做為進光 05/19 16:16 : → pure2249:量的標準,想問依原PO的意思,M43 35mm F2.8 VS FF 70mm 05/19 16:16 : → pure2249: F5.6在同樣快門、ISO會得到一樣的EV值(意即拍攝結果的亮 05/19 16:16 : → pure2249:度)嗎? 05/19 16:16 : : 這要看你說的EV值是怎麼定義的,我不知道EV值怎麼定義,所以我無法回答。 : 倒是數位相機上的ISO值定義可以找ISO文件,或者DxOMark上也有說明。 : 某種程度上來說,數位相機的ISO定義不全然取決於照度這些基本物理量, : 相機讀出迴路的A/D轉換放大率也被埋在裡頭, : 這是為什麼沒辦法直接用影像亮度來做判別準則, : 更何況raw檔影像亮度是可以在軟體裡輕易改便的。 : : 如果你只看最基礎的物理量,4/3片幅的元件跟FF元件, : 單位時間內有多少光子被灑進去, : 4/3上的35/F2.8跟FF上的70/F5.6,約略是一樣的。 : 同樣的曝光時間下,二者都是拿到那麼多光子(訊號)。 : : : → aal:不會 05/19 16:24 : → tyf99:不用考慮進光量,光圈跟照度比較像,已經除去成像面積的因素 05/19 16:59 : → tyf99:同一顆50mm/f1.8,不論裝在何種片幅上,照度、散景全都相同 05/19 17:01 : → tyf99:差別只在於不同片幅會有不同取景範圍 05/19 17:01 : : 如果你只看焦平面上的照度,那當然一樣。 : 但影響影像品質的其實並不是焦平面上的照度, : 而是每個pixel收到的光子數, : 不然我們也不會說同片幅之下,pixel越大的弱光表現會越好。 : : 因此,就算焦平面上照度相同,pixel小的在弱光下表現就越不佳。 : 而在目前市場的作用下,主流機種的畫素數多半相近, : 現在就差不多在20M上下30%的區間。 : 在畫素數約略相等的情況下,片幅越大,pixel就越大,弱光表現就越好。 : 但這個可以用光圈來換,越是小片幅機,就越需要大光圈來瀰補。 : 光圈跟pixel大小可以互易這件事, : 就造就了F1.8在FF上的表現,到4/3上要F0.9才能跟它打平, : 除非你能接受遠低於目前市面上主流機種的畫素數。 : : 這裡的觀念我知道不容易,這種時候需要的是很多思考與沉澱, : 也需要涉獵影像訊噪比的相關背景知識。 : 所以我並不期望這一篇就可以說服很多人,那根本不可能。 : : ※ 編輯: Epsilon (140.109.177.127), 05/19/2014 17:19:15 : → bennylie:AD47大,我是回原PO哦!他回我之前的推文,但我還是覺得 05/19 18:55 : → bennylie:怪怪的所以回應原Po 05/19 18:55 : → PlayStation3:FF弱光表現好跟感光元件性能有莫大關係吧 05/19 19:03 : → PlayStation3:怎麼會是鏡頭在作怪呢? 05/19 19:03 : 推 wasitora:同樣視角、F值的鏡頭 片幅越大 口徑就越大 訊噪比自然高 05/19 20:45 : 推 atropos:大多數人說鏡頭口徑是說第一片鏡片甚至是濾鏡口徑 05/19 21:27 : → atropos:那不見得代表什麼光學意義啊 :Q 05/19 21:27 : → Epsilon:那我得修正一下,我這邊說的口徑,指的是定義F值的那個口 05/19 22:10 : → Epsilon:徑,對短焦鏡頭來說,這口徑可以跟第一片鏡片直徑差很多。 05/19 22:11 : ※ 編輯: Epsilon (140.109.189.210), 05/19/2014 22:20:44 : → tyf99:問題是,m43何必跟FF比高iso畫質呢。難道FF也跟m43比體積嗎? 05/19 22:39 : → tyf99:43片幅要達到跟ff相同的景深,鏡頭體積也一樣大了.. 05/19 22:41 : → tyf99:ff鏡頭想縮到跟m43一樣大,光圈就會小了兩級 05/19 22:51 : → tyf99:這本來就是trade-off,硬要戰哪個強都是假議題. 05/19 22:52 : → Epsilon:這是客觀的分析,不是要戰。要體積的人就去選體積,要弱 05/19 23:10 : → Epsilon:光表現的就選弱光表現,要動態範圍的就去選動態範圍,這根 05/19 23:11 : → Epsilon:本就不是在戰,而是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怕就怕在,有些人 05/19 23:11 : → Epsilon:以為自己選的是這個,但卻是基於錯誤的理由,這是為什麼需 05/19 23:12 : → Epsilon:要分析。如果你對分析沒興趣,當然還是可以拍照,只是這篇 05/19 23:12 : → Epsilon:顯然不是針對你寫的。 05/19 23:12 : → PlayStation3:43針對的並不是體積阿,那是M43的事情 05/20 03:39 : → PlayStation3:實際上好的43鏡製造工藝要求也是不亞於大三元, 05/20 03:40 : → PlayStation3:成本的事情好像也沒有低到哪裡XD 05/20 03:41 : 推 Aldebaran:推這篇和討論 05/24 01:1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2.130.154.7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SLR/M.1431417638.A.CB9.html ※ 編輯: Epsilon (72.130.154.79), 05/12/2015 16:02:37
doglegbow: 就是Expose to the Right(向右曝光理論)阿 05/12 16:34
Epsilon: 不一樣。exposure to right指的應該是不論在什麼ISO下, 05/12 17:19
Epsilon: 充份的曝光都會帶來最好的結果。這裡指的是,當你的曝光 05/12 17:20
Epsilon: 能力嚴重受限,用高ISO會有最好的結果,這不太一樣。 05/12 17:20
linpo1206: 跟ETTR不一樣 05/12 20:25
wcontainer: 推一個 05/12 22:03
d78965: 我以為ETTR是因為高光跟暗部細節保留程度不同的緣故耶? 05/13 08:33
d78965: (現在看起來是我觀念也有問題XD 05/13 08:34
Issye: 謝謝討論,長見識 05/13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