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ia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錯誤與不完美,會擾亂我的安全感。 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2013年11月29日 뜊 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都並存在個人的心裡。 有時我們感受到心裡浮現的,那種特別自我挑剔的部份~是內在父母。 有時浮現的那些,面對事物時突來的脆弱,不安,焦慮~則是內在小孩。 兩者都是年久之前,就跟隨我們生活的內在影像。 所謂的”愛自己”,是把這兩者區分開來, 理解挑剔的我從何而生(通常,是為生存而生),讓挑剔的我可以理解接納脆弱的我。 當自己可以接納而擁抱自己,就不需要忍受需要向別人索求的焦慮感。 你覺得呢? -- 以下出自 NLP心靈治療師 愛自己等於:內在父母愛內在小孩 愛自己,如果從內在的關係模式去看,其實就是“內在父母”愛“內在小孩”。 同樣,我們可以此類推, 自信,其實就是“內在父母”讚賞“內在小孩”, 而自立,就是“內在父母”尊重“內在小孩”的獨立空間…… 我們通過與人互動,改變自己的內在關係。 現實生活中,我們通過與無數人的互動, 逐漸發現並改變着自己的一些投射與認同的方式, 同時也會逐漸獲得一些新的方式,而我們內在的關係模式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發生改變。 運氣好的話,我們會遇到一些溫暖的過客, 他們的溫和、愛與寬容可能會令我們的內心發生改變。 通過與他們的交往,我們甚至可能在相當程度放棄了童年時建立的內在的關係模式, 他們不僅促進了我們的“內在小孩”的成長,還會改變我們的“內在父母”,最終令我們 學會愛自己。 運氣不好的話,我們會遇到很多殘酷的過客, 他們的冰冷、恨與苛刻也會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影響, 令我們內在的關係模式向糟糕的方向發展。 用旁觀的心靈之眼審視內在關係, 若想少受到那些殘酷的過客的不良影響,我們須養成一個意識: 在關係中受傷的時候,適當從關係中跳出來一下,用那雙旁觀的心靈之眼覺察一下究竟發 生了什麼。 這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我們與自己的關係,也是無比重要的關係。 很多人會說,接受自己,愛自己。 但是,假若“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衝突性恨強的話,這是並不容易做到的。 所以,過於挑剔的父母,很難讓自己的孩子學會愛自己。 從內在關係的角度上去看別人 當然,做不到也是因為,我們常以為,愛自己與自信是自己的事, 只要自己努力去嘗試就可以逐漸做到了,我們很少從關係的角度去覺察這一點。 我們不僅要從內在關係的角度上看自己,也要學會從內在關係的角度上去看別人。 假若我們學會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這世界上到處是假自信、假自愛和假自尊。 因為,有太多看似自信自愛的人,會給周圍的人帶來極大的痛苦, 這其實暴露出了一個秘密:他們強大的自我是偽裝的, 他們必須要把自己的強大建立在別人的弱小之上。 他們內在的關係模式中,有一極通常是“內在父母”過於強大, 而另一極通常是“內在小孩”過於弱小,這種非常不和諧的內在關係模式給他們帶來很大 衝突, 令他們很不舒服。 於是,他們會盡可能地向“內在父母”認同,而將“內在小孩”盡可能地投射到別人身上 。 由此,這些貌似強大的人,對周圍人而言,其實是地獄。 《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狂。 二千多年前的佛陀,一生致力於解脫人生的痛苦,創造出了偉大的佛教。 在我看來,主要的就是想要人們從虛狂的幻想中覺醒出來。 但是,迄今,人們也未必能夠理解他的苦衷。 心理學上講:現實檢驗能力。 簡單地講,就是看看自己內心的幻想和現實到底吻合不。要從幻想當中直到現實中來。 缺乏現實檢驗能力的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精神病。呵呵。一般人,是沒有精神病的。 但是,一般人,會在巨大的情緒中,瞬間被情緒淹沒,失去理智,失去現實檢驗能力。 那麼,踏上覺醒之路,可能首先要做的, 其一,看看自己活在怎樣的幻想當中。 比如,自己的內在的父母和小孩的關係模式。 其二,了解下自己的情緒模式,是不是經常被情緒所淹沒。 比如,在親密關係中,你是不是倍感痛苦。 對於一部分人來講,需要重新回到某一新的關係情景當中,比如諮詢關係。 在新的關係和情感中,重新體驗自己,塑造新的關係模式。這就是心理諮詢的功能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9.241.1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iary/M.1607164513.A.469.html