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SL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Dantzo (Dantzo)》之銘言: : ※ 引述《ferrinatice (Fervent Apprentice)》之銘言: : : 自從玩攝影之後,對於照片景深外的散景特別的注意, : : 即便是看電影時,也不自覺得把注意力放在散景上。 : : 電影拍攝時,為了讓寬螢幕比例16:9能壓縮到3:2的35mm上,會使用anamorphic鏡頭, : : 之後再透過投影機或者是數位的方式還原成16:9的比例, : 先說一件事 : 最早電影原本的投射比例是4:3(1.33)(例如小津安二郎的片)後來電視出現且開始普及 最早的確是1.33,但自從影藝學院訂下1.37的規範後即已1.37比例做為正式學院比例 除了影像軌之外,還會把聲軌印在底片上面,但是從電視出現後 電影公司百家爭鳴,各式各樣的比例不斷的出現 : 電影產業為了把觀眾拉回戲院,開發出了wide screen的投射比例 : 但是究竟「正確的」wide screen raito : 是幾比幾在電影屆當中也沒有達到完全的一個共識(1.85? 1.66?) : 當時也不是所有的戲院都支援所有的投射比例 : 要達到這種寬廣的螢幕比率 : 除了直接從膠卷上裁切,anamorphic鏡頭就派上用場了 : (其實anamorphic鏡頭的發明其實很早,是為了在一戰時讓戰車的駕駛有更寬廣的視野 : 後來才在電影圈開始流行) : 原po有件事說得不盡正確,現在的電影機器的感光元件尺寸 : 大小都是16:9而非像數位相機常見的的3:2 : 所以現在電影中看到的anamorphic ratio anamorphic以常見的變形比率來說有2x和1.33x 實務上電影比較常使用2x變形鏡頭 透過4:3的感光元件拍攝,後期再把畫面伸長成2.66後裁切 (以alexa為例) : 實際的比率是2.39,比16:9要寬多了 : 實際的比率是2.39,比16:9要寬多了 : 實際的比率是2.39,比16:9要寬多了 : 實際的比率是2.39,比16:9要寬多了 : 以JJ的片星際爭霸戰:闇黑無界為例,電影中用了兩種長寬比率 : 1.44:1(IMAX膠捲)跟2.39:1(anamorphic) : : 所以幾乎所有的影片看到的散景都是垂直立著的橢圓 : : 例: http://imgur.com/JzscYpZ : : 但很奇怪的是,J. J. Abrams的電影,像是星際爭霸戰、星際大戰:原力覺醒 : : 例: https://youtu.be/ALHiJaSPrns
: : 散景不但是水平方向的橢圓、而且連眩光都是水平的走向, : : 如果搜尋關鍵字(如JJ Abrams Lense Flare)幾乎都是揶揄JJ Abrams的文章或是影片, : : 並沒有解說這個現象。 : : 到底這樣的光學效果是如何辦到的呢? : 雖然說anamorphic鏡頭的光圈是垂直橢圓形,讓散景是垂直橢圓的 : 你提到水平橢圓形的散景應該算是電影為了flare而做的部分,在你提供的youtube當中 : 我只比較在耀光閃爍時有看到類似的情況 : 其他部分的散景仍是比較接近垂直橢圓形或是不明顯的 : 至於為什麼會有橫向的flare則是這類鏡頭本來的特色 : 產生的原因則是鏡片的特殊形狀(由正面看非弧面而接近桶狀) : 不過確實後製也是可以添加的 不全然所有變形鏡頭都有變形散景跟flare 西班牙鏡頭廠Scorpiolens出的變形鏡頭就把傳統的壓縮風格給修正了
carl3104: 那請教一下為什麼感光元件不直接做2.39比例呢? 數位是新07/10 00:21
carl3104: 的系統 應該沒有規格上的包袱才是 為什麼還要用變形鏡頭07/10 00:22
carl3104: 去做比例轉換呢? 謝謝07/10 00:22
ericf129: 專業推推07/10 00:36
上面有說明了,比較常疑惑的是為什麼還要用4:3 因為arri設計數位攝影機是為了讓以前的老攝影師方便使用 在觀念上會以底片攝影為主,而底片時期就是利用4:3的畫面變形 所以這觀念才會沿用到數位攝影機上 然後感光元件裁成2.39的話...... 那麼要嘛這個公司會倒閉,不然就是幫他代工的半導體廠會入不敷出然後倒閉... → ad47: 說沒有包袱是錯的,電影系統包袱更大,專業鏡頭隨便一顆都是 07/10 00:54
ad47: 十萬為單位在計算。再者感光元件的比例是不是要剛好作的跟最07/10 00:55
ad47: 後放映的比例相同也不是這樣,從取景到剪輯到最後輸出成放映07/10 00:56
ad47: 尺寸,可能比例都不相同;最前面考慮剪輯時預留安全框 比例07/10 00:57
ad47: 有沒有1:1顯然不是很重要,只要不要差太多浪費太多畫面/像素07/10 00:57
ad47: 就好。最後上映尺寸可能也不只一種,如果包含DVD、藍光發行07/10 00:58
ad47: 那畫面上 更是要預留多種比例輸出可能。所以回過頭看變形鏡07/10 00:59
ad47: 頭,從發展出來的脈絡到現在數位拍攝繼續用,手法跟畫面比例07/10 01:00
ad47: 頭,從發展出來的脈絡到現在數位拍攝繼續用,手法跟畫面比例07/10 01:00
ad47: 都可能是考慮的點。07/10 01:03
目前電影只有Flat(1.85)和Scope(2.39)兩種比例 其他比例均為電視產業、發行產業他們自行增加或做修改的結果
carl3104: 所以簡單來說 一部電影攝影機會使用最通用的比例去做07/10 01:15
carl3104: 所以簡單來說 一部電影攝影機會使用最通用的比例去做07/10 01:15
carl3104: 感光元件 那需要其他的比例的時候 因為要做畫質最佳化07/10 01:15
carl3104: 用變形鏡頭去fit通用比例 以達到最好的畫質表現 這樣07/10 01:17
carl3104: 用變形鏡頭去fit通用比例 以達到最好的畫質表現 這樣07/10 01:17
carl3104: 講應該沒錯吧07/10 01:17
觀念上是因為以前要拍寬螢幕的時候,會浪費底片的空間 因為拍攝一般1.85片子的時候會造成底片有上下空間被浪費掉(除非拍3-perf) 而為了讓底片所有空間都能被應用到所以才發展了變形鏡頭
po3d: 那些炫光部分是JJ針對作品訂製的效果,何必解釋?07/10 11:23
Wangdy: 攝影版真專業呀07/10 11:42
hycchiao: 推推好認真的一篇文07/10 12:00
carl3104: 感謝您的解惑 不過您說的有些人追求"anamorphic look"07/10 18:41
carl3104: 還真是令人感到奇怪 這本來是妥協下的一個 算是缺點的07/10 18:41
carl3104: 產物 即使不叫缺點也是一個與本來預期不同的效果 竟然也07/10 18:43
carl3104: 產物 即使不叫缺點也是一個與本來預期不同的效果 竟然也07/10 18:43
carl3104: 是有人喜愛 進而變成一種特色07/10 18:43
不算缺點,因為他樹立了新的風格以及規範(2.39)
atropos: 不會奇怪啊,耀光鬼影也是光學缺陷,一樣有人很愛07/10 18:57
ad47: 星芒愛的人更多。07/10 21:46
虛焦都能變成一種情緒了呢。
carl3104: 不知道有沒有人喜歡解像力差的鏡頭?07/10 22:31
現在很多電影還是會使用zeiss super speed或者cooke S2之類的鏡頭 不過實務上商業電影不會使用這些鏡頭,除了沒有LDS不方便後期外 還有這種缺陷不夠穩定,對於商業大片來說難以容忍這樣子的結果 EX:推拿裡頭使用很多lensbaby
ad47: 當然有阿 微距太銳利不是很多人不拿來拍人嗎07/10 22:48
user1120: 推07/10 23:26
carl3104: 那會為了拍人 特別買畫質很差的鏡頭嗎?07/10 23:55
rgbff: 星際爭霸戰那種全部都是後製的吧,事實上現在拍攝的時候反07/11 01:15
rgbff: 而會盡可能避免鏡頭耀光的產生,因為重拍的成本太高,還得07/11 01:17
rgbff: 看演員賞不賞臉,星際爭霸戰就是後製玩太兇了被拿出來吐槽07/11 01:18
簡單來講,除非進棚背景可以後製外,基本上看到散景是橢圓形, 那麼他們的flare就可以斷定是變形鏡頭產生的 因為現在還是有很多電影會拍16:9再裁成2.39 所以也無法肯定是不是全後製或者全實拍 話說變形鏡頭話題大概每半年會在單眼版出現一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5.142.12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SLR/M.1468198064.A.76A.html ※ 編輯: s8974135620 (114.35.142.128), 07/11/2016 08:56:30
benage: 專業推 07/11 13:40
hhhuichun: 數位用變型鏡頭再還原,畫質會變差吧?感覺比1.85再裁 07/11 17:56
hhhuichun: 切還差? 07/11 17:56
人眼對垂直解像力比水平解像力敏感 而一般我們對於攝影機解像力的參考基準就是用TV line http://imgur.com/a/GHDk9 圖中可以看到有許多測試結果 常見的機器測試網站使用的測試版也有TV line的測驗項目 在拍攝Scope格式的影片中 我們透過調整pixel aspect ratio 把像素變寬 讓最後實際看到的比例變成2.39 但是其垂直解析度並無改變,依舊是原始影片拍攝的解析度 EX:ARRI Alexa拍攝變形寬螢幕的解析度是2880x2160 (ARRIRAW) 其輸出變成4096x1716 (Scope) 不僅沒有被放大,反而還縮小了 更不用說現在電影基本上還是2K投影系統 2048x858 這樣子的解析度比你看電視還要低,所以其實不存在畫質的問題 電影人更注重的是器材的個性,對於數值與規格的比較倒是還好 不然現在滿大街的4K以及超高動態範圍攝影機 可是卻沒有出現在電影工業之中 可想而知,打規格戰在電影市場是沒用的~
carl3104: 樓上 我覺得還是比較好 底片跟數位在單位解像力上的特性 07/11 19:11
carl3104: 應該是一樣的 只要使用到的面積越多 其總畫質就越好 07/11 19:12
我自己拍攝對於畫質的要求只要能達到基本就好,反而更注重輔助功能以及輔助器材 討論攝影機的畫質有點像是以照相的角度在思考錄影 因為影片最終呈現大部分都是以內容取向,很少人會在意畫質的表現 也沒有人會把影片放大到400%看 就連大家最care的雜訊問題也能透過向右曝光和打燈解決 再不行也能後期降躁 ※ 編輯: s8974135620 (114.35.142.128), 07/11/2016 21:53:10
windcat: 專業推 請大大多多分享 07/11 22:01
carl3104: 可是我看IMDB上的攝影機規格 4k 6k還蠻普遍的呀 應該對 07/11 23:12
carl3104: 規格還是有一定要求吧 其實說起來拍電影還是很重視畫質 07/11 23:13
carl3104: 一些老電影現在看來畫質依舊不凡 如果這些電影用那個 07/11 23:14
carl3104: 年代的"電視攝影機"來拍 畫質現在看來恐怕是不忍卒賭吧 07/11 23:15
carl3104: 好在除了近幾年電影有改用數位之外 幾十年來電影都是用 07/11 23:23
carl3104: 片幅不算小的底片拍的 畫質就以目前2016來講依舊很棒 07/11 23:24
50年代那個時候的電視攝影機只能在棚內使用 具體感光原理和作業方式我也不熟悉,無從說明 不過他們外景部分還是使用16釐米拍攝(含軍教片、新聞紀錄等等) 我們常見的納粹帝國軍教片就是使用底片拍攝的,也有很多名導演都是從這發跡 主流電影一直都使用35釐米底片拍攝,不過不是像照相一樣橫走 而是從下而上的"縱走",實際使用的大小比一般照相還小 大概只有APS-H的size,我們稱作super35的片福 再來你說的4K 6K攝影機指得應該是RED Dragon 紅龍是一台好機器,不過對很多攝影指導來說他們不甚喜愛 尤其在美國以外的國家,紅龍只佔據了大部分廣告市場 卻很少能夠涉足電影市場的 對那些攝影指導來講,紅龍的性能非常狂暴,卻沒有足夠的內斂 而Alexa的顏色和畫質才是他們認為最平衡最自然的 所以在電影市場中,ARRI的機器還是佔據了市場大部分 其原生解析度只到3K左右,透過數位擴展至4K 以及他的Alexa 65能夠拍到6K 雖然解析度的發展越來越高 可是相對於電視,電影工業的發展卻是不夠敏感以及緩慢 總是循著以往的製作經驗和手段來推出重複的東西 當網路電影以及微電影盛行的情況下 又不斷地推出高畫質、高格數、廣色域等等 而一般觀眾又無法區分電影與這些新媒體差距的時候 電影就變成製作規模稍大的影片了 這點倒是一個隱憂 好在拍攝電影的工作人員一直是這行業的菁英 所以電影的水準才能夠一直保持在領先的趨勢 ※ 編輯: s8974135620 (114.35.142.128), 07/12/2016 00:23:36
carl3104: 是啊 super35雖然以135片幅比似乎小了點 不過畢竟是動態 07/12 08:50
carl3104: 影片 即便在今日也是很具水準 至於在CCD CMOS之前的電視 07/12 08:52
carl3104: 攝影機感光元件似乎叫做camera tube 07/12 08:53
carl3104: 攝像管 http://tinyurl.com/jumaqgo 07/12 08:56
carl3104: 看過一些早期的電視節目就知道畫質極差 比VCD還更差 07/12 08:59
carl3104: 非常早期的彩色電影如亂世佳人 綠野仙蹤等片 個人覺得 07/12 09:02
carl3104: 在數位修復之後至少都還有HD的水準 所以我比較好奇的是 07/12 09:03
carl3104: 數位電影攝影機在整個電影史發展來講也算是剛起步而已 07/12 09:04
carl3104: 用的卻不是時下最頂尖的解析度的話 幾十年後我們來看 07/12 09:05
carl3104: 會不會也覺得無法接受 就像當年亂世佳人 綠野仙蹤用 07/12 09:05
carl3104: camera tube來拍一樣 應該是難以令人接受吧 07/12 09:06
其實不太可能發生這種事,因為以前的電視台機器只能在棚內使用 外景只能依賴底片拍攝,而電影為了講求穩定性以及工作流程 所以一定會使用底片拍攝,再加上電視台的攝影機訴求不是畫質而是即時 這種情況是不太會發生的~ 底片數位修復比須看是用什麼底掃機,基本上現在台灣底掃都能做到4K以上 super35底片理論上可以掃出8K的解析度,但是目前還沒有放映環境跟市場需求 解析度的發展就還好,現在電影學校仍舊會使用DVD授課 而DVD已經是發展20餘年的產品了,目前全面更換藍光也不太可能 我猜應該還會再使用20年才會全面轉藍光 再加上現在部分主流商業電影都有發行4K的版本,如無發行也都會有4K拷貝 而那些會看老電影的觀眾如不是影癡就是教學使用 對於聲光效果反而沒主流的觀眾這麼在意
carl3104: http://tinyurl.com/gmyofbq 綠野仙蹤畫質參考 07/12 09:17
carl3104: http://tinyurl.com/hfvfbj7 亂世佳人畫質參考 07/12 09:18
carl3104: 兩部都是1939年的電影 那時候用的Technicolor技術非常特 07/12 09:19
carl3104: 別 要用三捲底片分別紀錄RGB三色 放映的時候也要三捲 07/12 09:19
carl3104: 一起放 頗有後來3CCD的味道 07/12 09:20
※ 編輯: s8974135620 (114.35.142.128), 07/12/2016 10:29:58
ad47: 那個修復看起來就花超多時間人力手工的拉wwwww 07/12 10:45
ferrinatice: 感謝各位前輩的解惑 07/12 23:50
ferrinatice: 我也在我原本文章後面轉錄電影板的文章 07/12 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