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ia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喜歡看紀錄片,有別於一般劇情、科幻、動畫的表現方式,紀錄 片的出現,讓觀眾可以更接近生活,用他者眼光,用鏡頭來說故事,把平常看不見的事物 在導演細心安排下成為大螢幕的敘事,給觀眾很多思考空間。然而挑選什麼題材作為電影 拍攝來源呢?很多時候,故事往往是在無意間出現,它可能在周遭出現已久,但我們忽視 了它在這裡的存在,等到某天,靈感與契機兩個相互作伴,紀錄片就這樣誕生了。 今年在台北電影節很湊巧觀賞幾部紀錄片作品,郭亮吟導演《立石鐵臣》以及施榮宗導演 的《媽媽和宗憲》兩個講述跟臺灣有關的人的故事。立石鐵臣是出生在臺灣的日本人,生 在1905年的台北城內區東門街,喜歡畫畫,日本統治臺灣的時候,由於他的父親在臺灣擔 任總督府事務官,立石鐵臣在臺灣出生,是家中排行最小,可惜後來父母早逝,他與兄長 相依為命,他的一生與臺灣有非常緊密的關係,曾說這裡是他的第二故鄉。雖然立石鐵臣 在臺灣的童年成長經驗,只有八、九年,其後跟隨父親回到日本東京,但他對臺灣仍有非 常深厚的感情。立石鐵臣在日本學習油畫,接觸西方繪畫藝術,受到不少藝術家影響,等 到他日後有機會擔任教書工作,也將這些西方先進繪畫教導給學生,讓學生大開眼界。 郭亮吟導演訪問幾位跟立石鐵臣親近的家人或朋友,由於他在1980於日本去世,無法訪問 本人,但透過他的妻子,兩位兒子,以及出版社同事跟他的學生,勾勒出立石鐵臣的個人 生命圖像。全片語言大多採用日語的形式,也找來立石鐵臣的孫女來當旁白,再加上他自 己所留下的日記,讓觀眾以為好像立石鐵臣跟自己說話一樣,很生動。導演十分用心找尋 相關資料還有他的畫作,影片也訪問幾位臺灣學者,有研究美術史的教授,研究考古學的 臺灣本土第一代學者也跟立石鐵臣是好朋友,在他們言談中,認為立石鐵臣的定位在臺灣 文化史研究裡很重要,因為他把戰後日本學者所延續的學術傳承下來,教給臺灣新一代學 者,讓他們不至於因為國民政府來臺灣之後的作為,而將過去良好的研究成果完全丟棄。 https://goo.gl/PT6Rkp 在臺灣和日本的近代史記錄裡,當初離鄉背井,從日本來臺灣工作的學者們,不太會被後 人所記得,至為可惜。他們生在戰爭時代,來到殖民地工作,貢獻心力,為學術服務,雖 然他們是效忠日本政府來調查臺灣的風土民情,以便讓日本政府易於統治臺灣,但這些人 在學術研究的成就是不容忽視,這也反映在立石鐵臣的創作上。雖然他不是學者,可是他 熱愛繪畫,他很長一段時間在調查臺灣人的民俗習慣,從生活裡找到繪畫主題,也用畫筆 寫下他所看到的各種事物。因此他與不少學者合作,把他們調查的東西畫在雜誌上,設計 雜誌封面,使得日治時期的臺灣民俗資料得以保存下來,讓後世的臺灣人知道在日本人統 治的這五十年間,臺灣人仍然保有非常傳統的民俗活動,而沒有斷裂。 郭亮吟導演在2007-2017這十年,持續不斷收集立石鐵臣的資料,也因為他的畫有很多流 落在外,連立石鐵臣都不知道畫在哪裡,所以這部片就像是偵探尋找線索,一步一步拼出 立石鐵臣在臺灣、在日本的生活足跡以及他的內在孤獨世界。立石鐵臣終其一生都在畫畫 這要感謝他的妻子在背後的支持,畫畫其實賺不了大錢,微薄的收入,讓他的妻子得靠裁 縫的工作來維持家計,讓立石鐵臣安心的畫畫。他的繪畫風格有名的是細密畫,這是非常 精細,需要花大量時間才能完成的畫作,立石鐵臣將這種功力表現在標本的繪製,堪稱是 他作品裡非常傑出的部分。他的兩位兒子對美術也感到興趣,這或許是遺傳,立石鐵臣很 高興小孩願意走上美術的路子,可惜他的長子對父親不如次子來得親近,次子在繪畫上的 成就反而是與立石鐵臣有比較親密的關係,甚至還留下一本明信片的繪畫作品集。 但是,導演給長子很多時間表達對父親的回憶,跟立石鐵臣的妻子有同等的重要性,立石 要去世的前一天,他跟妻子說這一生給你添了很多麻煩,也跟長子說他有沒有盡到作父親 的責任,這些回憶讓人感覺立石鐵臣知道自己熱衷在藝術創作,但同時對養家的責任上沒 有辦法給予一個丈夫應該有的收入,心裡有著對家人的虧欠。一個優秀的藝術家,背後往 往有很好的伴侶在奉獻著,讓創作者可以心無旁騖對藝術完全地投入。然而戰爭的殘酷, 也讓立石鐵臣在繪畫風格上有了極大轉變,從具象轉為抽象,用繪畫抒發自己內在鬱悶情 緒,當他無法忘懷南方這塊讓他魂牽夢縈的臺灣土地,他用畫筆留下美好記憶。再加上他 的文筆誠摯懇切,對臺灣人民有很多的感情,特別是在繪畫界的朋友,包括李梅樹、楊三 郎以及陳澄波等前輩畫家,都在立石鐵臣的生命中給了深刻影響,發起台陽美術協會,雖 然他已經遠去,但九零年代後的臺灣人不會忘記他,這位對台灣有深厚感情的日本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nb3wFG8Yfo
當看完這麼具有歷史感的紀錄片,回過頭看《媽媽和宗憲》就有強烈對比。映後座談導 演說自己是因為中華電信的拍攝紀錄片課程,學習拍片,認識有唐氏症兒子的主角,開 始好幾年的田野調查,其實這是一個還在進行中的未完故事,不像立石鐵臣的片子採用 追憶式,在這部片導演用了實際上跟拍的手法,將主角與兒子的生活作了影像式的生活 紀錄,特別著重在幫唐氏症的兒子找尋收容教養院的漫長歷程,讓觀眾知道在臺灣的底 層社會還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他們在社會的邊緣生活著,某些人當作沒看到,視而不 見,漠不關心,大眾媒體也不太會關注這些人,政府雖然喊長期照護但也一直沒有太多 顯著的成效,我相信導演拍攝這部片也在呼籲政府要正視這群辛苦的臺灣人,給他們更 多溫暖與實質的幫助。片中主角,也就是宗憲媽媽,對於鏡頭訪談表現出非常有想法, 她知道自己身體已經不太能夠負荷照顧兒子,如果她倒下,兒子怎麼辦?因此她要努力 讓社會看見他們,教養院的困境也在片中呈現出現,幾乎是滿床,無法再收容新院生, 宗憲媽媽還是不放棄希望一直找,終於讓她找到可以接納兒子的教養院。 https://goo.gl/8iVPpL 這部片幕後的功臣是吳乙鋒導演,因為他在中華電信紀錄片班開課,鼓勵施榮宗導演把 作品完成,讓大家看到在台灣社會還有非常多需要幫助的家庭,我們不能視而不見,當 影片播放時有觀眾不敢看,只敢聽聲音,吳乙峰導演說了這個觀眾反應讓我們這些坐在 舒適環境欣賞電影的人感到省思,當我們看到喜歡的片子,會被裡面的故事給吸引,然 而看到不敢看或不願意看的片子就會閉上眼睛選擇不去面對作品,但紀錄片反映真實的 台灣社會現象,看了之後會激發人內在的同理心與想要幫助別人的愛心,同時也督促政 府在照顧弱勢上應該要更加努力,達成一個福利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過,有 難題要解決,這片提醒我們也要對弱勢族群多伸出一些援手,助人為快樂之本。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36.134.16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iary/M.1499948233.A.A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