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SL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回我自己的文 承之前討論以及眾版友提的 立體感很難量化,因為影響的因素眾多,包含客觀因素,甚至是主觀意識 既然很難量化,那為何要討論? 因為FF相機比APSC相機貴,120中片幅相機又更貴 一般人花那麼多錢,總想知道自己花的錢有哪些效益.. 或是催眠自己FF比APSC厲害 甚至版友週邊有點閒錢的朋友,可能都曾問過版友 「該買什麼相機,要直上FF嗎?」 所以各類的比較文,就出來了 既然要比較,就會有版友定題目... 那立體感就是其中一個題目 若是硬要討論 只能盡可能縮減範圍 盡可能量化,立體感的因素很多, 決大部分是跟片幅無關的因素ex: 構圖,光線 唯一跟片幅有關的因素是:裁切 因為裁切的關係,間接影響到景深 (下面會討論,並附圖) 所以我在討論這議題時 將範圍縮減成 2D影像內,人判別物體彼此間距離遠近關係 「很遠(離主體很遠) -> 遠(離主體遠) -> 主體 -> 近(離拍攝者近,離主體遠) ->很近(離拍攝者很近,離主體很遠) 」 「拍攝遠中近,由景深外,延伸至景深內,再到景深外」 「模糊(景深外) -> 較清楚(景深外) -> 清楚(景深內) -> 較清楚(景深外) -> 模糊(景深外)」 但這樣範圍還是有點大 所以限制構圖,不同場景,不同故事的照片無從討論 這樣我自己討論比較簡單,且明確 「立體感」-> 「景深變化」-> 「裁切對景深的影響」 若撇除會隨科技進步的而改變的因素 ex: 畫質, 噪訊比 等等 中片幅 vs FF vs APS 最大的差異就是「裁切」 也因為裁切 -> 影響視角 -> 影響拍攝者與主體距離 -> 影響景深 我用「同一台相機」,「同一顆鏡頭」,分別在FF模式,APSC裁切模式拍了幾張比較圖 器材是 Nikon Z7 + 24-70F/4S (A) 37mm F/5.6 FF模式拍攝 https://i.imgur.com/9YmYEWC.jpg
(B) 24mm F/5.6 APSC模式拍攝 https://i.imgur.com/8LjAunZ.jpg
(C) 24mm F/5.6 FF模式拍攝 https://i.imgur.com/FUI4SRQ.jpg
(D) 24mm F/5.6 FF模式拍攝,LR裁切 https://i.imgur.com/tQk5kuR.jpg
1. C與D是同一張照片,但D是C,利用LR裁切後的圖 2. B與D作比較,可以知道景深變化是一樣的, 若不考慮我自己手殘裁切不好,根本像是一樣照片 3. A與B作比較 FF模式將鏡頭轉到 37mm,拍攝出的視角,與APSC模式24mm視角是一樣的 所以 APSC在24mm端,視角與FF在37mm一樣 但是明顯FF在37mm景深較淺 (理論上 APSC 24mm要對應到FF 36mm,但我手殘沒轉到36mm) 4. 由上述1, 2, 3 我們可以知道景深變化,只跟「鏡頭上刻的焦段」有關 37mm F/5.6 景深,明顯比 24mm F/5.6 景深淺 24mm F/5.6 不論是放在FF,或是APSC,景深都一樣 有人會說景深計算器算出來不是耶 原因在於=> 例如,36mm F/5.6 你選 APSC,計算器會很自作多情地幫你算 「相當於FF 36mm 視角的焦段」 APSC在24mm上的視角相當於 FF在36mm的視角 所以計算器會算24mm F/5.6的景深給你 24mm F/5.6 的景深 > 36mm F/5.6的景深 所以同樣是選 36mm,但選單上選FF或選APSC 你會得到不同的景深範圍 A與B作比較 為了維持一樣的構圖 APSC與FF勢必要用不同焦段拍攝,才能有一樣的視角 我們可以清楚看到 橘色小牛後面的白色保時捷,A圖比B圖模糊 若不仔細看,在B圖上甚至覺得保時捷與小牛一樣清楚 而A圖可以較明顯察覺保時捷較小牛模糊 回到立體感,我剛剛將立體感議題範圍縮為 ==> 『 2D影像內,人判別物體彼此間距離遠近關係 「很遠(離主體很遠) -> 遠(離主題遠) -> 主體 -> 近(離拍攝者近,離主體遠) ->很近(離拍攝者很近,離主體很遠) 」 「拍攝遠中近,由景深外,延伸至景深內,再到景深外」 「模糊(景深外) -> 較清楚(景深外) -> 清楚(景深內) -> 較清楚(景深外) -> 模糊(景深外)」 』 A圖較明顯感受到 「白色保時捷,較小牛模糊,藍色休旅車跟小牛一樣清楚」 「白色保時捷,距離較小牛遠,而深藍休旅車就在小牛旁」 A與B作比較,相同構圖,相同光圈, 可以得到 => FF較APSC可以營造 「照片中物體的前後關係」 雖然通篇都在講景深與片幅的關係 但是景深變化只是拍照的工具/手段之一 重要的還是構圖,光影的敏銳度 以及背後腦袋想講的故事 以上文章將 FF 取代成 中片幅 APSC 取代成 FF 文章結構差不多,只差在舉例的數值不同 拍照時,真的不用太執著於大片幅的相機 除非你有特殊需求 ex 中片幅相機,你可以用 50mm 焦段的鏡頭,拍到比 FF用50mm還要廣 用 50mm拍攝,可以避免廣角變形,在拍建築室內裝潢很有優勢。 但是中片幅相機的近似正方形格式, 我覺得非常難構圖,物體擺哪都怪,擺中間又嫌呆板。 A,B,C,D圖片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v_eRX-ZxDbiBTfG_nL_OnjMtuK6-Yuco ※ 引述《lopas (<|─(L)─<)》之銘言: : 小弟不才,想嘗試解釋一下「FF為何比APSC更能表現層次感與立體感」 : 若有講錯,請各位前輩指點 : 先說 : 照片本身是一個2D的東西,分不出前後,立體 : 能讓人們感受「較3D立體」不外乎 : 1. 光線方向產生的層次,讓人感受照片內各個物體的相對位置 : 2. 大光圈淺(錢)景深,距離主體越遠,景深越淺,人也可以分得出遠近 : 但以上方式,一定要搭配好的構圖方式 : 要拍出前中後 : 1. 讓光線能夠由外而內,再延伸到某一個地方,讓物體陰影具有方向性 : 2. 淺景深,要帶到前景,從遠拍到近,讓景深,由景深外,延伸到景深內,再到景深外 : 光線方向就不先談了,因為FF, APSC都可以表現 : 但是光圈就有差了 : 有人會說,淺景深,是光學性質,光圈大小在FF, APSC都一樣啊,怎麼會有差 : 但差異在「視角」 : 同樣一顆 35 f/1.4的鏡頭,APSC要拍跟FF「主體大小一模一樣」的構圖, : 拍攝者拿APSC勢必要比拿FF站得離主體更遠 : 各位也知道,當拍攝者離主體越遠,景深越深 : 所以用同樣的35 f/1.4 ,在一模一樣構圖的照片,APSC拍的景深會比FF深 : 在「一模一樣」構圖的前提下,APSC要擁有跟FF一樣景深範圍 : 光圈勢必要更大, 例如 35 f/0.95 或更大 : 或是拿APSC要站在與FF拍攝者一樣的位置拍主體 : 那焦段勢必更廣 ex: 24mm 24 x 1.5 = 36 : 但拍攝者距離主體一樣,24 f/1.4景深會比 35 f/1.4深 : 所以APSC 要拿比24 f/1.4 還要更大光圈的鏡頭,景深才會跟FF一樣淺 : 景深越淺,越容易表現出 「由景深外,延伸到景深內,再到景深外」 : 因為景深範圍太小了 : 反之,若沒有好的光線,好的構圖, : 景深深的照片,讓人感受不到照片內物體前後相對位置。 : 綜合以上 : 在呈現立體感,FF比APSC容易 : 但是好的照片可以搭配光影層次變化,這方面APSC與FF應該是沒差別的 : 修正: : 將前述的「一模一樣」的構圖改成「主體大小一模一樣」的構圖 : 因為拍攝者距離被攝主體不一樣,裁切成APSC,那透視感就會不一樣 : ※ 引述《BigShotBob (BigShotBob)》之銘言: : : 小弟近來入手APSC片幅相機 : : 在跟一些拿全幅的朋友聊過一下全幅跟APSC片幅的差距之後 : : 有很多點都搞不太清楚 : : 想問看看版友能不能幫我解答 : : 主要是三個詞 : : 通透感(空氣感) 立體感 跟層次感 : : 朋友們說這三種感是APSC片幅輸全幅的大因素 : : 我不是很理解 滿疑惑的 : : 層次感我應該懂 就是背景虛化能力 : : 同樣光圈下焦段下 全幅的背景虛化能力高於APSC : : 進而增加整個畫面的層次感 : : 立體感跟跟全幅有什麼關係呢? : : 立體感不是跟光影有關嗎? : : 光影處理應該跟片幅沒什麼關係吧 : : 還是說是因為全幅寬容度較高 : : 後期處理比較容易拉高拉高對比? : : 最後是通透感或稱空氣感 : : 這好抽象 是說畫面乾淨銳利嗎? : : 主要強調的是雜訊處理嗎?全幅畫面因為片幅大比較乾淨 : : 這在白天光線足的情況下應該影響很少吧 : : 還是是說銳利度高?因為全幅鏡頭比較銳利? : : 還請各位版友跟我解惑一下! : : 感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7.169.6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SLR/M.1551205316.A.113.html
FaceMook: 你想將立體感定義為xxxx,可是我不想啊.... 02/27 02:25
lopas: 我也不想,但是不同片幅才切影響最大的就只有景深 02/27 02:28
lopas: 不然我也不知道有啥好比 02/27 02:28
rugger5566: 推實驗精神跟整理 02/27 03:02
allmetaphor: 還有畫質細節也會影響立體感啊 02/27 06:47
allmetaphor: 和光影階調 02/27 06:48
LoveBea: 推 02/27 08:06
akito: 推實驗精神 02/27 08:55
ErnieYang: 影響最直接的是 dynamic range 02/27 08:57
M16A1: 其實 只有我覺得大家搞錯重點嗎?! 02/27 08:57
jhangyu: 推這篇 02/27 09:54
jhangyu: 每個人講的標準都不同,然後又認為自己講的都對 02/27 09:54
jhangyu: 就看到一堆雞同鴨講的吵起來 02/27 09:54
BigShotBob: 推! 02/27 10:02
jacka1: 推這篇, 有圖有真相 02/27 10:13
monkeyii: 大片幅裁切後接近小片幅算合理,但你忘了它是大片幅啊。 02/27 10:32
monkeyii: 你如果用等效焦段去看,大片幅有淺景深,同區域有更大的 02/27 10:36
monkeyii: 單位像素,發色正確率更高,出來的圖更接近真實,對鏡頭 02/27 10:36
monkeyii: 的解析度要求低,可以在同品質的鏡頭下有更好的呈現。 02/27 10:36
gn01140216: 怎樣叫接近真實....... 02/27 10:44
Derp: 中肯 02/27 10:45
Derp: 那些不同意原PO立體感定義的人能提供自己的定義嗎? 02/27 10:46
SpadeR: 全片幅鋭還是比較好 02/27 10:47
gmoz: 推推 02/27 10:58
monkeyii: 不過回歸正常使用的出發點,用手機看,不放大檢視,1吋 02/27 11:24
monkeyii: 機拍出來就很強了,如果有出大圖需求再用大片幅才會是比 02/27 11:24
monkeyii: 較實際。 02/27 11:24
monkeyii: 小圖你只能看出宏觀的立體感,大圖還可以看到某些細節上 02/27 11:24
monkeyii: 的立體感(跟100%檢視有7分像)。 02/27 11:25
shisa: 買相機單純就看手邊多少錢,買下能負擔的最大值阿. 02/27 12:04
shisa: 本來就是越貴重畫質越好啊. 02/27 12:04
z048761629: 推用心 02/27 12:14
rugger5566: 大片幅裁切後接近小片幅合理?本來就是裁切呀 02/27 12:22
ttl5566: 推 這種焦段透視感有別於景深所帶來的立體感 02/27 16:48
saisaisai: 大大可否補一張36mm的FF啊 不覺得AB是1mm的差距@@ 02/27 18:28
saisaisai: 喔喔 是同一顆鏡頭相機 這樣沒問題不用麻煩哩 02/27 21:35
choubinshou: 這串文好有趣 是因為ff跟apsc的差距不夠大或是各有 03/02 11:11
choubinshou: 對自己手邊器材的擁護心理因素造成的嗎? 03/02 11:11
choubinshou: 如果把片幅差距再拉大到用手機拍照比較又會如何呢 03/02 11:12
john668: 樓主很用心 但我10年前入坑這知識就查得到了 03/07 10:11
john668: 板友還搞不懂是根本沒查過吧 03/07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