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SL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吉姆林轉述的說法沒錯;這同時也是A7RII採用高成本的背照式(BSI)感光元件的原因之一。為了讓更多板友一起參與,我們用比較簡化的方式來討論BSI在A7RII上的影響。 和DSLR有各部獨立元件分工合作不同;MILC在感光元件端的負荷很重。同一塊感光元件要實時測光、實時取景、持續擷取全畫面資料、持續成像至EVF或LCD、計算對比對焦的反差……同時,A7RII內嵌了399相位對焦點,這意味著約347萬像素還要被用來減光計算相位差。 片幅越大、像素越多,這些資料量會越多,因此不意外A7系列的對焦速度、連拍速度等表現不算頂尖;甚至在靜音模式、連拍模式等要求速度的情況下,相機還會自動從14bit降為12bit輸出。 因此MILC要追趕DSLR,提升資料傳輸能力是必須面對的課題。 這些和BSI有什麼關係? 首先我們看一下FSI和BSI兩者簡略的差異: 前照式:光子→微透鏡→CFA(色彩過濾陣列)→布線層→【像素層】(光電二極體) 背照式:光子→微透鏡→CFA→【像素層】→布線層 BSI之所以能提升高感能力,並非開源(加強感光元件本身的感光能力),而是節流:藉由將布線層和像素層倒置,減少光子被中間線路給遮蔽或干擾而浪費掉的數量。 這個優點在小片幅比較明顯;例如:Sony的RX100一代,QE(光子轉換成電子的效率)只有54%,但二代改採BSI後,QE立即躍升至72%,能有更多光子被感知。 而因為內連線的寬度是固定的、不隨片幅變大而增加,因此片幅越大、布線層佔比越小,BSI提升的效益就越小。 但同時,BSI的成本會隨著片幅增加而等比級數成長。之前曾看過一篇文:BSI從1吋導入APS-C時,將良率等一切因素列入考量後,製造成本增加約12倍;相信全幅的成本應更驚人。 是故,Sony在A7RII上採用高成本、「相對」低效益的全幅BSI,有兩個遠超乎高感能力的重要理由: (一)增加像素: 同片幅下,通常像素越多、高感能力越差;但BSI的採用能在相同片幅維持一定高感水準的前提下增加像素。例如:Samsung的NX1,像素間距比Nikon的D7200小8%、像素密度高16%,但高ISO的訊噪比依然能達到D7200的水準。 而A7RII在開發之初即確認要以增加像素為重點,原本預設的是4.6千萬或5千萬;最後雖為了配合Super 35mm格式的超採樣比例而讓像素降為4.2千萬,但仍比A7R高了許多。在至少以維持A7R高感表現的前提下,BSI的導入勢在必行。 (二)提升傳輸速度: 要提升感光元件端的資料傳輸速度,就是增加管線;但在FSI中增加布線層,勢必會造成更多光子被浪費。導入BSI後,布線層轉移到像素層之下,不再阻礙光子進入光電二極體,因此可以一定程度增加管線。 同時,Sony還仿效Samsung在NX1的作法,捨棄鋁線,改採傳導效率快40%的銅線,大幅提升了資料傳輸能力,而且更低的電阻能減少雜訊產生。其效益體現在非常廣泛的層面,例如:低果凍效應的高速快門、對焦速度、可直接機身直出4K……等。 這也可以解答原PO「為何畫素變高反而可以用靜音快門」。對照以往A7家族只有低像素(資料量較少)的A7S具全電子快門,這次A7RII的像素大幅提升(資料量更多),仍能使用全電子快門,可見官方宣稱的增速40%確實有實效。不過A7RII是否像A7S在靜音模式時會降級12bit輸出,值得關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更少的布線層訊號干擾、更大的感光元件開口率,可以減少RF廣角鏡大角度入射光所造成的紅閘問題。 因此,總結來說,A7RII採用BSI,高感能力應不會有傳言中驚人的表現;事實上Sony官方也在訪談中確認了這點,並表示A7RII的高感約和A7R相同或稍佳(但不要忽略A7RII的像素高於A7R)。BSI在全幅上真正的影響力,應為:(一)維持一定畫質的前提下增加像素;(二)提升資料傳輸能力,全面改善MILC迄今的許多限制。 當然,BSI並非毫無缺點。除了成本之外,Sony在2008年即表示:BSI會增加色彩混雜、像素死點的問題。Aptina的報告中也指出:BSI會導致更多的暗電流,以及藍光波長的光子轉換效益減弱。從Samsung NX1看來,這些問題在現今似乎已獲得解決,因此應不致太過擔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2.71.15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SLR/M.1436947333.A.786.html ※ 編輯: splendidpoem (114.32.71.150), 07/15/2015 16:04:50
sorochis: 光的感應力還是取覺得像素井的體積,BSI就算把井從土裡 07/15 16:14
sorochis: 挖到地面上來,井的容量一樣的話就還是一樣 07/15 16:14
sorochis: 但是開口從地下跑到地上最大的受惠還是邊角的光能比較正 07/15 16:15
sorochis: 正確的被感知道 07/15 16:16
sorochis: 另外,相較於FSI,BSI的像素層理應有更多空間用來放置像 07/15 16:17
filiaslayers: 看到對高iso沒有太大幫助,就完全對a7r2滅火了 07/15 16:19
sorochis: 素井,但是SONY卻沒有這麼做,這樣的話雜訊干擾可能會更 07/15 16:19
filiaslayers: A7R再戰10年 07/15 16:19
sorochis: 進一步降低,再加上全銅佈線,以及佈線層空間變大,更會 07/15 16:20
sorochis: 進一步降低雜訊吧 07/15 16:20
NewTypeNeo: 全銅耐候能力會不會比全鋁差呀? 07/15 16:22
ryu057: 推 07/15 16:25
ienari: 銅製程的外面還會做隔離層以防氧化,銅製程在半導體用很多 07/15 16:27
ienari: 年了,可靠度是可以控制的 07/15 16:27
mofox: 外星科技 07/15 16:29
Photobiotic: 所以高感還是要等A7s II,希望可以增進AF速度 07/15 16:34
NewTypeNeo: 了解~感謝~ 07/15 16:34
linpo1206: 神帖留名 07/15 16:45
loxjjgu: iso搭配縮圖視覺上應該也會有升級感吧 07/15 16:49
JinFa22: 我記得銅製程的導入應該速度不是主要,而是鋁的電阻較大 07/15 16:50
JinFa22: 所引發的熱度,才是麻煩所在 07/15 16:51
JinFa22: 三星為了解決Power跟熱的問題,直接從180nm跳過90nm 07/15 16:55
JinFa22: 直接導入65nm + 銅製程.所以NX1才會有如此驚人的表現 07/15 16:56
bennylie: 看PTT長知識了 07/15 16:57
aztec1234: Good. 有耐心寫這個的人不多了 07/15 17:12
wellkom: 朝聖 07/15 17:14
KRSmp: 專業好文 長知識了 07/15 17:17
ullaoda: 用心好文,朝聖 07/15 17:27
kblover: 讚 簡單明瞭 07/15 17:33
Juhnhood: 這種神帖才是我真正佩服的高手,實在是感謝您! 07/15 17:45
AKG5566: 可以順便解釋一下 Canon 的感光元件出了什麼問題嗎? 07/15 17:50
giannie: 推 07/15 17:51
luswtin: 長知識,後悔當初沒讀理工組 07/15 17:54
user1120: 推 07/15 17:58
user1120: DPreview 上的 FSI/BSI 對照圖: http://goo.gl/KoerLk 07/15 18:01
lantieheuser: 推,解釋得很清楚。 07/15 18:01
Oalnenya: 話說FSI比較像人的視網膜結構... 07/15 18:09
windblood: 專業給推! 07/15 18:11
BlGP: 原來如此! 07/15 18:14
lantieheuser: 前面推文提到的高感問題。基本上在 FF,甚至 APS-C 07/15 18:18
lantieheuser: 片幅,有效提升高感的方法都是降低畫素。固然高畫素 07/15 18:19
lantieheuser: 後再縮圖也可以在視覺上讓雜訊比例降低,但沒有元件 07/15 18:20
lantieheuser: 上直接減少畫素有效。更別提動態範圍上的損失 07/15 18:20
lantieheuser: 所以除非差了好幾代的製程,否則高畫素就等於低可用 07/15 18:22
lantieheuser: ISO。 07/15 18:22
lantieheuser: 原則上,片幅升一級(大一倍)或像素砍一半,都可以 07/15 18:23
lantieheuser: 讓可用 ISO 往上提升一級。 07/15 18:23
sorochis: 樓上說的有個盲點,不是減少畫素就能圖高感光度,而是要 07/15 18:56
sorochis: 加大像素井,畫素降低只是這個動作下的副作用而已 07/15 18:56
sorochis: 提高 07/15 18:57
k268185: 專業給推 07/15 18:58
sorochis: 至於為什麼我說BSI可以在不減少畫素的情況下提高感光度 07/15 18:58
sorochis: 是因為少了佈線層的遮蔽,像素井的可用空間就會變大了 07/15 18:59
sorochis: 但是空間變大不代表製作者就一定會把像素加大,就目前的 07/15 18:59
sorochis: SONY官方發表來推斷,很可能幾乎沒有變動 07/15 19:00
aquablue: 好文 感謝! 07/15 19:03
sim3000: https://flic.kr/p/v9er5y 原廠的BSI對照圖 07/15 19:19
lantieheuser: 我知道。只是對一般人來說,同一個世代的感光元件, 07/15 19:22
lantieheuser: 大致用這個準則去判斷就可以了。高畫素和高感是相互 07/15 19:23
lantieheuser: 牴觸的兩個元素,原則上不可兼得。 07/15 19:24
E6300: 鋁的電阻哪裡會大www 我實驗室都可以把鋁做的跟銅一樣低 07/15 19:27
aztec1234: 然後實驗室的成果有porting到產線上並被大量生產驗證過 07/15 19:31
aztec1234: 可靠度嗎? 07/15 19:31
tyf99: 銀: 我準備好了,什麼時候換我上場? 07/15 19:45
E6300: 其實有在產線TRY了啦 07/15 20:03
E6300: 銀完全不用考慮 銅+氮氣 還沒銀來的貴 07/15 20:04
filiaslayers: 那有人會告訴你他在實驗室可以把銅做到跟銀一樣低 07/15 20:04
E6300: 把銅做到跟銀一樣低 這會得諾貝爾獎耶 07/15 20:16
wtsph: 把銅作的跟鋁一樣低 XDrz 07/15 21:05
aztec1234: 那就等Qualified後吧...沒Qua過的製程風險都是未知數 07/15 21:10
kyo699: 專業推 07/15 21:12
DESTINY0105: S粉長知識推! 07/15 21:13
pussycat2009: 推! 07/15 21:20
Asucks: 銅製程在很多方面都比鋁製程優,所以半導體才會導入+轉換 07/15 21:24
arty: 淺顯易懂 推推 07/15 21:32
tyf99: 搞不好過幾年,電子產品裡裡外外都換成石墨烯了 07/15 21:52
zhe01: 推 07/15 21:54
DDR2: 我想看鋁的電阻和銅一樣低的文章在哪 07/15 22:12
JinFa22: IC製程中會用鋁的原因在於他的導電能力算不差,然後可以 07/15 22:12
IloveBlack2: 讓吳淑珍站起來 07/15 22:13
JinFa22: 被酸蝕刻掉.再進入奈米製程導線微縮後的電阻越來越高 07/15 22:14
JinFa22: 採用銅製程是一個基於現有生產技術上,最快最經濟的方案 07/15 22:18
JinFa22: 只是三星來勢真的非常兇,目前Sony主流的APSC都是180nm 07/15 22:20
JinFa22: 三星直接採用65nm進入,有點類似之前三星搞記憶卡的玩法 07/15 22:21
Yggspooky: 感謝,上了一課。 07/16 00:16
mark03004: 清晰易懂,優質好文,感謝您:) 07/16 00:31
canandmap: 推好文,也謝謝s大與l大的專業解說 07/16 00:43
fcshden: 專業文推 07/16 01:10
justherenjoy: 推專業 07/16 06:52
chinfu1222: 好文!! 07/16 08:03
kiffy: 專業好文! 07/16 09:14
gwofeng: 你不要這麼專業好不好 07/16 09:25
bryan107: 專業好文 07/16 10:05
attdave: 雖然完全看不懂但還是感謝專業文 07/16 10:44
huangin: 看完後覺得A7Rii更神啦 07/16 13:05
ferrinatice: 好文推 07/17 18:47
enso: MILC與DSLR唯一的差異是鏡頭後焦,剩下就是產品定位與賣價。 07/28 09:18
enso: BSI與FSI跟readout速度無關。Canon也有FSI, 120M @9.5fps 07/28 09:20
enso: Sony砸大錢買下瑞薩300mmFab 生產水果用的BSI sensor, 當然 07/28 09:23
enso: 要leverage工廠產能 07/28 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