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ia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zHZZyynFI
https://reurl.cc/z9RQ0 http://www.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1812 2019年出品,預計在年底上映,有幸在台北電影節先睹為快。導演林龍吟是國內新銳導演 1987年出生。這部片全景在嘉義東石拍攝,網寮村為主的人物角色設定。 導演接受訪問時提到,拍攝期間恰巧遇到村子四年一次的王船祭典,王爺信仰對討海人是 相當虔誠的,尤其是片中很常出現向王爺公問事,觀手轎這類在北部較少出現的儀式,導 演透過信仰的熱烈追求講述討海人面對蚵田的無奈與盼望。 片名「蚵豐村」對照主角的情況剛好相反,由於大環境的變遷與地層下陷。蚵農沒有像以 前那樣盛景,成為夕陽產業。主角的兒子阿吉從北部返鄉,妹妹的出嫁所以回家,離開七 年,同鄉的阿男對他並不是很諒解,看了電影知道在臺北工作不像一般人想的如此美好。 導演用了一些非傳統電影的配樂與剪接手法,讓整部電影充滿奇異風格。像是聲音使用, 蚵殼聲不時在主角或其他角色的內心戲反覆出現,另外水的意象是討海人特色,大風大浪 凸顯蚵田靠天吃飯的風險。上述提到,宗教慶典在討海人的生活中很重要,這也顯示在幾 個角色的背景設定,主角原是王爺公的觀手轎助手,阿吉後來也加入祭典行列。 但是,宗教元素在整部電影沒有起太多的作用,或許是祭典本來就不是導演刻意安排的, 劇情與祭典之間的連結性很少,然而畫面卻佔有很大的比例,實為可惜。再加上,主角父 親的去世對家庭來說也是很大的傷口,對主角、阿吉都有難以抹滅的遺憾。不過導演對這 個缺席的爺爺,沒有給觀眾線索,只能在幾個象徵物看到,比如孤樹、航海方向針。表達 他們對親人的思念,交代原本不想回來做討海人,最終卻還是離不開。 劇情另一個重要人物就是阿吉的死黨:阿男。兩個人的成長背景迥異,凸顯身份差異在村 子的不同,阿男比阿吉更生活在社會底層,想要賺錢,利用觀光竹筏招攬生意,這想法剛 開始是失敗的,後來起死回生,但阿男卻因躲避追債遠走臺北,只剩阿吉獨自做生意。 電影全片都是講台語,看訪談知道導演與演員非常用心融入當地,學習口音,以及相處的 模式,海口人的特色在這部作品算是道地。只是某些片段的轉折太過急速,會有點嚇到, 導演的企圖是想讓觀眾注意蚵農的辛苦與鄉下在社會變遷後的老化,一直都是值得注意。 也因為如此,電影的主軸常跳躍,虛虛實實,有時分不清是現實或幻覺。像結尾,阿吉接 到阿男從臺北打來的電話,說自己現在飛黃騰達跟當初阿吉一樣,賺不完的錢,實際上是 唬爛一場,為的只是不想再被村子裡的人看不起。這種首尾呼應的手法,可能告訴人們, 離開家鄉故土,到頭來,還是要落葉歸根。主角因為生病選擇投身在一輩子依靠的海裡, 減輕負擔,編織成一首悲歌,子孫繁衍與生命消逝,不斷循環,是人無法逃脫的命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85.40.24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iary/M.1562867693.A.A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